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下,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全球视野?
世界上的问题把我们每个人都关联在一起,疫情之下,我们世界上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
文|李婧
编 | Kimberly
李婧
荟同学校全球招生及市场总经理
荟同学校工作室总裁
曾任人大附中副校长、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秘书长
2020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全球目光聚焦武汉,疫情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公共卫生领域。多国航线临时取消,国际贸易活动趋缓,全球经济面临极大的挑战。
几周前,我到纽约出差,面对美国同事们关切的询问、目睹媒体夺人眼球的许多报道,我愈发觉得每一次亲历都是分享中国故事并连接世界的最强音, 也联想到我们的学生要成为世界公民,全球视野的体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许是一次最好不过的试炼。
而随着最近几周疫情在韩国、意大利、伊朗、日本、德国、法国、新加坡、美国等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了解并与疫情这一公共卫生事件共存,亦是全球化的具现。
其一、全球视野之通晓中国,方得世界
一位同事曾经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本科招生的负责人,他把许多美国大学招募新一届学生比喻成组建一支交响乐团,乐队里有指挥、鼓手、小提琴演奏者,还有长笛、竖琴的乐手,大家各司其职,担任重要的角色,为团队带来优势各异的专长,构建成一个可以演奏恢宏乐章的团队。
这里的比喻恰恰描述了学生们能为他身处的学校、社区以及社会带来什么,无需千篇一律,无需每个人都英文流利如母语,但最重要的价值之一是分享每一个人最了解的世界 - 他/她来自的家乡和地区。
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要和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讲述中国发生的故事,并进行有益而深入的讨论,便意味着我们的学生要通晓中国,了解中国的国情、历史和现在。
这也许意味着我们要鼓励孩子们尝试了解每年春运对于中国交通运输的意义,追溯17年前抗击非典而促成了中国公共卫生应急措施和信息公开的历史,思考在突发事件下为何中国要倾举国之力,从各省市调配医疗队伍支援湖北各市(这是否和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机制相仿)。这些都是我们和世界进行对话的坚定基础,先是中国的,才是世界的。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印象其实由我们每一个人的一言一行点滴构建,惟有我们每一个人严谨地对待自身的一言一行,才能让世界真正的了解中国。也希望我们的学生都能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认真探索生活中的每一段平凡亦或不平凡的经历,不断反思。而我们今天努力构建的中国乃至世界的格局将会影响我们的下一代。
其二、全球视野之批判性思维
这段时间也接到了许多来自美国和英国朋友的电话和邮件,确认我和家人是否都还健康。除了和他们回信感谢关心,我也反复强调中国的措施是在突发疫情背景下做出的富有责任心的表现。为了能够更自如地面对朋友们的问题,我也翻阅了不少媒体资料做了些数据调查和研究。这其中有两个最深刻的体会。
首先,我们要保持好奇心,寻求问题的本质;同时,在一个追求逻辑的社会,我们需要摆事实、列数据,这样才能有理有据地和所有关心中国的同事、朋友严谨地交流真实的状况。
保持好奇心, 提出核心问题:为什么许多主流媒体给予新冠疫情如此多的篇幅?
