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注重”:新型“双一流”的创新创业教育有何不一样?
南京大学学生会、研究生会与上海科技大学学生会开展科创交流调研活动(上海科技大学学生会图片)
12月16日,为加强高校在推进学术科创方面的经验交流,促进高校学生组织共同发展和进步,南京大学学生会、研究生会骨干来到上海科技大学与校学生会开展交流调研活动。
据上海科技大学学生会公众号报道,在两校学生组织师生座谈会上,王绛老师详实分享了我校在学生科创引领方面的做法,以及推动专利转化的成果;iGEM 社团负责人曹沈熙分享科创类社团在推动学术氛围营造上的经验与心得;南京大学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张清扬和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高俊丰介绍南京大学学生会和研究生会的基本情况,随后双方就学术科创方面的问题开展了自由讨论。
12月14日,上海科技大学发布了《上海科技大学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在大量的数据中,科教评论君发现“创新创业教育”也很有特色。别的不说,就说18页面的正文,共出现“创新创业”18次,“孵化”6次,“融资”4次,融资金额14亿元。
随手翻阅了1天前发布的《东南大学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92页的正文出现“创新创业”41次,“孵化”1次,“融资”0次,未涉及融资金额。
南大学生会、研究生会骨干到访上科大,恰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发布的第3天,再看几天前发布的《南京大学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13页的正文,出现“创新创业”17次,“孵化”10次,“融资”1次,融资金额3.303亿元。
应该说各校都是比较重视创新创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各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必然提及的部分。再看基地建设与孵化成果:
上科大于2017年 7月,入选国家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截至2023年5月,学校已孵化出企业40家(采用上科大专利技术),学生企业数占比24%,实现早期创业融资超过14亿元。
东大于2022年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南大拥有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称号,2017至2022年,在园孵化企业53个,其中科技类企业占比超60%。学生创业项目累计总获投融资3.303亿元。
那么,大学怎样才能让更多比例的学生投身于创新创业实践呢?我们注意到各校都有自己的一套培养方式和环境营造,今天就以上科大的报告为例看看这方面有何新举措?科教评论君提炼了一下,认为上科大创新创业教育有“三个注重”:
特色1:前沿专业方向成果丰硕,注重思维转变成果转化。
1.专业基础。“学校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科学布局学科专业”,作为新型“双一流”高校,上科大所办专业内涵及培养方式与国内其他名校均有所不同,十分注重科研转化与落地。而学院下不设系,促进各专业交叉融合,使得跨学科科研成果涌现有了更多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上科大设有两个“创院”,一是创业与管理学院,二是创意与艺术学院。前者是全国唯一聚焦高科技企业创业与管理的学院,深度结合管理与科技的本科专业;后者以科技艺术融合、多学科交叉为教学特色,专职教授+行业专家为导师,也是紧跟产业前沿。可以说这两个院与产业走得都很近。
上科大本科生必修的140学分中,包括了人文社科通识课程的38分,这里面包括了创新创业教育 (经济学导论、设计思维)的课程选择。以设计思维课程为例,包括了创业与管理中的创新方案、心理学与创新、产品与交互设计的创新方案,新颖而实用。辅修课程包括了“创业与管理”“金融学”等。在每个暑假都会安排各种实践课程,大三暑假一般学生会选择科研实践、创业实践,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前选择。
所设专业均与国际接轨并不断有知识产权成果出现,这就为创新创业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因为只有先进技术才更有可能转化为新质生产力,那些能够代表新兴技术、创造新价值、形成新兴产业的生产要素正是我们国家的战略急需。所以,学校在物质科学(新能源/新材料/环境/高端制造等)、生命科学(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健康等)、信息科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三大领域均致力于科研成果转化。
2.思想基础。大家都知道,创业企业研究与发展阶段需要种子基金来扶持。在上科大,先行投入的是培植创业的“种子思想”,只有让更多的学生在思想上先种下创业的“萌芽”,后期才可能实现更多的“碰撞”。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成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想想就能得到。上科大致力于让师生了解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思维转变过程。学校通过创立创业早期学堂,使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做到了常态化,创新创业的思想火花正在被不断点燃。
