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经典语录100句
1、 在游戏中,人是不自由的,对游戏者而言,游戏是一个陷阱;假如这本不是一场游戏,假如他们是两个陌生人,彼此根本不认识,那么,搭车姑娘恐怕早就赶到自己受了侮辱,而且早就走掉了;但是,在一场游戏中,她就没有办法一走了事;在比赛结束之前,球队是不能离开赛场的,象棋中的小卒不能够离开棋盘上的方格,游戏场地的界线是不能超越的。 ——米兰·昆德拉 《好笑的爱》
2、 自我折磨之后产生的欲望是报复。报复的目的,是让同伴显现出和我们一样的可悲。……这样他们就可以感觉到平等并因此保持住他们的爱情。……因而力脱思特永远与病态的虚伪脱不掉干系。 ——米兰·昆德拉 《笑忘录》
3、 所有的狂热信仰都带着夸张。狂热式的神秘主义,如果它要把狂热进行到底,把谦逊进行到底,把快感进行到底的话,应该对笑无所畏惧。正像圣女特蕾莎在弥留之际微笑一样,圣女安妮·勒克莱尔声言:死亡是欢乐的一部分,只有男性才惧怕它,因为他可怜地迷恋着他渺小的自我和渺小的权力。 ——米兰·昆德拉 《笑忘录》
4、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的无线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5、 此刻他猛然惊诧地发现其实自己并非不行。萨比娜的人在不在根本不想他所以为的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她在他生命当中留下的那道灿烂而神奇的印记,无人可以夺走。 ——米兰 昆德拉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6、 只有当一个人上了年纪,他才可能对身边的人,对公众,对未来无所顾忌。他只和即将来临的死神朝夕相伴,而死神既没有眼睛也没有耳朵,他用不着讨好死神;他可以说他喜欢说的东西,做他喜欢做的事。 ——米兰·昆德拉 《生活在别处》
7、 人们可以理解这个奇怪的矛盾,只要明白一点,那就是人的记忆要想运转良好,就需要不断磨练。如果往事不能在与朋友的交谈中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及,就会消失。……这是因为思乡之情并不能促进人的记忆活动,并不能唤起对从前的记忆。相反,它满足于本身,满足于自己的激情,完全淹没在自己的痛苦中。 ——米兰昆德拉 《无知》
8、 随着自己生命的构架坍塌在遗忘中,人就会摆脱他不喜欢的东西,从而觉得更为轻松,更为自由。 ……他对现时的眷恋驱走了他的回忆,使他免受记忆的干扰;他的记忆并未减少恶意,但是一旦被忽视,被排斥在一边,它就失去了对他的控制力。 ——米兰昆德拉 《无知》
9、 两个人彼此靠近总需要超越某种相异性,而拥抱的一瞬之所以醉人就因为它只能是一瞬的时间。 ——米兰·昆德拉 《生活在别处》
10、 背叛,就是脱离自己的位置,背叛就是摆脱原味,投向未知。 ——米兰 昆德拉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11、 媚俗是存在与遗忘之间的中转站。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2、 媚俗的根源就是对生命的绝对认同。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3、 她在道德上越是于他名陌生,他就越是在肉体上渴望她;灵魂的陌生使得她作为女人的肉体更为奇特;更有甚之,这种陌生最终使这一肉体只是一个肉体,就仿佛对他来说,这一肉体迄今为止只是在同情、温柔、友谊、爱情和激情的迷雾中才存在;就仿佛它已经迷失在这一迷雾中(是的,就仿佛肉体已经被丢失了!)。 ——米兰·昆德拉 《好笑的爱》
14、 是的,我忽然看得很清楚了: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双重误信的幻觉,一方面以为记忆是恒久不褪的(记忆中的人、物、行动、人民都不变);另一方面又以为补偏救弊是可能的(补救行为、谬误、过失、罪恶。其实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一样大谬不然。事实恰好相反:一切都终将被遗忘,同时又无论什么事物都不可能得到挽回。 ——米兰·昆德拉 《玩笑》
15、 您知道,我的观点是,应该接受原来样子的生命,它落到我们头上是什么样子就该是什么样子。这是第一位的诫令,在十诫之前。所有事情全在上帝的掌握之中,我们根本不知道它们变成什么。我这样说的意思是,接受落到我们头上的原来样子的生命,就是接受意外的生命。而一个孩子,就是意外的精华,一个孩子,就是意外本身,您不知道它会成为什么样子,它会给您带来什么,正是因为这样,才必须接受他,不然的话,您就只是活了一半,您活着就像是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在浅滩上涉水,而真正的大海仅仅是在他边上,在他站不住脚的地方。 ——米兰·昆德拉 《告别圆舞曲》
16、 通常情况下,当某种不可逆转的事情在即将发生之际,人们会加速事件的发生(也许是为了证明在事件的进程中我们还是有一点微小的决定权的。) ——米兰·昆德拉 《生活在别处》
