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教育卢慧文:坚守价值和理念,办有特色的优质学校
以下文章来源于协和教育 ,作者协和教育
“过去的20年,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给予民办中小学的发展机遇。而我们所处的这个城市,也给了民办教育一个机会。”
☞卢慧文 校长
卢慧文女士自2003年加入协和双语学校管理团队,分别参与或主持了协和双语学校虹桥校区(2003年)、浦东校区(2008年)和万源校区(2012年)的创建工作,现任上海协和教育集团总校长、上海市政协常委。
卢校回顾:二十多年前,大学刚毕业的我,首度加入协和教育集团,接触到刚刚起步的新中国民办教育事业。集团的史料馆里至今陈列着当年一脸青涩的我和其他同事们的照片。记得那个时候的民办中小学,常常被人调侃“老的老,小的小”,带领我们这些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起创业的首任校长们,都是从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公办学校领导岗位上退休,再到民办学校发挥余热的。学校里大部分人要么是五十五岁以上,要么是二十五岁以下,中间的年龄层几乎是没有的。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老校长们二次退休,成为了我们最宝贵的经验资源和人格感召力量,他们作为顾问,尽心尽责,如果以开车来做一个比喻的话,他们时时还给学校踩踩刹车、挂挂排挡,但是如今把握方向盘和踩油门的,已经换成了当年的毛头小子和黄毛丫头,学校的团队自我们45岁左右的这一批人以下,40岁、35岁、30岁,再无断层,人力资源从整体上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
过去的20年,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给予民办中小学的发展机遇。而我们所处的这个城市,也给了民办教育一个机会。在上海这个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城市,悦纳和包容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城市基因。这使得民办中小学从补充型的教育资源向选择型的教育资源转变成为可能。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中西融合的国际化学校在最近10年中成为了一种需求,并很快开始成长和成熟。在上海,有着稳定的政策环境、充沛的市场需求、丰富的中外人才资源,这是上海这个城市给予民办中小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深知,民办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之根本,在于对质量和特色的不懈追求。而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皈依点,都是基于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了为什么而出发。对于目前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学校尤为重要的是,能够坚守价值观,始终精益求精地追求质量和特色。因为我们现在拥有了更大的能量和影响力,而民办学校现在的发展环境也比当年有更多的杂音和诱惑,如果在理念、质量、特色建设方面有不慎,会比当年创业之初的生存期更容易跑偏。当然,坚守价值观和理念,并不等于一成不变。
协和的办学理念,一直以来都是融合中西方优秀的教育实践,培养扎根中华翱翔全球的未来人才。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有经历过不同的发展阶段。一开始,是国际国内并行不悖,解决好和平共处这个主要矛盾即可,专业上基本不相往来。后来开始互相学习对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自因这种跨文化借鉴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而现在则进入了深度的融合阶段,要在价值观、课程教学和师生发展等领域走出属于我们学校自己的、适合我们学生情况的道路。
举个例子,小学阶段中方课程的优势是擅长分科教学夯实基础,而在与生活相关的、跨学科综合主题探究方面,则不如国际通行课程。我们开发整理出自己的“母语探究”系列,以带有明显中国文化意向的“稻米”、“竹子”、“茶叶”、“石头”等为主题,展开多学科领域的学习,涉及文学、数理、艺术、科技、以及价值观教育等。老师们从自然界的物像出发,以“物像、器具、道理”的逻辑为进阶,引导孩子探究“自然——社会——自我”之间的关系,引发他们对中国文化“天人合一”本源的感悟。
中学阶段,中方课程的优势是“课堂内的高效率教学”和“对学生学业进步的有效引导和扶持”,而在校外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可以向国际通行课程有所借鉴。我们在实践操作了“模拟联合国”项目之后,自行研发了“走近政协”人文实践课程。孩子们先通过讲座和资料查阅了解政协职能和政协委员的履职方式,然后组成小组进行社会调查,形成诸如“老旧小区停车难”、“宠物粪便处置难”等提案,再模拟政协常委会的方式进行讨论。优秀的提案小组,会被区政协邀请参加真正的政协常委会,而且他们的提案和大委员们一样,会由相应委办局领导上学校来进行提案答复。
这样的实践项目学习,让很多同学了解到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有人因此立志要把“参与社会治理的工作”作为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这样的课程要比引进的国际课程更接地气,更适合中国学校操作,同时也有效弥补分科教学与生活实际和社会运作相脱节的弊端。
今天的协和,从规模和质量上,已经度过了初创的生存期,但是居安思危,我们从未停止思考未来的发展之路。两年前集团制定了“协和教育2025战略”,明确未来10年的发展定位,可以总结为五个方面。
1、进一步凝练协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
协和的价值观是“融合中西,和谐发展”。二十多年来,为了这八个字,我们一直坚持走一条自讨苦吃的“中外融合”的跨文化发展道路。跨文化的管理,难度增加、成本增加、冲突风险增加,但这种坚持带来的最大收益,是学校文化的中西荟萃。学校文化,简言之,就是“我们这里做事的方式”,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其实它影响着每一项具体工作的开展。
再例如,协和庞大的家委会极为活跃,早在十年前就在上海市民政局登记注册了“协励汇”公益组织,是一个法律地位和学校平等的民非机构,它的口号是“百年协和,百年协励汇”,目的就是要作为学校发展中的利益相关方,长期、有序、积极地支持办学。
