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生7年:49年记录14人,富者仍富,穷着仍穷,难道真是的「寒门再难出贵子」?

巴山 顶思 2019-11-23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文、编|巴山


为何“人各有异”?

人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以至于到后来的人各有异,最后的人生也是千差万别,为何会造成如此大的社会差异?


是学校教育?家庭背景?还是社会环境?这其中到底隐藏着怎么的“人生秘密”?


或许看过英国的记录片《人生七年》,我们可以窥见一点端倪。


图片来源:豆瓣


1964年,英国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为了展现英国社会阶级的变迁,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7岁孩子进行跟踪拍摄、采访,他们有的是孤儿,从小在孤儿院长大,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


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2012年的56岁,时间跨越长达半个世纪,从而真实记录了英国不同社会阶层的孩子们在社会变迁之中的境况!


图片来源:豆瓣


最后得出的结论却是唏嘘不已——“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


这不得不让笔者想起2013年一篇网名为“永乐大帝二世”《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文章在天涯疯传。


一位在银行工作10年的HR,用细腻而又故事性的笔触真实记录了一群大学毕业生在银行实习时,各自不同的表现与最终归宿,让人唏嘘感慨,


但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优质的社会资源早已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尽,从父母一直承传到下一代!


图片源自网络


《寒门》的开篇的话道尽了社会现实的残酷:“现在越来越看清楚“性格决定命运”,性格这东西是熔透与骨髓的,性格的养成和学校教育没有多大关系,大多决定与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


外出打工的父母因为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悉心照顾和教育子女,孩子没有很好的教育资源可以共享,只能艰难地活着,大部分孩子上到初中,或者高中就辍学,然后步入父母的后尘,到大城市打工,在繁华都市的社会边缘艰难求生。


当然也不排除极少数的人有志于通过个人的奋斗从而改变人生的轨迹!


孩子不仅仅输在了“起跑线”上

BBC的这部真人秀纪录片,其实它并没有分析或者说出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具体原因,但是我们可以透过表象看本质,反思一下。


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人们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却没人能说出“起跑线”到底在哪里?


其实“起跑线”就是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更确切地说是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之下所养成的生活习惯,以及父母所提供的优质的社会资源


纪录片中对比了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孩子的成长轨迹。


出身底层社会的孩子,上的是寄宿学校,根本没有什么梦想可言,有人希望将来当一个驯马师,有的人则希望解决温饱问题。


而中产阶级的男孩的梦想大部分是反对种族歧视、帮助有色人种,或者到哪里上学读书、有个什么职业规划,女孩子则想着长大了嫁人生子。


上层社会的孩子从七岁的时候,家里就已经培养他们阅读《金融报》或者《观察家》了,他们知道自己会上哪个高级中学,然后去牛津或者剑桥上学,最后成为律师或者医生。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如何在社会大潮之中让孩子不断适应社会格局的变迁,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中立于不败之地,或者学会面对遭遇挫折的勇气?


家庭教育中所给予的教育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价值观等等诸多优质资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生永远不可以重来


《人生七年》同样也揭示很多隐藏在故事背后的秘密!


第一

“人生的丰满”与“体重”成“反比”

片中的精英阶层家庭的孩子直到56岁依然保持着良好的体型。


反观来自底层社会的孩子,虽然年轻的时候英姿勃发,帅气逼人。


但到了晚年,不是成了秃子,就是成了胖子,他们的妻子身材走形的也非常严重,他们的孩子也无一幸免,20出头就成了胖子。


第二

“失败在于本身性格的缺点,与环境无关”

虽然人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的命运无法改变,因为命运总是充满着许多未知的属性。


对比片中的两个人,一个是出身中产家庭的Neil,一个是生活在贫民窟的Paul。


7岁的Neil在镜头里天马行空的想法,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即使到了14岁还是背着书包,骑着自行车在街道上飞驰的阳光少年。


由于Neil没有考入考牛津大学,而进入其他的大学后,精神出现了问题,于是辍学做了建筑工人。


接着流浪辗转在英国各地,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衣衫褴褛,实在让人看了相当心酸。


虽然Neil最后在56岁的时候以转做了某个地区的议员,但依然生活贫苦,这时的他已没有过多的奢求,不知道他自己能做的是什么,或者怎么样才能赚到更多的钱。


从内心而言,他对自己无可奈何的命运没有过多的期许,或者说早已向命运缴枪投降!


