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营地教育10年的行家,带你探秘这所“没有围墙的学校”
不是所有的户外项目都可以叫营地,也不是只有跟学科相关的学习才叫教育。在顶思近日对启行营地教育创始人赵蔚女士的专访中,赵女士谈到了优秀的营地教育项目所应具备的五大特点。
文 | 田菁、徐康乐
编 | 宫继良
赵蔚 Lily
中国营地联盟主席
启行营地教育创始人
遍访全球50+营地,与23个国家顶级营地战略合作,10年教育创新服务6万青少年。
假期前后,我的手机和邮箱轮番被各种暑期培训、兴趣班、研学、拓展项目轰炸,娃的假期成为了培训机构志在必得的市场份额。这其中有一类“营地教育”引起了我的兴趣。
现代营地教育诞生于美国,经过150多年的演变和探索,美国营地协会(ACA)对此的定义是:一种在户外以团队生活为形式,并能够达到创造性、娱乐性和教育意义的持续体验。通过领导力培训以及自然环境的熏陶帮助每一位营员达到生理、心理、社交能力以及心灵方面的成长。
虽然孔圣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在实践中学习,但在私塾和科举的体系中,这种模式逐渐被淡忘,书本成为了至高无上的知识来源。与传统的兴趣班、补习班相比,现代营地教育有什么特殊之处?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带来什么启示?家长应该如何鉴别选择?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与研究、耕耘营地教育十多年的赵蔚女士展开了一次对话。在她看来,不是所有的户外项目都可以叫营地,也不是只有跟学科相关的学习才叫教育。一个优秀的营地教育项目,应该具备以下5大特点。
1. 告别说教的体验式学习
2008年,赵蔚女士的孩子十岁,她将孩子从公立学校转到国际学校后,发现孩子更需要寻找目的感、意义感,需要与真实世界有接触。从带着自己孩子做公益,到成立NGO带更多的孩子做公益,在寻找可以助力孩子成长的创新教育过程中,赵蔚特别钟情于营地教育,创办了启行,希望把营地教育带入到中国家庭的视野中。
很多家庭认为营地教育就是单纯地玩,或者营地教育就是户外运动。在赵蔚看来,营地教育是一个培养能力的特殊场景,营造一个小型社区,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挑战、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的沟通、合作、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在这里没有说教,体验式学习的天然属性让学习者迅速沉浸其中。
在科技太空营,体验式工作坊激发孩子们科学兴趣、培养科学思维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他们的特点在于模仿。比如说,给他们讲述规则的时候,孩子很难记住和遵循。因此,启行用更加游戏化的形式来设计营地活动,导师用木偶表演的方法告诉孩子“不能追逐不能打闹”这些规则,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他们有代入感。营地所有的活动都从孩子的心理角度出发,去理解孩子,给他们安全感。
小学是孩子初步自立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不能完全独立自主面对所有的事,所以营地导师以体验的方式让孩子理解如何做好自己,如何让小组变好,让集体变好。在营地,孩子自己打扫宿舍卫生、清洗自己的衣物、清理饭桌,在活动结束后和导师一起整理活动道具、教室,通过体验生活的细节学会独立。
从国内营到海外营,体验全球营地
而对于年龄再大一些的孩子,则基于一些真实问题,让孩子创造性的、共同协作的解决问题。到了15-18岁的阶段,启行会为孩子们提供服务型学习项目。基于一个社会问题,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譬如组建团队,实施解决计划,学以致用。
除了这些符合年龄特征的差异化内容设置,好的营地还有很多自己的传统活动。例如在启行营地中,每天早晨都有晨醒活动,所有的导师和孩子在平坦的草地上跳舞、热身。其实不需要孩子跳的多么专业,晨醒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参与进来、动起来。没有人会在意动作的对错,晨醒是给大家释放自己,沉浸在自己世界的一个契机。
篝火是启行营地的另一项常规活动。在开营的时候用篝火来破冰,给大家提供相互认识的一个场合。在营会的过程中举办篝火,这个时候孩子们已经生活过一段时间了,有了一定的感情,通过篝火活动,大家相互表达一些情感,拥抱对方。在闭营的时候生起篝火,给大家一种离别的仪式感。大家会集体选出一名变化最大的、最勇敢的孩子,让TA点燃篝火,同时大声说出大家认同的价值观,是离别也是约定下次营会再聚。
2. 构建多元的社交生态
很多学校或者机构组织的研学、户外项目,参与者仍然是一个比较固定的团体。但赵蔚介绍,多元化的社区成员本身就是营地最宝贵的教育财富,在启行的营地里,成员们的年龄、性别、国籍都不同,营地其实是在模拟一个小社会,同一个宿舍的孩子学会共处,在小组活动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