我读到2015年2月24日《纽约时报》科学版关于媒体研究的一篇文章,它的开头是这样的“We journalists pride ourselves on a willingness to bring you bad news. The more death and destruction, the more words and pictures. If it bleeds, it leads.” 翻译为中文,“记者引以为豪的事是能和读者们分享不幸的事件。新闻中出现越多的伤亡,常常会伴随更多的篇幅和图片。如果还出现了流血伤亡,它往往能上头条。”
美国科学院对20世纪以来大量的新闻报道做出分析调查,一分为悲剧事件,九分为积极事件,五分为中性事件。结果显示,各版面的总体分值在六分左右略微积极的新闻占多数。由于常常出现癌症或是疾病等字眼,科学版的得分并不高仅有5.71,而国际新闻版面的分值则是全部中的最低,仅为5.21。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大部分情况下视针砭时弊为己任的媒体对于国际事件的态度是苛刻的,对于公众事件的高度关注也是常态。新冠疫情是其中之一,但也并不是唯一。这样,有利于我们用平静和坦然的心态去面对国际社会对疫情的高度关注。
摆事实、列数据:此次疫情与历史上其他公共卫生事件的比较以及走势
客观分析任何公共事件离不开其历史背景,特别是类似的经验或案例。2009年的H1N1疫情也是世卫组织宣布的“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自2009年4月第一例出现到2010年4月,全球约有214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确诊病例,估计全球最多有两亿人感染, 超过20万人死亡。
此外在和国外同事们交流疫情走势的时候,我经常引用《财经》杂志里每日分为三个类别的数据分析,包括除湖北的中国人数,除武汉的湖北人数,以及武汉人数,以及在新增确诊人数、出院人数、治疗比率等数据进行的多维度对比分析。好的说服力,在于分享数据和客观信息,让听者自己推断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其三、全球视野之开放性
“最重要的是保持开放。中国也正在这么做,他们与其他受影响的国家直接分享了数据。在七、八个星期的时间里我们对病毒的了解已经非常充分了,这归功于国际协作和分享信息。中国一直在定期分享数据。”——世卫组织前传染病事务主任大卫·海曼
在疫情全球蔓延的局势下,也愈发凸显了全球治理的重要性。在这场全球化的疫情里,中国与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作为最早和新冠状病毒作战的国家,中国速度、中国态度和中国制度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中国在很短时间找到了病原体,并立即与国际社会分享基因序列,体现了公开透明的国际合作态度。
同时,中国在疫情防疫经验上也将成为其他受影响国家最强有力的借鉴。控制疫情扩散这一挑战,在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造成了更为突出的紧迫威胁。如医疗和资源极其匮乏的非洲地区、中东地区的疫情也十分让人堪忧,伊朗有多名政府高级官员受到感染。
从宏观面的全球治理的开放性,到微观层面每一个个体是否能具备开放性的思维,进行有责任的担当,这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这世界上每个人的命运都紧密联系在一起,每一个人才能让我们的希望点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其四、全球视野之同理心
过去两个月的疫情危机将许多种遭遇无形放大,发人深省,而这其中很多却又恰恰无外乎就是关于人们的选择。
“你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从他的角度去看问题,除非你钻进他的皮肤里,披着他的皮囊行走世间。”——《杀死一只知更鸟》
1个多月前,世界上的矛头都剑指中国。在高度关注下,中国用严谨的态度、果断的举措,做出了壮士断腕的抉择——3万多名医护人员支援湖北,10日间拔地而起的“火神山”医院,14亿人民居家隔离。
1个多月后,中国疫情得到缓慢控制,全球疫情正在逐渐失守。而此刻,作为有抗疫经验的中国,我们在继续做好本国疫情防控的同时,如何有计划地施展国际援助,如何与各国携手共渡这场关乎全人类的难关,也正是中国以大国风范来影响世界的时候。
当你身处异国他乡的陌生环境(如中国同事在国外和我们的许多国际教师在深圳),你们的背景和经历是否被人们充分地包容并尊重;当许多一线医疗工作者在面临大家还是小家的抉择时,他们是否也有过内心的挣扎,却最终毅然决然地奔赴前线;当所有的常规工作方式变成了非常规的模式,我们又如何能够快速地应变,坦然接受各家之长,拥抱未知之短。
这两年在美国社会谈得最多的就是多元化,我认为多元化的根本在于同理心,是否认同、理解和包容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不相同,选择和习惯的不一致。
这十年以来,美国电影的主角越来越多启用非裔美国人,跨国企业董事会的构成不能没有女性的存在,这都展现了社会对于曾经的少数群体给予充分的关注和认可,也在尽力打破曾经的黄金定律和法则。尝试去了解、认同并不断实践同理心,也是我们的孩子实现全球视野的必经之路。所有人在这条路上都不孤单,因为,我们都是同路人。
鲁迅先生说得好,“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愿2020年初始这段经历是照亮这一年,甚至十年、一个时代的启明灯。
李婧
2020年3月3日
纽约凌晨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专业发展
● 美国在线教育硕士
社群活动
人才招聘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