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2型糖尿病(T2D)的患病率也不断增加,但是疾病的知晓率却一直很低。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统计,目前至少有11.2%的中国人患有糖尿病,但是知晓率仅有36.5%。较低的知晓率既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也不利于相关并发症及其他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近期,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团队发表在权威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的病例,就讲述了一位年轻女性,因为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没有及时控制血糖,进而导致全身皮损症状逐渐扩大的诊疗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目前患者的皮损已经完全消退。该病例的通讯作者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的马东来主任。
截图来源:The BMJ
患者女,20余岁,因颈、肩、胸等部位出现环形斑块两年入院。起初,患者的腹部、背部和上肢出现了皮损,表现为斑块状的红斑丘疹。然后,环状红斑逐渐缓慢扩大延伸,数量逐渐增加,边界清楚,边缘的突起由许多小而紧实的红斑丘疹组成。如下图所示:
▲患者躯干部位出现多处红色圆形斑丘疹,边界清楚,边缘有许多红色丘疹组成(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在此期间,患者在当地医院就诊数次,遵医嘱口服抗组胺药、外用皮质类固醇软膏,但皮损依旧逐渐扩大伴部分融合。
空腹血糖水平7.8 mmol/L(正常范围3.9—5.6 mmol/L);
餐后血糖水平16.1 mmol/L(正常值<7.8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HbA1c)7.4%(健康成年人的水平应低于5.7%)。
全血细胞计数、甲状腺激素水平、血脂均在正常范围内。颈部皮肤活检显示,在胶原蛋白变性和粘蛋白量增加的中央区域周围,存在由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组成的栅栏状肉芽肿浸润(palisading granulomatous infiltrate)。
与糖尿病相关的全身性环状肉芽肿(Generalised granuloma annulare)环状肉芽肿是一种良性、非感染性、肉芽肿性皮肤病。典型表现为不对称分布、呈肤色至红斑丘疹和环形的斑块。皮损可单发或融合在一起。典型的组织学表现包括栅栏状肉芽肿性皮炎,其特征是胶原蛋白变性和大量粘蛋白沉积。目前病因尚不清楚,据报道可能与糖尿病、恶性肿瘤、脂代谢紊乱、甲状腺疾病、类风湿关节炎以及HIV感染、乙肝和丙肝等传染病有关。虽然患者刚开始否认自己有糖尿病病史,但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水平提示,她可能患有糖尿病,且该结论通过HbA1c水平升高得到证实(诊断标准>6.5%)。
鉴别诊断包括体癣、环状斑块型银屑病、亚急性皮肤红斑狼疮、麻风病、光化性肉芽肿(actinic granuloma)和结节病(sarcoidosis)。可通过组织学检查确诊。
全身性环状肉芽肿通常可能持续数年,且对全身治疗无反应。基础疾病的治疗可能有助于缓解耐受。患者开始每日注射胰岛素和口服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400毫克/天。羟氯喹的分类属于抗疟疾药,并在疟疾的治疗中使用多年。羟氯喹对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干燥综合征也有作用;欧洲风湿病联盟于2012年发布的狼疮性肾炎 (lupus nephritis、LN) 治疗指南,建议使用羟氯喹作为LN的基础治疗用药。3个月后患者的病变逐渐变平,随访18个月后症状已完全消失。
全身性环状肉芽肿可能与糖尿病、恶性肿瘤、脂质代谢紊乱、甲状腺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HIV、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感染有关。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即可访问《英国医学杂志》官网阅读完整论文。支架术后,为何脸上出现网状紫斑?港大深圳医院NEJM发表病例
参考资料
[1] Liu, W., & Ma, D. L. (2022). Generalised annular plaques on the trunk. bmj, 378.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学新视点」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