片中一直没说他的精神问题是他的天生遗传问题,还是后来因为家庭环境压迫所致。


但如果他性情没有问题,他大学毕业后本可以顺利走在中产阶级有尊严的轨迹上。 


反观出身贫民窟的Paul,从小住在寄宿学校,那时候的他谈根本不上什么梦想,只是是希望被少打点、少被罚站之类。


他成年后虽然也找了很多工作,但是因为无一技之长,也无足够的毅力坚持,或因为就业环境不佳,频繁地失业、换工作。


到晚年的时候已经只能在妻子帮工的养老院谋得一份小小的修理工的差使。


Paul到底是因为家庭环境而造成的自卑,还是因为天生性格本身而造成的缺少毅力?


这一切不得而知,但与他的童年生长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第三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


这话放在“女权主义”那里不好说对与错,但是放在这部影片中再合适不过了。


在片中,女人的幸福主要与情感与婚姻有关,事业在里面的比重很小。


中产阶级家庭里有三个同班同学,在多个年代一起出现在镜头里,长大之后的命运却是千差万别。


有个叫Sue的乐观女孩,在第一次婚姻失败后,独立、坚强地带着孩子,后来再婚,婚姻生活十分幸福,工作也一路顺利,最后家庭、事业都十分美满。


另一个女孩一生中嫁了两次,离婚两次,留下几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没上大学,只做着低微的工作,她身体不好,又遭遇到一系列的家庭不幸,一直失业领着救济金,生活拮据。


还有一个女孩子性格悲观,21岁以前一直是一个忧伤、反叛的女孩。而在28岁的时候遇到了她的丈夫,从此变成了一个阳光的人。


在56岁的时候,她坦然地说:“无论我们自己是怎么样的一本书,精彩或者乏味,读着读着,也就读下去了”。


那些在7岁的时候兴高采烈地说要结婚,要几个孩子的女人,在她们各自的人生道路上都写下了不同的人生篇章,但个中滋味却大相径庭。


婚姻甚至重塑了她们的第二次生命。


Sue在这些女人中无论容貌,还是精神,都是佼佼者,她再婚时遇到了让她幸福的男人,伴随着一路向上的事业,这些给了她极大的信心,当然也创造了较好的物质环境。 


反过来看,其实好的婚姻也可以拯救一个男人,比如上面提到的让人唏嘘感慨而哀怜的Paul。


他28岁的时候幸运遇到一个积极、阳光的女人,这女人支撑他走过了后面几十年的岁月。


虽然他面对困难时,毫无例外地选择逃避,但最后他的妻子用自己的方式抚慰了他,鼓舞了他让他变得勇敢,也许是孩子,也许是爱情,最终让他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男人。


如果没有爱妻相濡以沫的的话,对人生充满无助的Paul,不知道他的命运的又会是怎样的? 


第四

少生孩子,多种树

中国有句老话,“越生越穷,越穷越生”


片中也讲了同样的一个道理,“精英阶层”家庭一般只有两个孩子,这样孩子可以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即所谓的“富养”;


而家长也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生活,进行理想规划,他们的孩子也按部就班地上中学、大学,毕业之后有一个体面而高薪的工作。


出生在底层家庭长大的孩子却很容易生个三、五个孩子,经历两段婚姻的人孩子可能会更多,他们的生活质量可想而知。


他们的孩子一般学历不高,工作也差强人意,偶尔出现一个大学生,当然也是满面荣光。


当然,我们羡慕的不仅仅是精英阶级表面上所拥有的,更为丰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资源,或者更要研究他们所能拥有的,并保持传承这种实力的“潜在特质”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圣人的生命序列,处在怎样的生命阶段,就去努力做什么样的事情,最后为生命找到一个安顿之所,其实这些早在孩童时期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或许就像片中人所说,“如果有机会重来,会在年轻的时候好好读书,因为知识是谁也拿不走的,那样可以更有力掌控人生”


“如果能重新来过,一定不会像当年那么懒,会很努力工作把握每一次机会,那么还是能够改变整个人生的”。 


当然生活不像电影可以重放,所以世间不存在如果的事。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中国国际学校图谱(2018版)

重磅

 国际学校服务商名录(2018版)

免费

 国际学校升学指导报告(2018版 中/英文)

国际学校课程创新报告(2018版)

专业发展

美国科技教育校长考察团

社群活动

 RAISE亚洲国际学校大会&国际教育资源博览会(11.16-11.18)

NEW

人才招聘

顶思人才—国际学校精准猎聘服务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



相关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