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宪人】台湾公法学者为何拒统?
本文作者守宪人(政治学硕士)。
此文刊载于《远望》2卷1期(2016年1月号;总328期)。
《"中华民国宪法"》第四条规定:
固有疆域非经国民大会决议不得变更。
当今台湾的社会氛围,多认为台湾未来应持续保持现状,或者走向"独立"。其共同宗旨均指向台湾应脱离大陆而发展,不应与之统一。反对统一的理由中,大家习以为常且又甚嚣尘上的观点是:「大陆现在没有民主自由人权,一党专政,是一个威权国家。如果两岸要谈统一,至少大陆必须先民主化,成为如同台湾一般的民主社会。」特别在教授、传扬民主自由人权等法政观念的公法学者中,绝大多数持此主张。是什么样的背景原因,使得这些公法学者会有这样的见解?而如此见解有哪些问题?是否有其道理?对此,我们将一一检视。因为了解此种观点的产生原因与提出者的心态,有助于我们后续讨论国家认同、统一与民主等问题。
探讨台湾公法学者为何拒统有其重要意义。其一,他们以「公法」作为研究领域,特别关注国家体制、宪政制度等课题。如果他们主张台湾"独立",就会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为以「制度」拒统发展细致的学理基础,然后大力鼓吹。其二,他们的身分为「学者」,对台湾公法教育和考试命题、人才进用握有相当程度的主导权。当其拒统观点成为教学主流后,很容易误导学习公法的学生与社会大众。其三,当这些公法学者一旦成为职司宪法解释的大法官,则更可透过释宪与释法影响国家政策,并对未来政局发生长远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台湾公法学者以大陆缺乏民主而拒统的理由加以检视。
"司法院"憲法法庭
台湾的资深公法学者,在早期求学阶段皆生活在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威权统治下,使其在书本中习得的法政知识与现实状况扞格不入。这些矛盾与落差促使他们反思台湾政治改革的必要性。后来,随着解严与废除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台湾政治发展似乎逐渐朝向民主自由人权的道路迈进。但是,因两岸长期分裂的历史纠葛而在台湾岛内衍生的另一政治争议─「统独问题」则已浮上台面,开始滋长发酵。在统独问题上,这些公法学者大多不主张统一,其中一项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将自己早年在台湾戒严时期所感受到的那种缺乏民主自由人权的反感,放大投射到当今中国大陆的政治体制与政治运作上。他们认为中国大陆与早期台湾戒严时期状态类同,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早年的生活体验,遂使他们认为大陆没有民主,两岸就不应统一。
但是,这些资深公法学者用来排斥两岸统一的制度理由可能只是表象,是以「理性理由」来包装他们内心的「情绪理由」。原因在于:第一,台湾政治发展在大方向上并非朝向民主自由人权,而是朝向"台独"大步迈进,所谓「民主自由人权」只是走向"台独"的副产品,甚至只是追求"台独"的手段。综观台湾这数十年来的政治改革,对于民主自由人权的追寻总是迂回曲折、屡屡受挫,且争议不断。究其实,乃因"统独"立场不同的各党各派,总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掌控政局的多数党,因此首重各自"统独"立场的损益得失,对本应有极大共识的"宪政"改革与民主自由人权议题则相对漠视。结果,台湾全岛日益绿化,但"宪政"秩序越来越脆弱,民主自由人权议题上也不断显现多重标准,治丝益棼。可见台湾政治发展的大方向其实是"台独",而「民主自由人权」只是"台独"衍生的附随物;一旦有碍于"台独运动",民主自由人权甚至可以靠边站。在这个过程中,台湾公法学者大多只是配合政治人物的需要,在"统独议题"上提供政治斗争所需的学理工具,「民主自由人权」议题反倒成为政治斗争的配角。对这些学者来说,台湾能否民主化其实事小,但绝对不可被中国大陆统一则事大。显然,在这些公法学者的心态中,「反中」远大于「民主」。
随处可见的"台湾独立"旗帜
第二,大陆提出「一国两制」,来处理两岸在国家统一以后不同制度间的关系。但是,这些公法学者对此选项毫无考虑的意愿。他们基本上将此方案视为大陆为统一台湾所抛出来的诱饵骗局。但是,一国两制作为台湾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选项,可以保有现阶段的种种制度基础,一个负责任的公法学者应该考量台湾未来发展所处的困境,以善意眼光看待一国两制,而非断然拒于门外。这些公法学者连「两制」的统一模式也不愿考虑,可见他们以「制度」拒统根本只是幌子,关键还是在拒绝接受「一国」。所以,这些学者拒统的真正原因与制度无关,还是反中情绪在作祟。
然而这些公法学者由于别有用心,发展出来的拒统理由对台湾社会造成许多后遗症。首先,这种「大陆没有民主,台湾不应统一」的简化观点,让他们有理由宣称「我并非反中,只是反对没有民主自由人权」,很容易蛊惑人心。事实上,在面对其他国家不良的人权纪录时,他们往往视而不见,显出双重标准。但此论调已被台湾人民视为理所当然,很难扭转。再者,大陆非常大(包括面积与人口),如果真要等到大陆全部都按照西方民主定义的方式全盘民主化,根本无法达成,而即使达成也风险极大(可能步上苏联解体后尘)。这也显示提倡此论者其实毫无统一诚意,只是以此作为反统借口。更何况,「大陆民主化」只是开始「谈」统一的前提,即便大陆真民主化了,也不意味台湾就会接受统一。换言之,该论调终究只是一种「以拖待变」的手段。
其实,这样的论调把问题过于简化。中国大陆幅员广阔,各地发展不一。这些公法学者只会利用他们所学到的西方标准去检验中国大陆的政治现状,检视结果果然发现大陆不合标准,因而一竿子打翻大陆这二三十年来的发展与成就。事实上,即使将西方版本的「民主自由人权」视为「普世价值」(这一点也是有争议的),这些公法学者也无法(或不想)回答以下问题:大陆这样一个大而复杂的政治体如何才能避免瘫痪、解体而逐步走向民主自由人权?
总之,对这些拒统的公法学者所鼓吹的「大陆无民主,台湾不统一」论调稍一深究,就可发现这只是他们包装自己反中情绪的台面借口。而这些学者的反中情绪,透过「学术包装」,产生许多以讹传讹的错误说法。
或许有人会说:我不喜欢中国,中国大陆政治发展进步与否与我无关。但是,台湾处于日益复兴的中国大陆与反中的美日之间,台湾的公法学者在此一时空脉络下,身负法政知识的生产与传递者的重要角色,理应积极关怀、思索两岸政治发展的情况与前途。因此,一个好的公法学者除了要学习专业正确的知识,尚需对中国有一份感同身受的理解。否则,在解读中国大陆时,仅从恶意角度出发,得到的答案势必只会不断验证自己的情绪感受和浮面观察,其满腹「经纶」也只能成为被外国或政客利用来攻击、污名化中国的工具而已。因此,对于两岸统一的制度面议题,真心关怀社会的我们必须摆脱目前主流公法学者的成见,另寻出路。
【林金源】如何不让台湾成为更棘手的另一个香港,統派能做什麼?
>>>>歡迎訂閱遠望雜誌!
微信ID:presciencetw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有问题请联系遠望
微信ID:prescience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