17、 她就像一个旅者,面对着眼前无限美丽的风景却已疲惫之至实在无法欣赏;这爱没能让她感到一丝的愉悦,但是她知道这爱是伟大的,不应该失去。 ——米兰·昆德拉 《生活在别处》
18、 一个女人无法敬重一个爱撒谎的男人。 ——米兰·昆德拉 《好笑的爱》
19、 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米兰·昆德拉
20、 她脸上有很多皱纹,这是最引人注目的,然而却没有因此而显得苍老,反倒有一种超越年龄的青春气息通过皱纹被强调出来。 ——米兰·昆德拉 《生活在别处》
21、 追求的终极永远是朦胧的,要逃避痛苦,最常见的就是躲进未来。在时间的轨道上,人们总想象有一条线,超脱了这条线,当前的痛苦也许就会永不复存在。 ——米兰昆德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22、 比喻是一种危险的东西,人是不能和比喻闹着玩的。一个简单比喻,便可从中产生爱情 ——米兰 昆德拉 《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23、 什么是调情?有人可能会说,调情就是勾引另一个人使之相信有性交的可能,同时又不让这种可能成为现实。换句话说,调情便是允诺无确切保证的性交。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4、 我寻求的不是快感而是幸福。没有幸福的快感算不上快感。 ——米兰 昆德拉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25、 把自己的身子交给他人的眼光去评判,这正是产生不安和怀疑的根源。 ——米兰·昆德拉 《生活在别处》
26、 人们回忆起的过去没有时间。不可能像重读一本书或重看一部电影一样去重温爱情。 ——米兰昆德拉 《无知》
27、 爱情意味着要么得到一切,要么全无。爱情是完整的,否则它就不存在。我在这里,他在另一边。你必须站在我这边,而不是站在中间。如果你同我在一起,你就得想我所想,做我所做。革命的命运和我的命运是完全一致的,谁反对革命就是反对我。如果我的敌人不是你的敌人,那么你就是我的敌人。 ——米兰·昆德拉 《生活在别处》
28、 讽刺让人难受,并非因为它在嘲笑,或者它在攻击,而是因为它通过揭示世界的暧昧性而使我们失去确信。 ——米兰·昆德拉 《小说的艺术》
29、 对某些女人来说,如果调情只是她们的第二天性,是不足道的日常惯例;对特丽莎来说,调情则上升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目的是告诉她:她是谁,她能做些什么。她把这一问题变得重要而严肃,使之失去了轻松,变得有逼迫感,变得费劲,力不胜任。她打破了允诺和不给保证之间的平衡(谁能保持平衡即说明他有调情的精湛技巧);过分热情地允诺,却没表达清楚这个允诺中包含着她未作保证的另一方面。换一句话说,她绘每一个人的印象就是她准备接受任何人。男人们感到已被允诺,一旦他们向她要求允诺兑现,却遭到强烈的反抗。他们对此的唯一解释只能是,她是狡诈的,蓄谋害人。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30、 当一个还算稳定的社会以还算缓慢的脚步前进时,人为了让自己有别于同类(相似得让人悲伤的同类),会非常注意自己细小的心理特殊性,只有这些特殊性能让他得以欣赏自己渴望别人无从模仿的个人性,因而带来快乐。 ——米兰·昆德拉 《相遇》
31、 培根的肖像画是对于“我”的界限的质问。一个个体可以歪斜变形到什么程度而依然是自己?一个被爱的生命体可以歪斜变形到什么程度而依然是一个被爱的生命体?一张可亲的脸在疾病里,在疯狂里,在仇恨里,在死亡里渐行渐远,这张脸依然可辨吗?“我”不再是“我”的边界在哪里? ——米兰·昆德拉 《相遇》
32、 我在秋千上,所有东西都在下面,一会儿之前,所有东西都在上面。反过来说,也一样。 ——米兰·昆德拉 《相遇》
33、 在今天这个世界里,我们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被控制,都被记录下来,那些大商场到处有摄像机监视我们,人们摩肩接踵,接连不断,甚至做爱都会在第二天被搞调查或做研究的人盘问(“你们在哪里做爱?”“你们一星期做几次爱?“”用不用避孕套?“),一个人怎么可能避开监视完全消失,连一点痕迹也不留下。 ——米兰·昆德拉 《身份》
34、 所以,只要有机会,培根就会把线索弄论,让那些想要将他的作品意义化约为刻板悲观主义的专家们摸不着头绪——他厌恶以“恐惧”这个字眼谈论他的艺术;他强调“偶然”在他画作中扮演的角色(画画时出现的偶然;一滴颜料意外地落在画布上,一下子改变了这幅画的主题);所有人都赞叹他画作严肃性的时候,他坚持“游戏”这个字眼。想谈论他的绝望?也可以,但是,他立刻告诉你,他的绝望是一种“快乐的绝望”。 ——米兰·昆德拉 《相遇》
35、 但没有人可以针对感情做些什么。他们就这样来,避开一切禁忌。 ——米兰·昆德拉 《身份》
36、 这种令人窒息的爱的感觉,只是一道转瞬即逝的微弱的光,因为他的心整个地被焦虑和恐惧占据。 ——米兰·昆德拉 《告别圆舞曲》
