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个冰球少年的逐梦之旅:我的精彩,也是你的精彩!

Lynn 顶思
2024-09-08

激动人心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冬奥”遇上“中国年”,激情的冰雪邂逅喜庆的中国红,彻底点燃了中国人的冰雪热情。8年前,在索契,习总书记对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说:“在中国,冰雪运动不进山海关。如果冰雪项目能在关内推广,预计可以带动两三亿人参与,由此点燃中国冰雪运动的火炬。”这一句话,迅速拉开了中国冰雪运动全面开花的新局面。最近上映的纪录片《冰上时刻》,就为我们呈现了三个冰球少年的逐梦之旅。一起来看看片中令人动容的场景吧……


文 | Lynn

编 | 天悦



01

“我想打北美职业赛”



纪录片中,翟子男匆匆两下扒完碗里的饭,起身收拾装备。他把头盔、冰刀鞋装进拉杆包里,看了一眼表,6点15分,“能赶上,还不到6点半”,他对爸爸说。清晨的北京,还沉寂在一片宁静之中,翟子男拖着比他还要大的拉杆包,父子俩出门了。


曲瑞晨妈妈边开车,边催促后座上的曲瑞晨:赶紧换上衣服,别到了,你还没换好。


于力凡坐在车后座,吃着手里拿着的汉堡,“爸爸,牙掉了”,随即吐出一颗牙来。


2018年,《冰上时刻》启动拍摄时,三个小主角只有8、9岁,正是换牙的年龄。一到冰上,孩子们的热情瞬间就被点燃了。刚才还是弱不禁风的小毛孩,穿上运动护具,瞬间就变成了威武矫健的球手。滑行、挥杆,射门……曲瑞晨说:“喜欢滑得快时,风从耳边吹过的声音。”


事实上,一切都不像看上去那么美好,他们每一步的成长和进步都充满艰辛


相比其他运动,冰球运动整体难度更高,既需要滑行、运球这些专项技术,同时体力消耗大,对体能的要求非常高。速度、耐力、平衡、柔韧、灵敏性对冰球运动员来说,一项都不能少,一项也都不能弱。



曲妈妈介绍,孩子从4岁开始,每周7天,每天平均3个小时,周末还有更密集的训练,有时候孩子们都累哭了,躺在冰上动不了,说不出话来。每一个动作都要一遍一遍反复地练习


不仅如此,冰球还是一项对抗性极强的运动,在冰上滑行速度快,冲撞和损伤几乎就是家常便饭。还有一种说法,冰球是为数不多允许在场上打架的运动。作为北美四大职业体育之首,这项运动充分体现了美国人骨子里勇敢、无畏的性格。


片中有一个场景,训练中,曲瑞晨被撞倒,趴在地上,久久起不来,教练和妈妈赶紧跑上前,把他扶到场下。简单处理后,妈妈让他别上了。他疼得直皱眉,却倔强地说“不”,还是坚持完成了当天的比赛。教练说,曲瑞晨有种天生的气质,全力以赴,有股冲劲。


在家里靠近阳台的地方,铺着一块垫子,一有空,曲瑞晨就拿着球杆,练起了动作。



爸爸一直不赞成他走职业道路,反复告诉他,你可以把冰球当作业余爱好,没必要这么认真。曲瑞晨问爸爸:“我为什么不能打职业?


爸爸回答,因为这条路太辛苦了!一路走下来,得受多少伤,走多少艰难的路?“你一旦倒在冰场上,你知道爸爸妈妈的心情吗?”


但是,梦想的火苗已经在孩子心中点燃。随着桌子上的奖杯越来越多,他要打球的理想愈发坚定,理想的力量战胜了所有的辛苦


他趴在床上,指着摊开的被子上的图案说,这个是火焰队,这是鲨鱼队,这是魔鬼队,这个B是波士顿棕熊队,他们拿过六七次世界杯,特别厉害!还拿过七八次斯坦利杯,每个人都可以在斯坦利杯上刻一个名字,我长大也想拿,我也要在上面刻一个“曲瑞晨”。他笑着,滚倒在床上。


曲妈妈说儿子“他太喜欢打球了,他太想打球了。”


02

“把杆抬起来,儿子!”



