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乡土中国的教育现场,这支90后的团队正在努力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是汪星宇很喜欢的一句古诗,在纽约巴黎高楼大厦上我们会有很多机会和资源去发挥我们的光和热。
文 | 罗歆媛
编 | 宫继良
和汪星宇电话采访时,他正带队在湘西的一个村子里,乡村的夜晚是静谧而又热闹的,从电话那头依稀传来虫鸣声与老乡们此起彼伏的欢声笑语……
小思回想起第一次见到汪星宇是在顶思教师发展大会的嘉宾论坛上,听他随手拈来的段子、分享求学生涯中的故事、讲述村里老乡的朴实,他在台上的自信乐观、幽默随和深深吸引着在场的老师们。
作为有着中西方教育融合经历的“混血儿”,从纽约学成归来的他选择投身于乡村,扎根于泥土。从乡土研学到“乡村笔记”,短短一年的时间,他已经走过100多个村子,见过无数的老乡,带领数百名城市的孩子们走进乡村、了解乡村、学习乡村。
常有人问我
中国是怎样的
提起中国乡村,很多人都会认为中国乡村是没落的、破败的。就像鲁迅先生写的那样,“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学习国际关系出身的汪星宇,在他的学习生涯中,不断地会有人问道,“中国是怎样的?”他发现,自己并不了解中国,回答不出“中国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也更加不了解中国的乡村。回国以后,带着这个疑问他走进了乡村。
图片来源:乡村笔记网站
“最初我是抱着做学术的目的,去乡村做调研。后来觉得乡村很有意思,又开始做扶贫。但时间久了以后,发现我给乡村做的远不如乡村带给我的多,于是开始思考是不是之前大家对‘去村子’这件事只是理解成了支教扶贫盖房子。”
汪星宇认为,我们中国五千年多年的文化很多都是离不开乡村的,就像有的古诗词离开了乡村是根本想象不到这个意境的。而现在大多数人对于乡村的理解仍然十分片面,就像“我曾经参加了一个国际教育的会议,研讨会上有一个研学旅行的分论坛,邀请了4位知名学校的学生来演讲。但是在每个人的演讲过程中都只是‘我为这个村子做了什么,而没有这个村子为我带来了什么。’我认为这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
于是,汪星宇和他的小伙伴金一斐、黄唯桦共同搭建创业团队,联合创办了“乡村笔记”教育平台。带领城市里12-18岁的青少年去到村子里,不做扶贫支教盖房子,而是在纽约巴黎高楼大厦之外去了解、学习乡村,拓展新的视野。“目前,有来自三十多个城市的同学报名参加了乡土研学之旅,往北有辽宁鞍山和吉林长春的同学,往南有广东东莞和福建泉州的同学”
我们常在思考
能从乡村中学到什么
“‘乡村笔记’不是夏令营,而是一个用教育连接城乡的内容团队。”参加乡村笔记的学生们有一半来自于各个国际学校,或是对中国农村感到好奇,或是家长想要锻炼孩子,又或是出国留学背景提升需要。这些孩子们通过“乡村笔记”这个平台走进了中国真正的农村。
目前,“乡村笔记”已沉淀下五条成熟的线路,包括湘西乡土写作营、湘西乡土调研营、山东菏泽戏曲营、四川乡土自然营等。对于学生们来说,“乡村笔记”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由“50%方法论+50%乡村实践落地”构成。汪星宇介绍道,“我们每一个项目都有问题设计和复盘。没有复盘的活动是没有意义的,不然就变成了带孩子们去旅游。课程与旅游最大的区别是,课程是有成果的。”
研学
项目
图片来源:乡村笔记网站
无论是认知上还是心灵上的收获,对于参加者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当然,团队也在尽可能地将这种收获转化为学生背景提升的附加值。在写作营中,已有两篇学生文章发表在《中国青年》,两篇《意林》,还有两篇刊登在上海市教委的杂志上。
在调研营中,更是为学生们提供了充足的发挥空间。学生们可以带着自己感兴趣的调研项目,团队中有专业的老师全程指导,最后会做成一个完整的调研报告。“比如上次一个同学想来研究‘农村农家肥的使用’,就带着他们组的小分队一起来了。”
戏曲营则是集合了爱好戏曲的学生们,走进山东乡村的戏曲班,和当地的戏曲班同吃同住同学习,每日凌晨4点起床开始练功,最后排练出自己的节目。
文学采风营则会让孩子们去和当地的老乡们打交道,和老乡聊聊天,听老乡们讲述当地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再用文学性方式记录下来。此外,同学们也会去赶集卖东西,卖的东西减去成本剩下的就是他们的午饭钱。赶集市可不是随便卖卖就结束了,在活动结束后会有复盘、队里的指导老师是一位复旦做乡镇市场营销的教授,带着大家对活动进行复盘,反馈,再改进、完善。
汪星宇向我们分享了调研营中的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东北小哥哥,刚过来的的时候特别虎,说话大大咧咧,轻飘飘的。刚开始也十分不习惯当地的生活,而在项目结束时,他却说自己是一个十分幸运的人,有机会接触和学习乡村,收获了更重要的体验。”
一位参加完活动的学生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现代城市人总是追捧支教和捐赠等建立于同情心之上的行为,而乡村笔记却引导学生从认识到理解、再到反思乡村现状。在这里,我学会了用同理心认识和理解乡村。”
图片来源:“乡村笔记BTC”公众号
