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博物馆 解“物”之 ——最早的哺乳动物化石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说博解物 Author 范琛
(图文由说博解物提供)
作者:范琛
文章已获授权
说博解物,之前“说”了几篇“博”(主要是和博物馆的展陈策划、设计理念相关),今天来一篇“解物”。
我们做博物馆的都知道,展品是一个展馆的真正灵魂所在,不论你前期的策展理念如何新颖,展陈手段如何高明,空间造型如何丰富,这个物的品质如果得不到保证,那前面花的这些功夫都可能会是喧宾夺主的“炫技”。所以一个展览的成败关键因素还是展品,否则这个展必定空洞、乏味,策展人看不出门道,设计师只能看看装修,普通观众更是一头雾水的看看场景,玩玩多媒体……
今天就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哺乳动物厅的一组化石展品来做一次“物”的分析。
先来看几张图片。
这些是什么?
老鼠?
水獭?
鼯鼠(长久以来认为寒号鸟就是一种鸟的阴影将继续伴随我)?
都不是。它们是和白垩纪末期的恐龙共同生活的,最早的一批哺乳动物,来听听它们的名字:欧亚皱纹齿兽、中华侏罗兽、似叉骨祖翼兽、攀援始祖兽……
再来看一组展品。
前面的那些画称之为复原图,是科学家根据对化石的研究,对这些生物的外观进行的推测。这种通过化石进行复原的案例最为我们熟知的就是恐龙家族。
在古生物的研究中,物种的演化实则是重中之重,化石自身的价值充分体现在它是生命演化中的重要一环。就像我们看出土文物。这些文物的重要性是什么?质地、器形、图案、工艺……其实都不是(当然这些也是相当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些文物所反应出的周边信息:它们的地层所在位置、器物和墓室的关系,器物之间的摆放关系等等,这些才是研究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信息,我们孤立的看一件器物是得不到这些信息的。这也就是考古和盗墓的本质区别。
既然我们不能孤立的来看展品,那就要梳理这些展品之间的关系,以及背后的故事。
首先还是遵循演化逻辑的基本原则,用谱系图来看看它们之间有没有演化关系。(整个展览的理念同样也是用演化谱系来进行串联,可以回顾北京自然博物馆——古哺乳动物厅一文)
在这张谱系图中,可以明确的找到所要上展化石对应的位置关系。这就为展示形式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这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并不是所有的化石都能够按照这种构想对应到其在演化系统中的位置)。
接下来是展品的表现形式。在前面我们看到了有化石,也有根据化石所绘制的复原图。显然就这两类传统素材会略显单调,还有什么素材可以利用。馆方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
有了这些素材,基本可以满足这一组展品的布展需求了。
让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些化石的特点。做展览都知道,展品的安全展示是首要原则。这些化石基本上都是很薄的板状化石,很脆,即使经过修复,其牢固程度依旧堪忧。
因此首先采用了最为稳妥的水平摆放陈列方式。采用桌面柜结合滑屏的形式,立面展柜里采用生境复原的方式表现每一个物种的生态特点。通过谱系图的对位串联,将化石和生境复原再一一对应,滑屏内则是更多的科学研究成果展示。
馆方对这一方案的意见是:化石作为展示主体,突出的不够鲜明,并且其在演化谱系上所处的位置也不能一目了然。还是希望能够回到最早的投标方案形式。
投标方案
这其实也是我们所期望达到的展示效果。那么接下来就要对展品能否满足这种布展方式进行论证。
深化方案
根据展览面积,结合展品的实际尺寸,重新绘制的谱系图。
通过复原图进行生物模型的三维制作和3D打印,通过模型结合化石的方式进行综合展示。
通过专业修复人员的再次加固修复,并在展托细节的处理上进行量身打造,最终满足了倾斜放置的需求。既保证了展品的安全,也满足了观展的需求。
展托实物
现场照片
从这一组展品的布展理念,过程和结果可以看出,展品的陈列能否清晰的反映出其所要表达的内容,能否让观众看得明白,首先需要强有力的研究成果做理论支撑,再就是展品的展示形式,如何与研究成果结合,都是决定展示是否成功的因素。
来一组托架,量身定制,堪称艺术品
近期热文:
喜欢的请转发谢谢!
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投稿 | 定制素材 | 设计公司招聘 | 设计师合作交流
联系VX:19943386649
免责声明:
1、以上图片及资料内容来源于网络,由我方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及其公司所有;
2、本资料仅供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作于商业用途,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3、本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未经同意不得随意转载 ,若恶意侵权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