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治疗重度抑郁的曙光,《自然-医学》发表里程碑式新疗法进展

医学新视点 医学新视点 2022-05-24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我非常沮丧。如果我只能这样、如果疾病永远无法被治愈,那我的人生不值得过。”重度抑郁患者莎拉(Sarah)说。

图片来源:123RF


据统计,全世界有1.21亿人受到重度抑郁的影响。目前,治疗抑郁的主要方法是使用抗抑郁药物,这通常需要服药十至十二周才能实现实质性症状缓解。而且通常,患者需要持续服用抗抑郁药物至少一年

这对重度抑郁的患者来说简直就是煎熬。但是近日,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团队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的一项研究,报道了一种针对难治性抑郁的精准医学方法,带来了全新希望研究者通过识别和调节患者独特的大脑回路,成功治疗了1例重度抑郁的患者——莎拉据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新闻稿中指出:“该疗法在精神疾病治疗领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功。”

(这项疗法对莎拉生活的改变,可阅读今日第3篇推送)

截图来源:Nature medicine

UCSF团队介绍:“深部脑刺激(DBS)是治疗重性抑郁症等神经精神疾病的一种有前景的方法。但是传统的治疗成功率有限,部分原因是大多数设备只能提供持续的电刺激,这通常只能在大脑的一个区域内进行,但是不同抑郁症患者中可能涉及到不同的大脑区域。”

为了个体化治疗,在这项概念验证试验中,一个重要策略就是识别患者症状发作相关的神经生物标志物和抑郁回路。

研究招募了一名重度抑郁患者,也就是莎拉。
  • 首先,研究者确定了莎拉大脑中的症状特异性生物标志物,以及改善症状所需刺激治疗的具体位置。

  • 然后,研究者在患者大脑中植入了一个长期深部大脑感应和刺激装置,将设备的一根电极导线放在所发现生物标志物的大脑区域,另一根导线放在患者的抑郁回路区域(刺激时最能缓解患者的情绪症状)。


第一根导线用于持续监控活动,当它检测到生物标志物时,会向另一根导线发出信号,从而导致神经活动发生变化,可持续快速改善抑郁症。

该研究的作者、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威尔神经科学研究所的Andrew D. Krystal教授指出:“这种定制治疗,几乎立即缓解了患者的抑郁症状,这与标准治疗形成了鲜明对比(需要延迟4~8周才能缓解)。而且,患者改善已经持续了15个月。对于患有长期、难治性抑郁的患者来说,可能是变革性的。” 

“这种疗法的有效性表明,我们不仅确定了正确的大脑回路和生物标志物,还能够在后续的试验中复制这一策略。”该研究的通讯作者、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Katherine W. Scangos教授指出,“这是我们了解大脑功能如何导致精神疾病的一个重要进步。

图片来源:123RF

患者莎拉说:“抑郁症的缓解是如此突然,该设备确实改善了我的治疗和自我护理。”

未来,这一成果还需要在广泛的患者人群中进一步验证。Scangos教授补充道:“这只是第一次试验中的第一位患者。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希望能够招募更多患者,并多次重复这项工作。观察个体的生物标志物或大脑回路是否会随着治疗的继续而发生变化。”

推荐阅读

《柳叶刀》子刊:中国成人抑郁患病率达6.8%,女性、失业者风险更高
年轻人晚睡、作息混乱,竟可能导致抑郁?《柳叶刀》子刊深度阐述昼夜节律的影响
《柳叶刀》子刊深度:这些创新疗法,有望改变2型糖尿病治疗的未来
《自然》深度:改善湿疹治疗,近70种创新疗法处于临床开发
第二大致残原因!超八成偏头痛患者管理不足,3篇《柳叶刀》详述诊疗进展


参考资料

[1] Scangos, K. W., Khambhati, A. N., Daly, P. M., et al. (2021). Closed-loop neuromodulation in an individual with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Nature Medicine,DOI: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1-01480-w

[2] Treating Severe Depression with On-Demand Brain Stimulation. Retrieved 13.10. 2021, from https://www.ucsf.edu/news/2021/09/421541/treating-severe-depression-demand-brain-stimulation

[3] 凯斯勒 R. C.,尤思顿 B.(编辑):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精神健康调查: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全球视角。 剑桥大学出版社,纽约,首版,2008年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学新视点」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分享在看,传递医学新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