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焦点 | 清华大学教授感染离世,这7句大实话被忽视了

闲时花开 语言服务
2024-09-04
点击上方“语言服务” 可以订阅

12月20日,著名设计师、清华大学教授吴冠英,感染后离世,享年67岁。
这让我想起:
关于当下疫情,非常重要却被忽视的这7句大实话——

01
重症和死亡人群,
不局限于老人,
体现在各个年龄段。
And the people with severe illness 
and death are not limited to the elderly, 
but all ages.


虽然,目前流行的奥密克戎毒株,和过去既往流行的其他变异株相比,致病率有所减弱,但依然存在着重症和死亡的风险。


而且重症和死亡风险,在各个年龄段都会有所体现。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


刚开始放开时,我们很多人都错以为,只有幼童、老年人和患有严重基础疾病的人,感染后才面临重症和死亡风险。
如今看,事实并非如此。
仅媒体曝光的37岁辽宁足球教练、32岁的四川博士老师,我们就不难看出:
重症和死亡风险,在壮年中也不罕见。
昨天,著名设计师、清华大学教授吴冠英,因感染去世,年仅67岁。
吴冠英是2008年北京残疾人奥运会吉祥物“福牛乐乐”的设计者,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设计者之一。

伴随奥密克戎席卷中国大地,感染越来越多的人,也带来越来越多的悲剧,我们对它的认知也在不断改变:
它的毒性的确在变弱,但一点儿都不能小觑。
任何年龄段,在感染后都有导致病死的凶险。At any age, there is a danger of death after infection.

02
最难的关口,
不是感染高峰,
而是重症高峰。
The most difficult barrier 
is not the peak of infection, 
but the peak of severe illness.

新冠这个病的特点,不是来就是重症,而是在感染5-7天后才出现重症。


所以,重症的高峰,会比感染高峰晚。


另外,感染新冠后引发的基础疾病的加重,也有个时间过程。


综合分析,未来一到两周内,我们会迎来重症高峰。


  ——北大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


我身边很多朋友和家人感染后,头三天只是发烧,甚至比感冒症状还轻。
有的人就在心存侥幸中,误以为自己是幸运的无症状或轻症感染者。
没想到,被打脸很快到来。
发烧之后,也就是王广发主任说的,5-7天时,很多人就开始出现“鼻子封水泥、喉咙吞刀片、内脏咳出胸”的难受症状。



患有基础疾病的脆弱人群,也是在这个阶段,最容易出现生命危险。
王广发主任的大实话,告诉我们:
病毒的狡猾在于,先轻后重,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感染高峰一两周后,才是重症高峰。
而重症高峰,才是我们最难的时候:
关乎医疗挤兑,关乎生死离别。

03

超强变异分支,

已在我国出现,

今后还会增强。

Super mutant strains 

have appeared in China

and will be strengthened in the future.



BQ.1和XBB是奥密克戎新的变异分支。


国际上,在一些欧美国家,它们已经显示出超强的传播优势。


主要表现为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增加。


但其致病力和奥密克戎其他系列变异株,没有明显区别,重症率和死亡率也没有明显增加。


近3个月来,一共有130多个奥密克戎的亚分支输入我国,其中包括BQ.1和XBB。


目前,BQ.1和XBB尚未形成优势传播。


但随后会逐渐增强。


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好预防。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


BQ.1和XBB是奥密克戎的两个新变异分支,已经在欧美国家展现了龙卷风一样的超强传播能力。
目前,我国9个省份已经检测出它们的踪迹。
专家们说:
以中国这么庞大的人口基数,奥密克戎在传播过程中,大概率还会发生新的变异。
钟南山院士为什么提醒我们,不要怀着侥幸心理“应阳尽阳”“主动感染”?
就是因为大规模的感染会导致更凶险变异分支的出现。
纪录片《非典十年祭》的片尾,有这么一句话:
“人类虽然走到了物种的最顶端,但病毒更早是地球的主人,比人类的存在更古老。
我们不知道它因何而来,也不知道它为何而去。”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真的很渺小。

04

病毒在变异,

疫苗保护力变弱,

我们面临重复感染的风险。

The virus is mutating, 

the protection of vaccine is weakening, 

and we face the risk of repeated infection.


