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语文”将如何改写4600亿元的K12教育培训市场?

龚琴 顶思 2019-05-01
 

什么是大语文?之前的传统语文教学就是“小语文”吗?无论校本课程,还是课外的“大语文”,我们都希望孩子可以借此真正养成对美好文化的欣赏,借鉴,思考以及创新。围绕当下热门的“大语文”概念,国际学校资深中文教学和管理者龚琴老师(现为微信公众号“K12谈”创始人)展开分析梳理,希望引发中文教师、学习者和家长的更多思考。


文 | 龚琴

编| 田菁


“大语文”到底是不是个伪概念?一轮轮教改在不断提醒着我们语文的重要性,各教育机构更是不遗余力的大肆鼓吹,这其中固然包裹着教师理想主义抱负有被实现的美好一面,但另一边,利益驱动这一层来得似乎更为猛烈和明显,瞧瞧各机构争先恐后推出的各自“大语文”产品就知道了。

 

我搜了一下被网传为“拯救小学生”的沪江网大语文课,每门课都售价不菲,可报名人数却不少。 毕业于北师大的窦昕老师,俗称网红“大语文”概念倡导者/名师,无疑是受益其中的最大成员之一。先后就职于各教培机构,后自己创办了诸葛学堂及中文未来并出任总裁,再到被立思辰教育大户收购,好一个双赢版本。

图片截屏于沪江网校官网


又认真看了看网上广为流传的几个教学视频,的确还是很不错的,教师多为男性,声音富有磁性,配着ppt,再加各种文史故事,以及一点与当代混搭的色彩,轻易及快速就赢得了家长学生们的心。年轻创业者的典型励志版本,有木有?

 

再就是与之并起的学而思大语文新东方大语文,再到好未来的大语文四中网校的龙之门大语文,还有高思以及巨人的大语文,看着这么多都在使劲吆喝着“大语文”这面旗帜的他们,身为家长,也曾为国际学校多年中文老师的我,表示真有点晕乎了!

 

你们都跟我说各家的大语文如何好,可我怎么看怎么就还是没能清晰分辨出这其中的一二三不同点呢?

 

做了一张表,方便比较,如下:(原谅本人喜欢总结的老毛病)

点击查看大图


我想问,我做了这个表以后,你有没有看得更清楚点,比如说,各自的不同?

 

实话讲,我自己没有看到很多不同,倒是看到了很多相同点,比如:都是注重文史,也都强调对篇章整体的理解及东西方比较,强调写作技巧的训练,当然,有更多实力的也往往会加入跨学科及游学产品,这个跟国际学校里的中文教学其实并没有很多不同。只是后者与之相对低调很多,而前者,出于更多的市场利益驱动影响,显然宣传力度大了去了。

 

此外,我完全同意各教育机构在写作方面的一些尝试,无论东西方比较,还是创意写作,亦或跨学科尝试/游学活动,都是往好的一面发展的表现,不仅有国力增强的经济因素在里面,也有教育思想更为开放的理念在背后作为支撑,也是国际学校中文为母语考核的重要内容。

 


再有,各教育机构推出的“大语文”背后的研发团队及教师团队,多来自名校毕业生,硕士、博士皆有之。我想,这在某个侧面其实客观促成了公立及私立学校在招语文老师方面对应聘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但是,这样就是大语文了吗?之前的传统语文教学就是“小语文”吗?二十几年前,就在小县城里,我的小学语文老师,初高中语文老师,完成了我对语文感触的最初启蒙,可也没有说一上来就讲字、词、句、篇啊。作者、作品的背景介绍,与大时代的相关联,一般都是老师们作为开场的首要重点。

 


唯一需要承认的是,课堂并不会有那么多时间留出来专门讲文学史,不是因为老师不喜欢讲,开玩笑,历史故事啊,谁不喜欢听?蒋勋先生那些讲唐诗宋词的诗人故事,你给任何一个小孩子听,我想都不会很大程度妨碍他/她对故事本身的兴趣及好奇。只是时间有限,只能点到为止,可这并不能就此成为被批判的点。文学史很多中文专业的学生上了大学才去学的,那个时候,你已知自己最爱,术业有专攻,专心啃都无妨。

 

我比较担心的是,这里面也许有一个硬伤,就是很多都以文史为核心/为纲,迎合教改提倡的人文素养,人文底蕴的目标,会不会在某些程度上偏离语文本质?文史故事,如前所述,谁都喜欢听故事,可浩瀚历史,家长学生花那么多钱去报课,最终并不是去听故事的。

 

写到这儿,我猜想会有很多人跳起来想骂我,反驳我:“谁去听故事了啊?我家孩子上完这个课,对语文的好感度倍增,这还不能说明一切吗?”

 

好吧,如果这就是你对这些课程的期望,那我无话可说,教育机构反正也乐得在后面数钱。听完有趣故事,对某个东西来了兴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儿。但培训课程,将文史故事来个高大上包装,再配以孩童熟悉的当下流行语白话文讲解,摇身一变成为大语文核心之一,我还真有点打鼓。

 


当然,在此无意贬低培训老师本身,其自身学识上的贯穿古今,沟通内外的能力及素养,这本身是值得佩服的,但如果教研团队皆以文学史作为课程主线之一,甚至还有家长认为校内的语文课也都应完全复制于此,那就恐失偏颇了。校内语文课程可与其相互补充,但这个主次,应该还是可以而且应该去界定的。文学阅读素材可以增加,但史料故事是否需要一一来个说书评唱,如果不是,应该占多大比例,我想值得重新审视。

 

而作为家长,我们如果仅把希望押在那几个培训班上,风险未免太大。阅读、写作技巧可以短期强化,文史故事也可以多渠道获取,但我们最终希望的并不只是一个会各种技巧,会典故的应试机器外加百科全书,无论校本课程,还是课外的“大语文”,我们都希望孩子可以借此真正养成对美好文化的欣赏,借鉴,思考以及创新。

 

培训班可以上,但回家后的文本探讨,角色扮演,亲子阅读等等,是不是都可以有更为切实的践行?毕竟,关于语文,极有可能影响到的是这个孩子的一生。

 

而对于老师和学校而言,“大语文”教培的大热,无疑说明了校内课程的某些不足,今后在师资招聘及培训方面需进一步加大力度,教师本身学识的渊博度对学生有着重要作用。此外,跨学科及创意写作,是尤其可以借鉴的部分。

 

本来还想比较一下各机构自编教材的,无奈受限于资料及版权,待我有机会细细看了再说吧。以上观点,均属个人言论,仅供参考,欢迎踢馆。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中国国际学校图谱(2017版)

国际学校服务商名录(2018版)

国际学校升学指导报告(2018版)

国际学校课程创新报告(2018版)

专业发展

教学主管进阶营(8.17-8.19)

NPQH国际学校校长培训(10月-12月)

UbD骨干教师工作坊(8.11-8.12)

社群活动

RAISE亚洲国际学校大会&国际教育资源博览会

(11.16-11.18)

人才招聘

顶思人才—国际学校精准猎聘服务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

相关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