“打门”!“传球”!看台上,家长们贴着栏杆站成一排,焦急地喊着!“回呀,于力凡!回呀!”于爸爸大声喊着,失望地扭过头去。


观影前,于力凡爸爸有点担心自己的“人设”,因为在片中他是最严厉的家长。


孩子的压力,不仅来自身体的劳累,对自己的不满意,其中还有来自家长的“教育”。


片中有一个场景,于力凡紧紧闭着眼睛,双臂伸直握着球杆,手腕灵活地转动,带动球杆快速左右拨动冰球,一次又一次,左右左右……


“不行了!”于力凡狰狞着脸喊着,“不行了、真不行了……”他紧闭着眼睛,小脸拧成了一团……



还有一个场景,孩子们不敌冰球强国乌克兰队,0:7输了比赛。孩子们的沮丧情绪弥漫着整个球场。


站在路边,于爸爸努力克制着自己的不满,与于力凡讨论比赛中的表现——


“你有什么亮点,你说说!”


于力凡垂着头,不说话。于爸爸提着球杆作势要揍他,于力凡露着怯色,带着哭腔说:“我觉得我哒哒哒了”。


“你怎么了?”


孩子有点崩溃了,提高了声音:“我觉得我哒哒哒了!”


“没听明白!”


妈妈用手捧着孩子的脸,帮他擦去眼里的泪水。隔着屏幕,我们都能感受到小于力凡的受伤。


一次,在回家的路上,于爸爸停下车去给儿子买吃的。回来的时候,他笑着问于力凡“说我坏话了吧?”于力凡也笑着回答“没有,我只说你抽我了!”爸爸接着问“有梦见过我修理你吗?”“大部分时间都梦见你在修理我”,于力凡扭着头,一手在车窗上胡乱地画着,又重复了一句“最近大部分时间你都在修理我。”


关于严厉这一点,于爸爸在接受采访时说,任何一种教育理念,其实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之分,其他家庭或者教育专家的教育理念,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个家庭。


谈起最初接触冰球的初衷,于爸爸说,男孩,应该玩点有血性的,于力凡的性格比较温和,所以希望给他一些压力,让他能够强硬一些。抱着磨砺性格、锻炼身体的初衷开始了冰球运动,没想到一直坚持下来



自从儿子开始学习冰球,全家的生活重心彻底发生了改变。聊天话题离不开冰球,节假日的活动也都围绕冰球展开。以前于爸爸比较忙,现在陪伴孩子的时间多了。


虽然严厉,但每次打球,于爸爸从没有缺席,站在场外,不时地提醒、督促。训练的间隙,细心地照顾于力凡吃饭、喝水,帮他擦拭着冰刀鞋。



训练不仅在场地里,也延伸到了家里、公园、广场上。家长也成了教练,陪着孩子做各种练习。掐表、计数、指导动作细节,每个家长都不遗余力,在孩子追梦路上,努力铺路,贡献自己所有的力量。


03

冰球少年的人生抉择,未来怎么走?



片子拍了三年,刚开始还是小不点的三个主角,到后半部分,已经是大孩子的样子,个子也噌噌地长,曲瑞晨的个子都快赶上了他妈妈。他们也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重要抉择,未来怎么走?


而即将到来的小升初就摆在每个孩子面前。


“在国内的体制下,那就(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但是既要打球,又兼顾学业,压力就太大了。”翟子男爸爸面对镜头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经过认真考虑,翟子男去了加拿大,进入一所冰球学校继续打球。翟妈妈辞掉律师工作,做了一名陪读妈妈。“一拍脑袋把工作辞了,付出3-4年陪孩子还是值当的,对他(孩子)来讲这段时间是很关键的。”翟妈妈说。



而曲瑞晨一家还在艰难的抉择中。面对出国的选项,曲瑞晨起初并不想去,追问原因,他说“没有为什么,反正我不去”。这么小的年龄,离开家,离开熟悉的环境,对成年人都是艰难的事情,更何况一个10岁的孩子。


为了更好地打球,曲妈妈把孩子转到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就读,这是一所以冰雪项目为特色的私立学校,在这里可以保障孩子每天高品质的训练。看着满屋子打包起来的箱子、包裹,曲妈妈说,“这已经是我们第三次搬家了。”