现在奥密克戎有多种亚型毒株,在感染一种亚型之后,还有可能感染另外一种亚型。


最终其可能像流感病毒一样,具有季节性感染以及区域性感染的特征。


人体在感染多种病毒亚型后,在免疫记忆压力下,最终迫使病毒的毒力不断下降。


目前,国内人群接种的第一批次疫苗,来自原始毒株。


病毒在经过多次变异之后,疫苗的保护效果越来越弱,很难阻止新冠病毒的再次感染。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


我们必须承认: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家自掏腰包给我们打的疫苗,很好地保护了我们。
直到现在,疫苗依然在发挥着防护屏障的重要作用。
但,我们也要看到这样的事实:
病毒在不断变异,根据原始毒株研发的疫苗,对现在新变异病毒的防护作用,的确在减弱。
这么说,绝非是低估疫苗的作用,而是提醒我们:
不要以为放开了,感染过一次,就万事大吉。
一定要做好防护,避免重复感染。

05

重复感染,

危害性很大,

一定要警惕。

Repeated infection is very harmful, 

so we must be vigilant.


阳了后转阴,又检测出“阳性”,这个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果转阴后,又检测出阳性,是发生在“阳康”后一个月内,这叫“复阳”。


“复阳”,是身体间歇性排毒导致的时阴时阳。


这个不要害怕,说明你身体免疫力在恢复,在清除最后的病毒。


既往的原始毒株,有5%到15%的“复阳”率。


如果转阴后,又检测出阳性,是发生在“阳康”后一个月后,也就是超过一个月的时间,那大概率是重复感染。


对于脆弱人群,重复感染的危害性还是很大的。


《自然科学》论文显示:


与仅感染一次新冠的患者相比,重复感染者的死亡风险增加一倍多。


患肺部疾病和心脏病的可能性,高出三倍多。


  ——综合北大第一医院王贵强、北大佑安医院李侗、新浪新闻等


这段论述,给我们最大的提示是:
我们要做好和新冠肺炎长期斗争的准备。
感染一次,并不相当于得到了护身符。
挺过这一波,也不相当于战胜了病毒。
接下来的漫长岁月里,我们可能都要和它共处。
即便如此,能避免重复感染,还是要尽量避免。
因为,重复感染,会给身体造成致命伤害。

06

每个人,

都要有思想准备,

直面疫情起伏。

Everyone should be prepared to

face 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epidemic.



目前,我们处于第一轮疫情快速增长的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染人数增加、快速上升的态势会趋缓。


但是,一段时间后,随着大规模社会活动,包括春运或各种社交活动的广泛开展,可能还会有一轮新的疫情。


这种疫情波浪形的出现,最终可能形成一定的群体免疫屏障,发病率就会明显下降。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


昨天看到这样一句话:
“我长这么大,干什么事儿都没有耐心,但新冠肺炎耗尽了我所有的急躁,让我学会等待。”
大疫三年,我们一次次跌落绝望,又一次次心怀希冀,发出祈祷:
“但愿这是最后一场疫情。”
但现实,一次次事与愿违。
王贵强主任的话,再次提醒我们:
挺过当下这波大感染后,我们走出家门,开始社交,还会有新一波的感染。
挺过这一波又一波的感染,我们才能在螺旋上升的历史进程中,获得群体免疫,开始正常生活。

07

对于未知的事情,

要心怀敬畏,

而不是武断。

To be in awe of the unknown, 

not arbitrary.



新冠病毒发生变异是必然的,这不是以人类意愿所决定的。


人类不是新冠病毒的唯一宿主,很多动物也是。


新冠病毒在动物身上的演变规律是怎样的?


我们并不清楚。


千万不要觉得新冠一定会越来越弱。


它的变异方向在人类社会也许是这样的,也许不是这样的。


如果动物身上出现一些对人类易感性更强的毒株,传播速度也更快,同时致病力也更强了,我们真的要提高警惕。


总之,我们对新冠病毒要实事求是,既不能完全轻视它,也不要视为洪水猛兽。


从科学上真正了解它,认识它,再制定我们的策略,切忌拍脑袋,切忌凭空猜想。


  ——北大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


之前,我们看到很多专家的观点是:
新冠病毒是越来越弱了,弱到不会再掀起大的风浪,就像流感病毒一样,和我们共存。
但王广发主任的这个存疑拷问,让我们再次陷入了思考中:
一切或许都不是绝对的。
因为我们目前所有的精力和研究,只是局限于病毒在人类的传播,远远没有涉猎到动物界。
就像可怕的禽流感一样。
从禽类传染到人类时,造成的死亡率是非常可怖的。
对于我们并没有研究,或者并不清楚的事情,存疑、敬畏、戒武断、戒侥幸,才避免被反噬。
最后,分享一句今日读书得来的话:
过去已去,未来没来。The past has gone, but the future has not come.
我们现在唯一能够创造的奇迹,就是活下去。The only miracle we can create now is to live.

