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育:国际化教育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如何在本土传统和文化与国际视野和情怀之间取舍与平衡?怎样的双语教育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何看待与处理母语与英语之间的关系?怎样在教学中设置双语的语言和学科教学?
双语教育是国际教育绕不开的话题。对于许多亚洲国家来说,这常常意味着学校教育中母语+英语的语言和学科教学体系。
由此而来,一些问题无法回避,也随着中国和亚洲范围内的国际教育迈向新的阶段而不断被探讨:如何在本土传统和文化与国际视野和情怀之间取舍与平衡?怎样的双语教育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何看待与处理母语与英语之间的关系?怎样在教学中设置双语的语言和学科教学?
RAISE亚洲国际学校大会“国际学校的双语教育”分论坛和圆桌论坛,将目光投向了国际学校中的双语教育。
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总校长林敏、新加坡加拿大国际学校中文校长熊华丽、Kaplan国际英语水平测试工具(KITE)产品总监Danielle Chircop、无锡协和双语学校校长林旭、上海光华中学校长陈河清,分享了他们在双语教育实践中的经验,以及他们对双语教育的思考。
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
总校长 林敏
“国际化学校”和“国际学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国际学校是俗称美国学校、英国学校这类以招收外籍人员子女为主的学校,国际化的学校则是中西融合的学校,绝大部分学生是中国本土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和家长也是中国本土的老师和家长。
而“国际化”的主要体现就是双语。一所国际化的学校如果没有真正让孩子在对中国语言文化、西方语言文化(英语)有深度的理解、整合、融合,很难真正做到国际化。这也是中国在做国际化教育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挑战:真正的双语教学怎么做?
在西外开始几年的实践中,中方老师教中文,西方老师教英文,都要原汁原味地教,取得的效果是孩子英文作为母语的层次形成了,语感非常好,到了五六年级语法也不会错。但最近我们也在反思这种模式的瓶颈——学生的负担会越来越重,特别是到了初中。初中有学科要求,数学课中文教一遍,英文教一遍,双语学习形不成合力,学生负担也会增加。这两种课程必须要整合融合,但该怎么整合融合?
这需要双方教师高度融合和整合,形成共同的教学集体。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共同消化分析教学内容,共同拆解外方教材和中方教材,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共同制定教学角度,并且找到中外课程中互补的地方。这是非常艰巨的工作,尤其是中文英文的学科老师,他们一定要共同参与教学,建立双语的同构教学模式。
这要安排好两种语言的时间、空间结构,包括课时,各类课程的教学语言,各种活动生成场景中语言空间的设置时空等。另外也要重视重视母语及母语教学的优先地位及母语教学中生成的高阶思维能力的迁移,这也是英语语言和学科教学深度整合的前提。
此外,双语教学同构性过程,要有一定的开放包容度,去包容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及两种语言发展过程中各自的特点。而且要做好“时段”的设计,语言,学科知识,跨文化沟通力及共情同理心等核心素养要在学校教育的不同时段各有侧重。
新加坡加拿大国际学校
中文校长 熊华丽
熊华丽校长来自常被华人社会奉为中西双语教育典范之地的新加坡。虽然国内的国际学校中,“双语”是以中文为第一语言,英语为第二语言,而新加坡的国际学校的“双语”可能英语为通用语言,汉语为第二语言,但两者都面临着中西文化上的碰撞,教学方式、教育策略的差异,中英文平衡等方面的问题。
熊华丽校长结合她对中国和新加坡教育的认识以及多年教育经验,分享了如何坚持和创新国际学校的双语教育。有关于此的详细内容,可以参见:办“双语教育”就像经营一场“包办婚姻”,新加坡加拿大国际学校首位中文校长如是说
Kaplan国际英语水平测试工具(KITE)
产品总监 Danielle Chircop
对于个体学生来说,评估是非常重要的。成绩不仅仅是分数是否达标,也可用来衡量教学效果,把评估结果反馈到学生的学习计划中,是为了促进学习而进行测试。KITE有独特的评估模型,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老师了解教学效果是如何。首先是从评估开始,之后解读结果,然后整合,最后是反馈。这个模式也可以应用于除英语之外的其他场景。
KITE的评估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最明显的优势是分数是有意义的,能够指明通向目标成绩的清晰路径,帮助学生实现成绩的提高和改善。可以有多个参数帮助学生理解,或者让学生清楚知道怎么做,做什么会达到终极目标,会有个性化的反馈。学生的每一个项目(听说读写)各个部分的分数和高低,都可以看到。学生就有机会进行包含细节的定制化课程,从而进行更好的培养。