3.物质基础。物质决定意识,创业需要多途径营造良好的氛围。上科大小规模办学的好处之一就是让师生都有更多机会投身产业实践,通过聘请资深产业导师、不断创造交流机会,让学生有机会了解科学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产品的转化过程、产业界和投资界发展趋势、物质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的科创产业链,以及早期技术商业化和创业案例等。
特色2:科教产融合育人成体系,注重课堂培养创业兴趣。
1.将“创新创业”写在办学目标里,这在传统高校并不多见。“……培养从事科学发现、高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创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兼具国际化的视野,拥有扎实的科学技术功底及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最终成为未来的科学引领者、技术发明者或企业创办者”。这段话注定了“创新创业”在上科大办学中的重要地位,科教产成体系的深度融合也是上科大办学的特色之一。
2.将课程与创新竞赛创业实践结合,这在传统高校也不多见。学校坚持科教育人的人才培养特色,突出“重基础、广领域、交叉融合”,将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深刻融入教学活动和培养过程。教师在教学设置中加大研究性、探索性环节,引导学生探索创新,约有85%门次的课程将学科前沿、一线科研进展等纳入课堂教学内容。本科生提前进入教授的课题组,与研究生一起学习、研究,也为创新探索打开了新窗口。学校积极探索课程理论、创新竞赛、创业实践培养环节有机结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生命学院将合成生物学的课程教学与科创竞赛结合,并通过政策支持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形成系统、完整的生命科学综合创新培养体系。2023届本科生毕业生苏睿和文昱杰孵化创立了上海贻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科教评论君认为,在课堂上讲创新创业,更容易激发有志学生的兴趣,还有一些学生即使在校没有创业,但也有了一颗时刻准备的心,未来走上社会“主动碰撞”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
2023年9月28日,上科大十周年校庆之信息学院创业校友圆桌会(科教评论供图)
特色3:创业早期学堂多向连接,注重构建完整创业生态。
上科大的创业早期学堂有这样几个特点:
1.重实践而不是唯论文。学堂之“学”,不仅在课堂,更在实践。对创业实绩,学校不以论文来衡量。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也没有提及。
2.重转化而不是重获奖。成果转化是创新创业的重要使命,上科大学子的创业奖项基本集中在本校搭建的创新创业大会平台,看起来只是个“校级奖”,但转化率颇高,上科大获奖项目中41%已实现转化与创业。
3.重开放而不是内循环。上科大创新创业体系是高度开放型的,首先学生的培养就不是单纯校内教授完成,而是校内外联合培养,学生有学业导师,也有创业导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双师型”;其次,实践活动也不是校内封闭完成,而是与外校一起竞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目前学校已连续举办了6届上科大创新创业大会,累计服务国内外69所高校院所2000余名师生,竞争的结果就是本校人才能够拓宽视野、脱颖而出;第三,一旦创业进入实质性阶段,有全系列的运行生态体系作为保障,而这一体系本身就是高度开放的。
4.重体系而不是重项目。学生创业,在有的学校可能会遇到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而能够帮助及时解决的平台比较少的情况,对确实好的项目,学校也尽力辅导孵化,但总体上还是重项目而非重体系,毕竟,体系建设复杂,作为学校也难以独立支撑其正常运营。上科大比较注重引进多方社会力量,构建全链条创业系统问题。一是创新创业生态主体多而力量强:创业早期学堂、双创大会平台、科创产业早期孵化器、早期投资机构集群、企业创新中心集群、高校类/企业类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集群、校外科技园产业园、政府等主体都在发挥力量。二是创业早期学堂多链路且全系统:与专利管理构成专利运营系统;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创业实践教育的启蒙教育系统;与上科大双创大会构成成果转化融资系统;与上科大孵化器构成科创产业早期孵化系统;与上科大双创生态构成成果转化与教育的生态系统。三是创业早期学堂活动频且效果好:创业早期学堂从2020年5月开始,至今已累计举办84期公益性讲座和专场路演等公益性活动,与专利申请、专利转化、创业、融资等实践过程相结合,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口口相传”,传播认知,培育项目和人才。
由于体系健全,产业转化效率较高,已有“三个实现”:一是实现上科大衍生企业,即经学校审批,且采用上科大专利技术的初创企业。二是实现教授兼职创业模式:教授搭台+毕业生唱主角+产业人员运营;三是实现首批校友企业获得学校专利许可,推动学校成果商业化产业化。
精彩荐读
上科大校领导连线常州迎新生交流会 上海特级校长张群:家庭教育大有可为,事在能为
引领区建设对浦东高校有何影响?对接世界一流高校有新的战略平台
一个小时恍若经历半个世纪——缘定上科大 她提前选择了这所“双一流”,高中老师:护送你去往我们做梦都不能至的远方
清华第一北大第二,第三是?国际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SC20总决赛亚洲前三强出炉
C7高校已有5所入驻张江科学城,十多所高校构成新的高科技“大学城”
高水平定位、高起点办学、高素质培养、高质量发展,校长致辞亮点多多
亚波评论钮维萍做客“教育面对面” 家庭教育电视访谈:亚波评论钮维萍谈《少年的你》
欢迎投稿原创稿件,欢迎媒体选用,转载请与本公号联系
评论是一种态度,评论是一种思想,评论应该是一种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