点亮“在看”,好好活在当下,照顾好自己。


本文来源:闲时花开


作者简介:闲时花开(ID:xsha369)作者刘娜,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混迹媒体圈十余载,发表文字量百万字,能写亲情乡愁故事,也会写教育职场热点。



焦点


焦点 | 博士生为什么纷纷逃离科研?焦点 | 为什么延期毕业的博士生越来越多了?焦点 |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硕博士都想“进体制”? 焦点 | 为什么我们的研究生提不出问题?
焦点 | 博士统考或将取消,“出身不好”恐难读博,申请考核制成大势所趋焦点 | 985高校全部调整!博士研究生迎重大改革焦点 | 中国研究生迎重大改革,多所高校已调整!
焦点 | 本科生导师制,真的来了! 焦点 | 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发布,语言类专业有什么变化?
焦点 | 中国大学“最水”专业排行榜,有你的专业吗?焦点 | 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指数排行榜TOP100焦点 | 2022考研最卷的六大专业,这两个语言类专业在列焦点 | 学硕停招!研究生“大变革”,来了!焦点 | 学硕、全日制纷纷停招!中国研究生,迎来重大变革! 焦点 | 全国本硕博平均月薪数据出炉,你拖后腿了吗?焦点 | 外语类名校毕业生就业报告出炉,这些行业最受欢迎焦点 | 最有可能被机器淘汰的职业排名发布,翻译竟排在第……焦点 | 国务院发文:这些专业将被撤销!有你的专业吗?焦点 | 多所高校发文明确:博士生毕业不再要求发表论文!焦点 | 博士生找不到女朋友?还得从博士群体的“三有三无”说起焦点 | “纯真辟油腻,善良能辟邪!”河南大学教授毕业致辞火了(附完整视频+演讲全文)焦点 | 查重过不了就怪翟天临?背后没这么简单焦点 | 2021研究生招生报告出炉,博士每年招生超10万人
焦点 | 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出炉,硕博研究生扩招20.74%焦点 | 教育部发文:每年抽检本科毕业论文,有这些行为将撤销学位焦点 | 教育部官宣:外语类新学科“国际语言服务”设立!如何看待,前景如何?焦点 | 2021全国大学毕业生平均薪酬出炉,你拖后腿了吗?焦点 | 2021年最新研究生院竞争力排行,清北竟然不是第一!
焦点 | 2021中国师范类大学排名100强!你的母校排第几?焦点 | 我国高校四六级平均分排行榜Top200,你在全国处于什么段位?焦点 | 《我们的天才儿子》全网刷屏,翻译是他和命运抗争的唯一武器!焦点 | 北京地铁将“站”改译为Zhan惹争议,官方回应来了焦点 | 英语变“凉”成趋势?上海将英语踢出期末考试,教育部回应焦点 | 小学生把“栓Q”写进作文冲上热搜,老师血压飙增,网友吵翻了
焦点 | Nature子刊研究发现,中国学生读完大学,批判性思维和学术技能全面下降
焦点 | 今夜,多少人因为央视曝光这张A4纸无法入眠......焦点 |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还是“是人”?网友吵翻了
焦点 | 中铁三局招聘文员要求身材好引争议,官方声明更让人迷惑


语言服务资源共享



学术资讯分享
学术资源共享
学术交流共进
还有实用干货和更多福利
尽在语言服务资源共享群
欢迎加入

在【语言服务】公众号对话框
回复“资源共享
获取进群方式


语言服务

17万+语言学人已关注

ID:Language-service

投稿邮箱:yuyanfuwu@yeah.net

投稿交流、商务合作、著作出版

请联系语服君

微信号:yuyanfuwu2020

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更多焦点


大家都“在看”,就差你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服务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