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声音 | 李朝:对英语专业办学和大学英语教师转型之管见

李朝 语言服务 2020-02-12
点击上方“语言服务” 可以订阅哦!



对英语专业办学和大学英语教师转型之管见

李    朝

吉林大学


对英语专业办学和大学英语教师转型等这些问题,已经关注很久,思考良多,今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一下长久以来的所思所想。


有关英语专业办学及培养人才问题


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来形容当今英语专业办学的状况再恰当不过了,造成今日这样的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仔细分析后发现,其中有学校原因、社会原因、学生原因等,不一而足。现就这三个主要原因进行简要梳理与阐述:


1

学校原因


它涉及教学大纲、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及目标、教师配备、教材选用、课时量等。按照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培养人才的规格及目标,即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功底要扎实、专业技术要熟练、知识结构体现完善,并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人文修养和深厚的人文情怀、较强的思辨力,随着对外交往的拓展,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领导力与创新力等以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因此体现培养人才的规格是英语语言的通用型国际化高端英语人才。那么,在此人才培养目标下的一系列课程设置、教师配备、教材选用、课时量的分配等紧紧围绕其核心展开,而且培养人才所需的一系列要素是不变的,或者说是相对稳定的,变化也不是很大,这样问题就会凸显出来。既然是培养通用型语言人才,那么这种人才进入社会就会自然面临社会的各行各业对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筛选,有的人就会因其知识结构局限而被筛下来,不足为怪。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来,英语学科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英语学科师资的正规化和高规格化,很多高校招聘教师的要求由最初时期的英语本科过渡到应具备英语硕士学位甚至到现在的英语博士学位,否则免谈。因此,高校的英语教师队伍逐渐形成了语言文学专业化的单一性,这就确定了这样的师资队伍所具备的专业独特性。学校有逐年增多的教师,势必申请申报英语专业学科,招收更多的英语专业学生,当供过于求时,过剩就在所难免了。


2

社会原因


它涉及各种类型的用人单位以及对人才的调整与变化,在国家对英语专业人才有大量需求时,学校的培养规模达不到要求,就会促使高校大发展以满足社会需求,但是这一需求一旦得到缓解与满足后,就会给高校及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高校及人才不随着社会的这一变化而不失时机地进行调整,就会被社会所淘汰。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一样,现在社会单位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是复合型的,这种复合型既要求学生英语语言沟通能力非常强,又要求学生具备除英语语言以外的某个领域或专业的一定知识以满足单位工作的需要,而且这样的单位一般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给新入职人员更多的时间去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没有使高校培养人才模式及规格及时地进行调整,高校所培养的英语人才仍然处于原有规格框架,这就与社会的需求之间就产生了错位,这种错位随着时间的延长必然导致越来越多的英语专业人才变得普通化、低端化,而英语类考研的数量与比例是有限的。所谓普通化与低端化就是指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不突出或者凸显不出这个专业优势,目前的很多情况是英语专业毕业生能够表达的语言水平,很多非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同样可以达到,一旦用人单位遇到这样的求职者就会转向那些既有专业背景、在英语语言表达方面又流畅的人员,因而如果有些专业领域的表达对于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无法企及的话,势必面临市场的淘汰,就业部门不都是纯语言文学类的,而是千差万别的,它们对英语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也是千差万别的。


3

学生原因


这方面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但主要包括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外因主要涉及外部环境与因素影响学生报考,包括就业市场一时看好、家长助推、学生盲目报考等,几年前就业还很看好、学生趋之若鹜并具有巨大诱惑力的专业,一转眼四年时间因市场的容量完全不同以往,结果可想而知;内因主要是学生茫然从事,包括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效果不佳等。总体而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2018年全国英语八级平均通过率才35.8%,不到36%)是达不到目前英语语言文学毕业生的标准与要求的,更达不到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高层次、高标准、多元化的需求。从八级通过率看,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是不合格的、没有达标的,市场的检验与此通过率基本吻合。市场竞争是无形的,也是无情的,这种竞争无形、市场无情、学校(学生家长)无奈便摆在了英语专业学生和英语院系面前。


解决英语专业办学和大学英语教师转型之策略与路径


英语专业如何办学和大学英语教学如何改革发展,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最关键的是要想实现各方面的平衡,其中不能回避的是师资问题,因为师资问题是这些问题的关键环节,现就这两个问题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与路径:


1

英语专业办学转型


英语专业培养人才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仍然坚持以研究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学为主的办学思路与路径,不受市场竞争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以培养人文精神为宗旨,在大三时按照学生个人意愿分流出来,按照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的课程设置继续教学,以期达到培养本专业人才的精准程度;另一方面在基础阶段课程都相同的情况下,在进入大三时也按照个人意愿进行分流,课程设置开始偏向实际工作方面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与需求对英语实用型语言人才加大培养力度,这是将语言这门工具特性与其他相关专业方向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实现语言强和专业方向强的“双强”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的最佳结合、零缝对接。这里面的最大难题在于解决师资,很多英语院系的师资很少有双师型人才,基本都是学院派的,师资问题一旦得到解决,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及其后面的相关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解决师资的路径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供考虑:第一,挖掘内部资源,有的教师有相关课程的工作经历,或其中有较为愿意转型的教师,可派其到相关院系在职进修相关课程,院系给予相关政策保障;第二,寻求相邻学院给予帮助,或实行院院(系系)强势联合,教师实行校内双聘制,这个需要学校层面支持;第三,有计划地引进跨学科教育背景人才。在转型或融合过程中,制订一个三到五年的计划,譬如每年引进一位跨专业的教师,连续三年或五年就意味着有三到五位专业教师,这样就具备了核心课的教师,现在跨专业(譬如本科或硕士是英语,硕士或博士是其他专业的)的人很多,尤其是海外留学回来的人员中这样复合型专业的不在少数,因此解决师资不是难事,关键在于英语院系领导是否愿意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式与做法。培养“双强”人才是社会未来发展的趋势,英语院系有语言教师这方面的优势,如何扬长避短,把另一“强”根据各自的特色与地域对人才的需求凸显出来,避免同质性,利用现有条件适时调整是关键所在,这样可以避免因行政砍掉英语专业所带来的一系列后续问题,更为关键的是为现行的英语院系培养新型人才寻找到一条出路。


2

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升,原有学生的英语程度在新的历史时期整体上有了一个明显的提高,那么,大学英语朝着什么方向办学与改革就摆在了大学英语教师面前。近期获知部分院校把大学英语部门取消了,就像有些院校取消了英语专业一样,英语教师成了分解的对象,分别分到专业院系教专业英语和教大学英语课程,这样从表面上取消了机构,问题就似乎解决了,其实不然。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弄明白:目前是不是大学英语多余了?大学生们的口语表达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交流程度?教大学英语的使命在哪里?如何教好大学英语?

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因为大学生们都具备了初级的阅读能力,似乎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经过大学一年或二年的学习有所提高,过四级或六级考对高校英语教师而言似乎完成了使命,其实不然。大学英语教学面对的问题还有很多,它们需要师生一起为达到英语教育目标而一起努力,主要体现在:

(1)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打基础,有教学大纲作指导,不能脱离这个基础。学生程度因人而异,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接受程度不同,经过一段时间后差异就会显现,就会出现高分低能、哑巴英语等,这个基础是语言各项能力的综合体现,而不是单一项体现,部分学生和教师对此认识程度不够。

(2)教师中大多数还是以教授语言知识为主,占用绝大多数课上时间,使学生操练的实际时间较少甚至没有,学生在课堂的交流不够导致学生的交流能力提高缓慢,毋庸置疑,学生在英语程度上的差异还是蛮大的,需要一段时间进行英语教学以提高各项技能。

(3)教师的讲授方法有待提高与变革,体现在单一而枯燥,引不起学生的兴奋点,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消极状态中,教师对课上学生的反应应对不足,不能及时调整授课策略,使教师与学生处于尴尬的状态。

(4)不少学生对英语学习仍然有一种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不时地左右学生的学习,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另外,大学英语课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几乎没有与学生的专业具有衔接性,故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不在此或兴趣点较低。

以上问题很值得大学英语教师反思,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是否达到了对学生因材施教,是否做到了以提升交流能力为突破口,英语教学体现以知识传授为主还是以知识与能力交流并重的宗旨。教学中不能仅仅以学生学会相关的语言知识点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的四六级及格只是表明他们的基础性知识通过笔试这一环节,还有其他能力需要及时补进,譬如口语表达,还要达到相应难易程度的表达和流畅程度。在大学英语的基础阶段,如果能够做到把学生训练成达到普通英语对话与表达流畅的程度,就是完成了任务,为他们的下一阶段的专业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之在此基础上能够进行顺畅的学术英语或专业英语表达。但是如果英语基础没有打好,就进行专业英语学习,这样学生也是吃力的,就像空中楼阁,效果也不会好。国内有的高校,譬如南京大学,已经根据学生的自愿情况和实际英语情况采取了因材施教,按照语言的主要技能分项分班施教,这样学生学习时目标明确,学习性较强,教师都是某一专项的行家里手,授起课来针对性强,师生双方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一起合作,其效果一定是不同的,这是大学英语所赋予与展示的全面任务。


本文来源:本文为李朝教授授权首发

作者简介:


李朝,男,1978级英语专业,硕士学位,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大学英语教育和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数十年,同时在外事外贸部门工作十年,了解实际部门对人才的需求。曾任和现任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中国国际商务英语研究会常务理事,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通讯评议专家,吉林省翻译协会常务理事,吉林省商务外语学会副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会理事,长春师范大学、吉林外国语大学白城师范学院等数所学校的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推荐阅读


1. 声音 | 郭熙:新世纪以来的语言生活

2. 声音 | 李宇明:立足语言生活解决时代需求

3. 两会声音 | 王灿龙、张博委员:建议将语言学设置为一级学科及独立学科门类

4. 声音 | 李宇明:语言学是一个学科群

5. 声音 | 沈骑:全球化3.0时代的外语学习:从“独尊英语”走向多语互补

6. 声音 | 郭熙:汉语热该如何延续

7. 声音 | 沈骑:“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语言规划的五大任务

8. 声音 | 黄伟,梁君英:语言研究的科学化与国际化

9. 声音 | 众学者谈:语言学应该成为一级学科


语言服务

微信号:Language-service

投稿邮箱:yuyanfuwu@yeah.net

详情可回复“投稿交流”了解

合作事宜请添加小编微信详谈

yixianzhizhi0803

点击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详情,欢迎留言并分享至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