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风前这种疾病或已存在,影响超10年!

医学新视点 医学新视点 2022-12-20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抑郁症是卒中(中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30%的卒中幸存者可能会在卒中急性事件后随时受到抑郁症的影响。据估计,卒中幸存者急性事件后5年内抑郁症的累积发病率达到39%~52%,而与参照人群相比,卒中后发生抑郁症的风险升高2-8倍


卒中后抑郁症发病风险的升高可能源自于急性事件/致残事件引起的心理反应,或者是卒中引起的脑损伤。但是,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抑郁症是卒中的独立风险因素(抑郁症可能会增加卒中的发病风险)。因此,卒中和抑郁症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双向关联。


尽管卒中患者具有较高的抑郁症负担,但是截至目前为止,卒中发生前后抑郁症相关病因因素产生了哪些改变,科学家们仍然知之甚少。2022年7月13日,神经病学领域权威期刊Neurology发表重磅研究成果。研究结果指出,卒中患者可能在急性事件发生几年前就已经出现抑郁症早期进展,并且抑郁症在卒中事件后进一步加重!


截图来源:Neurology


当前这项研究基于英国老龄化纵向研究(ELSA)中长达12年的纵向调查数据,分析了卒中与抑郁症症状发展轨迹之间的关联。研究共纳入ELSA中10797例受试者(基线时无卒中病史,年龄≥50岁)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基于倾向性评分(纳入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种族、BMI、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状态)匹配了相应未发生卒中的受试者。


数据显示,ELSA中10797例受试者(平均年龄64.6±9.9岁,54.8%为女性)的平均持续随访时间为9.06±4.73年。随访期间,共有425例(3.94%)受试者发生卒中事件。


基于卒中前后抑郁症评估数据(基于抑郁自评量表CES-D),分析结果显示:发生卒中事件的受试者与相匹配的对照组受试者相比,事件发生前即表现出显著差异的抑郁症状进展。具体而言,这部分受试者在事件发生前2年左右,其抑郁自评量表分值相较于对照组就已经平均高0.33(p < 0.001);


不仅如此,发生卒中事件的受试者与对照组受试者相比,事件后抑郁症状的加重同样显著更明显,并持续数年。具体而言,这部分受试者在卒中事件发生后抑郁自评量表分值增加了0.23(p ≤ 0.001),并且在卒中发生10年后依然保持在该水平。


针对抑郁症具体症状的进一步探索性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受试者相比,发生卒中事件的受试者,抑郁症状的具体表现也存在明显差异。这主要表现在情绪相关症状和疲劳相关症状两方面:


  • 在卒中事件发生前:发生卒中事件的受试者与对照组相比,出现抑郁自评量表中一项情绪相关症状(感到情绪低落)两项疲劳相关症状(做任何事都很费力、感到无法继续生活)的可能性更高;

  • 在卒中事件发生后:发生卒中事件的受试者与对照组相比,出现抑郁自评量表中两项疲劳相关症状(做任何事都很费力、感到无法继续生活)的可能性进一步升高;

  • 此外,发生卒中事件的受试者与对照组相比更常报告“抑郁情绪”、“睡眠问题”,更少报告“感到快乐”、“享受生活”。即使在卒中事件发生的数年之后,卒中幸存者与对照组受试者相比,疲劳相关症状依旧更加常见。


▲卒中发生前后抑郁症状发生的可能性差异(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总体而言,当前这项基于英国50岁及以上人群的大型、全国性队列研究的分析结果提示,与未发生卒中事件的对照组相比,发生卒中事件的受试者无论在事件前还是在事件后均表现出更加显著的抑郁症状加重,并且在数年后依然保持稳定,未明显缓解。


论文强调,卒中事件与抑郁相关症状的长期持续进展有关,且抑郁症部分症状进展可能发生在卒中事件的几年前,而这或许与抑郁症的初期病理过程有关。


此外,在卒中事件后研究依然观察到抑郁症状的进一步加重,并且在卒中事件的数年后依旧未恢复至卒中前水平。这提示在卒中患者的长期护理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其抑郁相关症状,尤其是与疲劳相关的症状。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即可访Neurology官网阅读完整论文。

相关阅读
《柳叶刀》子刊30年随访:年轻时抑郁,将来多病共患风险高50%多
哈佛超5万人研究:运动缓解压力、保护心脏,焦虑、抑郁人群获益翻倍!
“迄今最有力”证据:一起唱歌,可以改善痴呆症患者的抑郁症状
《柳叶刀》:1/5人可能在一生中某个时刻会抑郁,全社会共同预防至关重要
5天起效,重症抑郁患者80%缓解!斯坦福神经调节疗法新突破

参考资料

[1] Maria Blöchl, et al. Long-term Changes in Depressive Symptoms Before and After Stroke. Neurology Jul 2022, DOI: 10.1212/WNL.0000000000200756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学新视点」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分享在看,传递医学新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