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在全球和中国,高血压是都心血管原因死亡的常见危险因素。控制血压、治疗达标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尽管既往多项大型试验表明,强化降压有益心血管结局,但合适的收缩压目标尚不清晰,国际上现有指南推荐也不一致。在这一背景下,为了探索中国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的目标血压,使老年高血压患者实现更多的心脑获益,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牵头的“中国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靶目标的干预策略研究(STEP)”于2016年末启动。时隔5年,这项研究成果在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重磅公布,并同步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血压中心蔡军教授和张伟丽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STEP研究在中国42个临床中心开展,结果表明,与标准治疗(收缩压目标130 mmHg -<150 mmHg)相比,老年高血压患者强化降压治疗(收缩压目标110 mmHg -<130 mmHg)可以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且不会增加不良后果。
STEP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8511例60-80岁中国高血压患者。这些患者在3次筛查访视或服用降压药期间的收缩压水平在140 mmHg - 190 mmHg,既往未发生过中风。研究中,患者1:1随机分组接受强化降压治疗或标准降压治疗。所有受试者在第1、2和3个月进行随访,此后每3个月随访一次,直至第48个月或访视结束。所有研究医院都使用相同的经过验证的诊室血压测量设备,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血压偏差。此外,研究的一大优势在于,还借助了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由研究统一提供)在随访期间检查患者的家庭血压,以作为诊室血压的补充。与诊室测量血压相比,家庭血压监测更准确地反映了血压的长期波动。由于强化降压策略表现出明确的心血管获益,研究在2020年12月31日提前终止,中位随访时间为3.34年。在3.34年的中位随访期间,与研究基线相比,强化降压治疗组的收缩压平均降低19.4 mmHg,平均收缩压为126.7 mmHg,平均舒张压为76.4 mmHg。标准治疗组收缩压平均降低10.1 mmHg,平均收缩压为135.9 mmHg,平均舒张压为79.2 mmHg。
▲强化降压治疗组(橙色)和标准降压治疗组(蓝色)的诊室血压(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研究主要结局是中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心梗和因不稳定心绞痛住院)、急性失代偿性心衰、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房颤或心血管原因死亡的复合指标。强化降压治疗组147例患者(3.5%)发生主要结局事件,而标准治疗组为196例患者(4.6%)。强化降压将上述主要结局事件的综合风险显著降低26%。从具体心血管事件来看,强化降压治疗组的中风风险显著降低33%,急性冠脉综合征风险显著降低33%,急性失代偿期心力衰竭风险显著降低73%。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房颤、心血管原因死亡风险也都表现出降低趋势,尽管不显著。
▲强化降压治疗组(橙色)比标准降压治疗组(蓝色)的主要结局事件风险更低(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除了低血压发生率在强化降压治疗组更高(3.4% vs 2.6%),两组的安全性(头晕、晕厥和骨折)和肾脏结局没有显著差异。基于这些发现,首席研究员蔡军教授在ESC大会上表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控制在130 mmHg以下,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较低,肾脏损伤无增加。”论文指出,STEP大型试验提供了重要证据,表明将收缩压降至130 mmHg以下可为中国老年高血压患者带来心血管获益。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即可访问NEJM官网阅读完整论文。相关阅读
题图来源:123RF
参考资料
[1] Weili Zhang, et al., (2021). Trial of Intensive Blood-Pressure Control in Older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The N Engl J Med, DOI: 10.1056/NEJMoa2111437
[2] Intensive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benefits older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Retrieved August 31, 2021, from https://www.livescience.com/64937-ketamine-nasal-spray-depression.html
[3] “中国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靶目标的干预策略研究(STEP)”在阜外医院正式启动. Retrieved August 31, 2021, from https://www.fuwai.com/News/Articles/Index/208902
注:本文旨在介绍医药健康研究进展,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学新视点」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