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的具体案例中,采用此模式的的学校学生的语言能力都取得了可量化的进步,并且将评估的数据用于改进教学和管理,以及用于招生工作。
模型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具体化,也可以对不同的学习者有量身订作的测量方法。测试可以量化衡量长期的进步,每一次评估都可以知道离目标还有多远,从而制定学习策略。适应性的模型意味着适应性的测验,不同测试者面临的问题不一样,考试内容也就不一样,而是有非常精确的针对性。
评分模型与雅思体系相结合,可以具体预测你在雅思中的表现。可以在KITE平台上多次测试,也可以在模拟雅思的平台上进行模拟测试,这样可以用模拟的平台跟踪学生不断的进步情况,然后换算成雅思的分数。进步追踪的系统能够测试学生长期学习效果,也可以将说不同语言的学生之间进行对比,同时还有数据驱动的模型,能够给学生进行学习方向的推荐,通过这个模型告诉学生想要达到下一个更好水平要往哪个方向努力。
无锡协和双语学校
校长 林旭
林旭校长在“小学双语教学的阅读策略”演讲的开始,引用了朱自强教授的一段话来阐释语言教育:“在本质上,在语文教育中,学生学习的不是语言,而是学习用语言建构意义、建构心智世界的能力。语言的习得是建构的过程。”而这也是他们在阅读中想要做的事情。
做阅读首先要做的是反向设计,先做评价再反过来设计教学。而阅读的评价体系,可以参考PIRLS(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除了文本能直接找到的,更多从理解类、交流类、诠释类、文本内容背后文化反思的评估。此外,ISA(国际学校评估测试)也可以帮助阅读评估目标的落地。阅读的策略、评估大纲就是根据此来制定出来。
在阅读课程的安排上,义务教育阶段需要非常高效地完成国家规定课程的同时,再去做校本特色的课程。英语教学的安排,总体目标是在小学阶段要完成。从3到6年级开始整体的分层指导性的阅读,一个月作为单位,从engage文本开始,到如何标准写作、应用。到Explore的时候把文体更加深化一些,并且结合文体应用。
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第一是要和孩子兴趣、心理发展相结合。第二要尊重教育教学的实际,在与语言、英文、科学、数学等主题横切的时候是否能起到跨学科的教学支撑。第三是不断添加和选择更符合现在孩子阅读需求、生活环境及文化背景需求的内容。
阅读课程也需要通过大量的活动来承接,承接的是这两个学科中怎么把所说语言的知识性、技能性的东西在不断的实践中得以成长。每一个年级都可以举办大型学科实践活动,包括音乐剧、脱口秀、亲子诗朗诵、话剧、中华小故事演绎等。
除此以外,阅读有课堂内也有课堂外,可以延展到家庭、延展到闲暇时间。例如颇具特色的“暖暖阅读”和“阅读漂流”,分别通过让老师、家长、孩子们参与到朗读和录音中,以及通过班级每周两次的进行“绘本漂流”和年级层面的流转,来引起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上海光华中学
校长 陈河清
陈河清校长参与了双语教育的圆桌论坛,在回答主持人关于在双语教师的选择上,如何平衡双语能力和包括学科知识在内的教学能力之间的矛盾时,陈河清校长认为,一个好的双语老师一定首先学科知识非常扎实,如果在学科知识上没有扎实基础的话一定教不好。
无论用什么语言去教科目,学科的难度、高度一定不能受伤害。学科知识够强、讲课思路清晰、控班能力好,在课堂中可以如鱼得水,如果英语又好就是好上加好。
在办学实践中,陈河清校长总结出,最好用的双语老师可能是ABC或者是小时候在中国上学后来出国念书,两种语言非常流利又有中国文化的背景和根基,又对中国的教育环境很了解。随着人才的不断涌入以及很多海归的归来,双语师资将得到越来越好的填充。以后语言不是问题,学科才是根本。
而关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平衡语言学习与学科内容学习的问题,陈河清校长认为,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是从3、4岁到13、14岁,在这段时间里有机会创设环境是可以从环境中习得的。
所以从学校具体课程设置和管理的角度来讲,学科知识的准确性、系统性以及高度是不可伤害的,不能为了学语言让学科教学受到损害,在这个前提下尽可能高效地创设语言环境,让孩子在其中既能够学术水平到达一定的高度,同时又有语言环境的浸润。这个过程会很困难,但目标是清楚的,道路也是明确的。
而关于双语学习中,母语与第二语言的关系问题,陈河清校长认为不论会说几种语言,一定是有主导语言,就是主导思维的母语。所以双语学习中不能伤害到自己的母语以及学科水准,而第二语言习得,可以通过小时候创设沉浸环境,并在学校教育中逐步培养,而不是急于求成。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重磅
免费
专业发展
NEW
社群活动
人才招聘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