又例如,协和的几千名中外员工,共同信奉一条,即“和而不同,协力创新。Unity in diversity, Innovation through collaboration.” 各种语言、各种文化背景的同事都理解这是什么意思。我们是不同的,但有共同的目标且和谐相处,能通过跨文化的协作和沟通完成对教育的创新。学校的价值观和文化一定要统一,哪怕这统一文化的第一条就是“尊重多元,包容差异”。
民办学校定位在“提供可选择的差异化教育”,有义务为家长和孩子提供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但是来自需求方的诉求是多种多样有时候甚至是互相矛盾的,没有一所民办学校可以满足所有的需求,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想清楚自己信奉什么、有能力和资源做什么、如何来有效实现目标,这样价值观和理念才能落地,否则没有生命力。
2、进一步排除杂念坚定走非营利的教育机构发展道路
回顾过去二十多年,协和被视作还算成功的发展历程,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举办方的非营利初心。学校的举办方深知,对于一所学校的投入是长期的,是需要耐心的,而当学校健康发展能有结余之后,也坚持用于进一步投入设施设备和队伍成长。这是一种情怀,也最终成就了学校。
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办法出台之后,关于营利和非营利学校如何在不同的发展轨道里都有良好的发展,引发业界的热议。协和作为一家服务学段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的集团化机构,面对分类管理的契机,我们也进行了多次的讨论,最后举办方和管理团队都一致同意要“排除杂念,坚持走非营利的道路”。
这里所说的“排除杂念”,不是说在道义上把营利非营利分出什么高下,这两种类型的学校都能成为优质的教育服务提供者和教育行业领先者。我们是基于对自身的认识和发展的判断,为协和作出最适合自己长期发展的道路。我们认同,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对办学有想法有经验的团队就专注把学校办好,让学校叫好又叫座,能够实现自身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并达成优质的办学成效;而和办学相关的教育项目和商业工作,则留给其它更有资源和专长的团队去完成。学校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机制在市场上遴选和分享他们创造的专业成果。
现在做校长已经和以前不同了,以前的校长从优秀教师到两长、中层,再从副校长到校长,通常是这个学校里最有知识和经验的人,可以手把手地带着教师成长。现在不是这样了,专业的细分和技术的发展,让个体不可能凭一己之力指导学校所有岗位的工作,也不可能仅仅依赖校内资源来提供教育服务。更多的校长,将转型成为一所学校的首席资源官,把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社会资源打破围墙、请入学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所以在充分讨论之后,我们决定要通过非营利的方式,把办学的时间纬度拉得更长一些、把办学的空间平台搭得更广一些,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争取让学校不受干扰,能绵延百年。
3、进一步打造协和课程教学的核心竞争力
协和在上海成长发展起来之后,经常收到来自上海以外的办学邀请,前往考察项目。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首次接触,经常被问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你们的初中和小学会遵守我们本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吗?答案是,当然会。紧接着就是第二个问题,既然课程和教材都遵守,那你们如何彰显自己和其它本地学校的不同的特色呢,市场为什么要买单呢?
每次我都回答,我们把课程看作学生发展通道,看作学生一日、一周、一年的活动总和,而不仅是学科、课堂或者教学内容。即使用同一套教材和相似的课表,但是当对课程进行设计、执行和评价不同的时候,效果就完全不同。之前提到的“稻米”课程和走近政协课程,就是协和课程研究院和学校共同开发的特色课程,是任何语文教材和社会教材都可以衍生的主题学习和实践学习。
4、进一步强化中外队伍建设,吸引和培养代代相传的协和人
队伍建设,是民办中小学的核心竞争力。再好的办学理念和课程设计,都需要通过管理者和教师来转化成实践。协和的干部培养项目“星计划”被称作协和的“黄埔军校”,已经执行了9年,培养了近200名中外干部,目前都活跃在集团总部和各个校区的教学骨干和中层领导的岗位上。协和集团所属中小学今天在岗的37名中外校级干部中,21人是从“星计划”里走出来的。(“星计划”9年的182名毕业生中有11名离开了协和,踏上其它同行学校的重要管理岗位,我们把这个也看作是协和对行业的贡献,并为同事们感到骄傲。)
集团走到良性发展的阶段,队伍会越来越稳定,每一年的教师节,我们要向服务届满十年的员工颁发证书和金质奖章,今年有80位员工获得颁奖,其中外籍教师4名,处于历史高位,但这个记录未来每一年都会被超越。我们总结提炼了“加入协和的十大理由”,希望能吸引和培养有情怀、爱教育、高素质的代代相传的协和人。
5、进一步提升集团总部和各个校区的治理能力,各自做强,合起来更强
协和在20多年前的办学之初就比较系统地提出了集团化发展的策略,并且是专业性较强的实体化运作。因集团化办学的规模效应带来的幼小初高全系统、国际国内宽领域和各类人才高平台,是民办学校发展非常难得的优势。
协和集团总部有“专业引领、行政管理和平台服务”三大功能,是各个校区的“专业力量后厨房”,不断创造着学校发展所需的产品和服务,从各个方面协助和指导各个校区健康发展,尤其是在课程研发、教师发展、质量保证、人力资源建设、市场品牌打造等领域。
此外,和很多集团不同,协和不设总校和分校,成立年份长一点的学校,能呈现和辐射的经验多一点,而新成立的学校,则因为没有历史的包袱,站在兄长的肩膀上,更有创新的活力和亮点。每一所学校都有机会在某些领域成为集团的旗舰校,每一所学校都能够迅速地成为当地有影响力、有特色的优质学校。
协和教育的2025战略,定下了跨文化发展、智能化发展、可持续发展三个主要发展策略。在民办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协和将发展好自身的同时,更努力地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以“百年协和,中西融合”为目标,继续砥砺前行。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免费
专业发展
社群活动
人才招聘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