但是,曲妈妈一直在焦虑未来该怎么办?“你要是初中不走,将来想要融入人家那个圈子就更难了”。毕竟冰球运动,一直是美国、加拿大、瑞典、俄罗斯这些冰雪运动国家的强项,“你想要取得一点成就,一定得出去打”。


曲妈妈的困惑,恰恰反映出国内冰球运动的现状。在国内,冰球运动还属于一个“小众”运动,群众基础薄弱,没有专业的冰球体校,没有职业联赛,基础设施、培养机制一系列的问题都还不完善。


不同于曲妈妈的理智,曲爸爸则陷入深深的不舍和纠结中,“小孩你(把他)辛辛苦苦养大,十多岁然后出国了,出国基本就飞了,小鸟就飞了……”他望向窗外陷入了沉思……


经过反复协商,最终全家达成了共识。曲妈妈说,“不能因为我们舍不得,耽误了孩子的前程。孩子有这个梦想,我们有能力,就要助推他去实现。”与其思前想后,不如马上行动,他们辗转去了瑞典、美国考察,最后决定送曲瑞晨到美国读书。


因为疫情,曲瑞晨的出国延期了。赶上春节,全家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团圆饭。说起出国的事,曲瑞晨说“有失必有得”,妈妈问,“得到了什么?”曲瑞晨回答“家人的陪伴”。


成长的路上,充满了抉择,每次抉择,都是一次取舍,需要莫大的勇气。在追求梦想的同时,孩子们也开始思考家庭的意义,离别的代价。


影片中,翟子男爷爷说“退休后三件事,打打球、写写字,第三就是看孙子,现在,孙子走了,去了加拿大”,如今老人每天只剩两件事了。


1月初,在片子的首映礼上,主要演员都悉数到场,只有翟子男因为疫情没有出席。翟爸爸坦露“因为疫情,已经两年多没见过儿子了。”翟子男的爷爷也来到现场,感慨地说:“不仅仅是孩子们的成长,我们作为爷爷奶奶辈的也都在共同成长。”


而另一个主人公,于力凡选择了留在国内,他参加了北京青少年冰球俱乐部的选拔,进入一个全新的舞台


北京冬奥会的举办,为推动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从一个曾经的冰雪弱国,如今,中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不断向“四季拓展”。自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我国居民参与过冰雪运动的总人数达3.46亿人,冰雪运动参与率24.56%,实现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走上冰场雪场,“冷冰雪”成为了“热运动”。国家也开始积极推进全项目开展、全项建队、全项训练,重要文件次第出台,冰雪运动职业化的发展正在全面铺开,专业化、规范化的培养与赛事为有志于冰雪运动的孩子,提供了更大的舞台,也让“于力凡们”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


结语


在《冰上时刻》导演刘汉祥看来,这不仅是一个体育题材的影片,更是一次关于教育本真问题的探索。说到为何要拍这部纪录片,他直言不讳:“2017年,我的女儿出生,作为一个新手爸爸,我不知道如何陪伴她成长,如何教育孩子。拍摄这部纪录片,也是我带着对教育的困惑寻找答案的过程。”


但他也承认,三年多的拍摄过程,有很多瞬间让他感同身受,只是关于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的正确答案,他并不确定,“可能我也需要穷尽一生去寻找。”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们也会有同样的感受:三个孩子,三个家庭,教育方式也不尽相同,对于有着同样梦想的孩子,最终也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但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与支持却是相同的,为了让孩子追逐自己的精彩人生,他们甘愿倾其所有,拼上全力。

领取顶思学苑2022年课程简章,

请关注顶思学苑公众号👇

往期精选

战火纷飞却培养出10位诺奖得主,以色列教育秘诀藏在这部纪录片里

当孩子想放弃时,就给他看这部9.7超高分纪录片,不仅因为励志

踏足八国探讨教育的纪录片《学习的人》,有哪些值得我们深思的?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专业发展

社群活动

人才招聘

  • 2021中国国际学校最佳雇主评选

  • 国际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精进训练营

  • 国际学校人才招聘网站平台

会员服务

上海:021-60768001

北京:010-53382767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顶思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