▎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未发生急性脑梗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也就是常说的“小中风”。TIA是后续中风的重要“信号”,多达25%的中风会先出现TIA。由于不少TIA患者在影像学检查中未必能观察到急性缺血的表现,基于症状的诊断在临床实践中仍然很普遍。然而,对于“非典型”症状仍然缺乏共识,相关诊断存在挑战,更有大量患者可能没有得到规范治疗。最新一期《柳叶刀》发表了来自牛津大学研究团队的分析,表明症状不典型的TIA患者和症状典型的TIA患者具有相似的后续中风风险和长期风险。这也提示,对于一些不典型、尚未达成诊断共识的症状同样值得关注,以免错过后续治疗和预防。
这项研究分析了牛津血管研究(OXVASC)中所有92728例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患者数据。在2002年4月1日-2018年3月31日期间,共识别出2878例发生过中风或突发短暂性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包括1287例轻度缺血性中风、1021例典型症状TIA、570例非典型TIA。这些患者当时都根据指南接受了相应的二级预防治疗。一个或多个身体部位(面部、手臂、手、腿)运动无力
吞咽困难
两个或多个身体部位(面部、手臂、手、腿)知觉丧失
部分视野的视力丧失
单眼视力丧失
眩晕,以及其他TIA症状
复视,以及其他TIA症状
发音困难、口齿不清,以及其他TIA症状
共济失调,以及其他TIA症状
仅眩晕(伴或不伴恶心或呕吐),非头部运动或创伤引起,也没有相关耳痛、耳鸣或听力下降;排除非特异性头晕(多为持续性)或轻度头疼病例。
仅共济失调,步态不稳,而没有任何其他原因
仅复视,没有明显的眼部(如视网膜脱离)或神经肌肉病因
仅发音困难、口齿不清
仅双眼视力下降(包括偏盲或部分视野丧失),没有其他相关症状
仅单个身体部位(面部、手臂、手、腿)单侧知觉丧失
图片来源:123RF
研究人员对他们随访至2018年10月1日(中位时间5.2年),以跟踪他们后续中风和所有主要血管事件的风险。随访期间共发生577例后续中风事件。数据显示,非典型TIA与典型TIA发生后90天的中风风险相似(10.6% vs 11.6%),高于一过性黑朦(典型TIA的一类)90天后的中风风险(4.3%)。然而,与典型TIA患者相比,非典型TIA患者在出现TIA相关症状当天就诊的几率明显更低(59% vs 75%),更容易在就诊前就发生中风,概率是TIA患者的1.77倍(8% vs 5%)。而且,即便排除未及时就诊而发生的中风,非典型TIA患者在就诊后7天里的中风风险(2.9%)也远高于普通人203倍;对于当天就诊的非典型TIA患者,就诊后7天中风风险(5.9%)更是普通人的300倍。
▲典型TIA(红线)和非典型TIA患者(蓝线)的90天中风风险相似。(A)从TIA事件开始(B)从就医开始(C)从就医开始,在TIA事件当天就医的患者中(D)从就医开始,在起初未启动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中(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典型TIA患者在1个月内被处方药物来预防后续中风的概率更高。比如,典型TIA患者中有97%被处方了抗栓药,而非典型TIA患者中这一比例为81%。降压药(77% vs 66%)和他汀类药物(80% vs 63%)的处方率差距也是相似的。非典型TIA与典型TIA患者的所有主要血管事件10年风险相似(27.1% vs 30.9%)。
▲典型TIA(红线)和非典型TIA患者(蓝线)以及轻微中风(绿色)患者的主要血管事件10年风险(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对于不同非典型TIA症状的患者,TIA 90天后中风风险和主要心血管事件10年风险没有明显的差异。基于这些数据,研究团队指出,症状不典型的TIA患者同样面临着更高的短期中风风险和长期心血管事件风险,与症状典型的患者相似。而且,将症状不典型的患者考虑入内后,TIA诊断将增加约50%。(2)对于症状不典型的TIA患者,不应误以为他们预后良好,而是同样应视为TIA进行临床管理。(3)症状不典型的TIA患者不应常规被排出在临床试验或其他研究之外。(4)无论典型TIA还是非典型TIA,都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就诊前就发生了中风,需要教育患者在突发神经系统症状后及时就医。(5)纳入非典型TIA后,TIA诊断的增加也对影像和其他医疗服务能力提出了要求。
[1] Maria A Tuna, Peter M Rothwell, et al., (2021). Diagnosis of non-consensus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s with focal, negative, and non-progressive symptoms: population-based validation by investigation and prognosis. The Lancet, DOI: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1961-9[2] 中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诊治指导规范(2016)
注:本文旨在介绍医药健康研究进展,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微信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学新视点」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点“在看”,分享医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