正如汪星宇所说,“‘视野’是双向的,不仅是人们向外所追捧的名校投行、纽约巴黎高楼大厦。更应该有向里的乡村田野,乡土中国。”
从纽约巴黎到乡土中国
我们仍在砥砺前行
搜索“汪星宇”这个名字,总会出现“复旦名校”、“纽大海归”、“一站到底冠军”等光环头衔,但对于他来说,他更多地希望“当别人提到我的名字时,能够想到乡村笔记。而提到乡村笔记,也能想起我。”
在他的眼里,学历比他高,光环比他闪的大有人在。并非因为名校才能做成这件事,而是“要愿意去做这件事。”“只是现在这件事情很难做,想做这件事的人很少。愿意做这些事情的人都在NGO。而有能力做这件事的人,都在投行咨询。”
提到乡村笔记未来规划,汪星宇表示,过去的一年我们将城市的孩子带到乡村,接下来一年,我们也会将农村的孩子带到城市。
“我们不是夏令营,也并非是变形记、爸爸去哪儿。”汪星宇笑谈道。在城镇化的背景下,团队发现乡村里的孩子们大多都是十二三岁就离家务工,到城市做体力活,一做十几年再回来,其中有一些人也挺后悔的。
图片来源:“乡村笔记BTC”公众号
“我们希望能够抛出一个观念、理念,和全社会一起讨论,是不是可以换种方式让城市孩子了解乡村,也让乡村孩子获得更多的机会。”城市职旅的目的不是告诉乡村孩子们把书读的有多少,学历有多高,而是让他们能够有更多的职业选择,有更多的机会。
“决定一个人生命高度的是学习。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才是成长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要带农村孩子来城市学习。不逛大商场,不去游乐园,而是上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的课,不再让他们的第一次远行就是出门打工,不再让他们在还有选择的时候就轻易辍学。”孩子们来到城市,做职业体验,学习生涯规划的课程。团队则会将其做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让孩子们有了兴趣、目标后,还能回到家乡通过互联网继续学习。
创业的过程
也是我不断学习的过程
从小根正苗红,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年年班长,再到芬兰交换学习,美国纽大硕士学习,一路走来,汪星宇可谓是中西方教育成果的“混血儿”。和许多到国外接受教育的人一样,汪星宇对国内外教育的差异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就我的专业国际关系来看,国内更多的是看经典,从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苏格拉底到现代,只涉及到一点点的前沿。但是国外更多的是前沿的学习。基于前沿,再反过来读经典、看理论,会更有实操性。”汪星宇认为基于前沿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创业更多地需要立足于当下,而国内高校却往往缺少像“斯坦福这样产学研结合紧密的创业环境。”
对于仍在中学的学生们来说,无论是为了体验生活,还是出国留学背景提升的需要,社会实践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在复旦学习的理论不如我在纽约做了两年实践学的多,而我在纽约做的各类政策报告不如我这两年走进社会,走到乡村做的实践学习的多。”
提起这两年最大的收获,汪星宇认为在过去了一年中,他从北上广深成都等各大城市,到100多个村子,一路上,他了解了中国摩天大楼里的人是如何生活的,同时也知道了中国田间地头里的人又是如何生活的。在这一点上,他认为自己好像对中国更了解了一些。
过去的一年里,有一多半的时间都待在村子里,吃喝都在老乡家里,这样的生活让汪星宇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生活,反思自己。“在村子里,也抛开了自己的光环,你和老乡说你是纽约大学毕业的,人家也不会特别惊讶,也许他们就没有听说过。”相反,和老乡一起干活、喝酒、聊天,反而拉进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也得到了认可与信任。
“我上个项目结束后去拜访老乡,老乡们送了我13块腊肉让我带回去给父母。这一次村里的支书特地为我定做了苗衣。我觉得我做的这件事情还是受到了肯定,至少在村子里的这段经历还是很开心的。”
我们常说要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性、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培养他们成为二十一世纪国际化人才,可这些远不是课堂上就能学到的,也并不能纸上谈兵。“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是汪星宇很喜欢的一句古诗,在纽约巴黎高楼大厦上我们会有很多机会和资源去发挥我们的光和热。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是否还能够去关心其他人,希望世界变得更好?汪星宇认为这个是很难的,而他也希望“能够在乡村笔记活的更年轻,希望参加乡村笔记的同学们也是这样。”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免费
专业发展
社群活动
人才招聘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