事实上,跨年龄、跨性别、跨国籍,对小孩的挑战是非常大的。但孩子需要这种多元文化、多元世界的接触,需要在这其中学着如何融入、如何包容,哪怕过程中会有小的挫折,但终将受益。
从小接触多元文化的青少年,在启行国际青年营开启“全球胜任力”培养
与传统教育不同,营地教育的意义在于课本之外的学习。你的同伴不是竞争者,而是合作者。通过上百种的营地活动,让孩子在自然、真实的环境中,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国籍的人,一起生活14天、一个月,甚至是7周的时间。从活动中学习,从生活中学习,从同伴那里学习,从导师那里学习,并收获可以转移的“软能力”。
启行的导师设计很多空手游戏,这类游戏简单且不要道具,孩子在营会中学会了,还能介绍给学校的孩子一起玩,这不仅给了孩子一种自信感,也是一种强大的社交语言。
3. 注重反思的刻意练习
“在每天的营地活动结束后,营地导师都会组织成员一起总结当天的经验,但我们希望所有的反思结果都是由孩子自己说出口,就像成人做项目复盘一样。”赵蔚说道。
4-7岁小孩子的日间营,也引导孩子们用图画回顾每天活动,进行反思
孩子的反思可能是“下一次要倾听导师的话语”,“要主动和小组伙伴讨论,才能完成小组任务”,导师也会告诉他“我们看到了你的进步”,孩子会觉得被认可,下一次会更努力。由孩子说出口的反思其实是一种内化能力的过程,并且形成习惯。赵蔚说这是一种“刻意练习”。有反思习惯的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都会更有收获。
启行对营员一直在做过程性记录。赵蔚坚持用成长性思维来看待孩子,成长不是一个标准就能评估的。所以基于中国的九大素养,启行的学习模型整合了六大方向:艺术审美、科学思维、自然环境、身心健康、社区参与、世界公民。
图片来源:启行营地教育
在孩子入营、参加营会的过程中和闭营时,都会填写一份表格。首先是孩子自己填写,然后是导师填写,家长也会填写一些信息,通过这些行为描述,孩子本身和家长都能看到变化。
在启行,长期回来参加的孩子有很多,因此这样的记录就非常有用,孩子自己能发现缺乏什么,需要强化的地方。那吸引孩子回来的正是启行所营造的氛围,因为在这里孩子的变化,家长能够看到,孩子更是亲身体会。
启行年轻的“老”营员们,分别参加启行营地活动3次、6次、7次
4. 实现自我造血的导师队伍
赵蔚回忆,在美国的一个营地看到孩子离营的时候,一个导师无数次蹲下来与小孩子平视拥抱离别,再站起来与高年级的学生平视拥抱离别。如果不是因为真正热爱这件事,又怎会做到这样。所以,启行在招人的时候也注重内驱力,价值观和教育理念。我们自己是这样的人,我们也相信世界上有一样的人,一定会遇见志同道合的伙伴。
启行有很多长期合作的专家,启行的团队让这些专家能够集中精力做他们擅长的事,还有后台大数据的支持,让他们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提供更多差异化的引导,让孩子更愿意接受他们。
同时,成熟的营地很欢迎老营员回来成为项目的志愿者和导师,他们不仅熟悉营地的环境和活动安排,而且在自己的成长中内化营会带来的价值,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活动设计并且引导学生反思。
在启行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注重人才培养,建立营地教育运营管理体系IOS (Ideas Operation System),在不断学习,迭代,形成启行的规范。2012年,启行营地学院成立,大家称它为营地界的“黄埔军校”,因为行业中很多管理层都上过启行的各种培训课。赵蔚表示希望在培养好启行的内部人才的同时,也要给行业带来价值。
5. 对标航空行业的管理机制
不久前发生的泰国洞穴救援事件,再次提醒人们户外活动的安全风险。在营地教育中,安全与风险控制是营地教育管理的重中之重。在启行的众多部门中,只有安全与风险管理部门是赵蔚女士直接管理。
在启行的运营管理体系(IOS)中,启行针对营会执行全过程进行风险识别和安全预防,并且制定应急预案,保障孩子安全与健康。为此,特别引入航空业风险管理方法FMEA(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针对营会设计,执行,交通,饮食和住宿所有环节进行风险分析,识别潜在问题并且采取预防措施,将项目运营的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中国营地教育起步晚,相比于美国营地协会(ACA)的300多个行业标准,中国营地行业标准还远远不够,但起步晚不代表起点低。启行在全球有20多个合作伙伴,在营地的设计、选址、硬件上,启行在做一套标准,启行在考虑本国孩子的需求,也兼顾了国际需求,在营地的设计上更具现代性和自由性。
北戴河营地▼
南戴河营地▲
日本北海道营地▼
北京营地体验中心▲
赵蔚曾说,营地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相辅相成。在采访中,我们也得知,启行将要在北京启动一个全年无休的营地中心。而且,体验了这些教育精髓,学校、家庭、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营地的延伸。
(文中图片来源:启行营地教育)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专业发展
社群活动
人才招聘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