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腹痛、腹胀……就是找不到病因?《柳叶刀》:阿米替林是有效二线治疗策略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功能性肠道疾病,主要特征为腹痛伴有粪便形态或频率的改变,但临床常规检查却无法发现可以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IBS是慢性疾病,患者病情呈波动变化,全球整体患病率为5%~10%,中国普通人群总体患病率为1.4%~11.5%。由于尚不清楚IBS的发病机制,因此尚缺乏治愈手段,现有疗法多以控制腹泻为主。
根据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指南建议,IBS一线治疗包含改变饮食和生活方式等,若治疗无效,可以考虑使用低剂量三环类抗抑郁药(TCA)作为二线治疗策略,这里的“考虑”用词,意味着用药益处并不明确。阿米替林属TCA,镇静作用较强,主要适应证为治疗焦虑性或激动性抑郁症。此前,在两项关于IBS的小型临床试验中,阿米替林显示出有希望的治疗前景。
近日,《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一项研究,表明阿米替林作为肠易激综合征的二线治疗策略是安全的,患者耐受性良好。对于一线治疗后症状未改善的IBS患者,临床医生可考虑使用低剂量的阿米替林,同时应为患者提供适当的剂量调整指导。
这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纳入受试者符合以下条件:1)年龄≥18岁;2)包含任何亚型的罗马IV标准IBS[罗马IV标准是根据患者排便异常时主要粪便性状进行分类,包含腹泻型IBS(IBS-D)、便秘型IBS(IBS-C)、混合型IBS(IBS-M)、未定型IBS(IBS-U)4种亚型];3)接受饮食改变和一线治疗后,症状仍持续存在[IBS严重程度系统评分(IBS-SSS)≥75分];4)全血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正常,腹腔血清学结果阴性。
研究共纳入2019年10月至2022年4月期间的463例患者,其中68%为女性,32%为男性。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耐受性,研究人员将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低剂量阿米替林(232例,10 mg,每日一次)或安慰剂治疗(231例),剂量滴定超过3周(最大剂量30 mg,每日一次)。
主要研究结局为治疗6个月后IBS-SSS评分。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时,低剂量阿米替林组患者IBS-SSS评分优于安慰剂组(P=0.0079)。
次要关键结局为治疗6个月后,IBS患者症状缓解情况,使用主观总体评估(SGA)量表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低剂量阿米替林组患者SGA评分也优于对照组(P=0.0050)。此外,两组治疗3个月时IBS-SSS评分、SGA评分之间对比,也存在统计学差异。
(深红色为低剂量阿米替林组;浅红色为安慰剂组)
安全性方面,在6个月治疗期到来之前,低剂量阿米替林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20%(46例)和26%(59例)的患者停药,其中,两组停药原因中分别有13%和9%的患者是因为不良反应停药。共发生5例严重不良事件,其中低剂量阿米替林组和安慰剂组分别为2例和3例,5例严重不良事件最终被认为与试验药无关。
据文章表示,本次研究是截至目前研究规模“最”大的三环类抗抑郁药应用于IBS患者的临床试验。6个月的治疗期内,低剂量阿米替林从10 mg滴定剂量至最大的30 mg,无论是主要研究结局还是次要关键结局均优于对照组。就本次研究结果来看,临床初级保健中,使用滴定低剂量阿米替林作为IBS的二线治疗策略是可行的,对于一线治疗后症状未改善的IBS患者可考虑使用此治疗策略,并提供适当的剂量调整指导。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即可访问The Lancet官网阅读完整论文。
相关阅读
欢迎投稿:学术成果、前沿进展、临床干货等主题均可,点此了解投稿详情。
参考资料
[1] Ford AC, Wright-Hughes A, Alderson SL, et al. Amitriptyline at Low-Dose and Titrated for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s Second-Line Treatment in primary care (ATLANTIS):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Lancet. 2023 Oct 16:S0140-6736(23)01523-4. doi: 10.1016/S0140-6736(23)01523-4.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7858323.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 2020, 40(12):16.DOI:10.3760/cma.j.cn311367-20201116-00660.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学新视点」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分享,点赞,在看,传递医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