37、 当你在我面前时我就开始怀念,因为我知道你即将离去 ——昆德拉
38、 因此我们不能指责小说,说被这些神秘的偶然巧合所迷惑,但我们有理由责备人类因为对这些偶然巧合视而不见而剥夺了生命的魅力。 ——米兰 昆德拉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39、 他们完全明白彼此所说的话语在逻辑上的意思,却听不到话语,问流淌着的一条语义之河的低声谜语。 ——米兰 昆德拉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40、 我们选择了这个方法正如你选择了你的命运,你我的选择都同样是不可改变的。 然而,每一个人都遗憾他不能过其他的生活。你也会想过一过你所有未实现的可能性,你所有可能的生活。 ——米兰·昆德拉 《生活在别处》
41、 托马斯得出结论:同女人做爱和同女人睡觉是两种互不相关的感情,岂止不同,简直对立。爱情不会使人产生性交的欲望(即对无数女人的激望),却会引起同眠共寝的欲求(只限于对一个女人的欲求)。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42、 假若人还年轻,他们的生命乐章不过刚刚开始,那他们可以一同创作旋律,交换动机(像托马斯和萨比娜交换产生了圆顶礼帽这一动机),但是,当他们在比较成熟的年纪相遇,各自的生命乐章已经差不多完成,那么,在每个人的乐曲中,每个词,每个物件所指的意思便各不相同。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43、 逝去的时光愈是辽阔,唤人回归的声音就愈难抗拒。这样的说法似乎言之成理,但却不是真的。人不断老去,生命的终局迫近,每一瞬间都变成愈来愈珍贵,根本没有时间可以拿来浪费在往事上头。我们必须去理解这个关于乡愁的数学悖论。 ——米兰·昆德拉 《无知》
44、 灯罩下的一只巨大的蝴蝶,被头顶的光吓得一惊,扑扑飞起,开始在夜晚的房间里盘旋。钢琴和小提琴的旋律依稀可闻,从楼下丝丝缕缕地升上来。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45、 青年时代是可怕的:它是一个舞台;一些小孩子,足蹬厚底靴、身穿各式各样的服装跑来跑去,照搬着许多他们似懂非懂,也是从别人那儿学来的套路,但他们对这些十分热衷。 ——米兰·昆德拉 《玩笑》
46、 “假如你成为别人仇恨的发泄目标,假如你被定罪,成为众矢之的,认识你的人可能会有两种反应:有一些人也参乎其中;还有另一些人,悄悄地,好像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没有听到,这样你可以继续跟他们交往,跟他们说话。这第二类人,小心谨慎,很巧妙,很细腻,他们就是你的朋友。 ——米兰·昆德拉 《身份》
47、 在我们这个世界中,丑陋自有一种积极的功能。没有人愿意在任何地方久留,人们一旦待在一个地方,就打算马上离开,这给了我们的生活一种理想的节奏。 ——米兰·昆德拉 《好笑的爱》
48、 我们惟一的自由是在苦涩与快乐之间选择,既然我们的命运就是一切的毫无意义,那就不能作为一种污点带着它,而是要善于因之而快乐。 ——米兰·昆德拉
49、 生小孩的前提是,你已经证明了人生是快乐的。 ——米兰·昆德拉
50、 我们的世界是“永恒轮回”的。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都由无数次的重复。我们的生活是能够被预演的,有朝一日,我们的生活会按照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前者中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如果世界果真如此,我们就会向耶稣一样被钉在永恒色十字架上,无法承受的重负将会沉沉的压在每一个人的身上。然而,这个世界存在的基础恰恰是轮回的不存在,生活无法预演,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他完美之后再来度过,生命之流只能在偶然性的大地上泛滥,人们肆意的生活,获得了漂浮在半空中的快感,可是,重就真的悲惨,轻就真的美丽吗?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51、 快的程度与遗忘的强度直接成正比。从这个方程式可以演绎出各种各样的推理,比如说这个结果:我们的时代迷上了速度魔鬼,由于这个原因,这个时代也就很容易被忘怀。我宁可把这个论断颠倒过来说:我们的时代被以往的欲望纠缠着;为了满足这个欲望,它迷上了速度魔鬼;它加快步伐,因为要我们明白它不再希望让大家回忆;它对自己也厌烦了;它要一口吹灭记忆微弱的火苗。 ——米兰·昆德拉 《慢》
52、 我也同样清楚,一旦越过那条界线,我就不再是我了,我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一个不知什么样的人。这种可怕的变化使我胆战心惊. ——米兰·昆德拉
53、 他们为彼此造了一座地狱,尽管他们彼此相爱。的确,他们彼此相爱,这足以证明错不在他们本身,不在他们的行为,也不在他们易变的情绪,错在他们之间的不可调和性,因为他强大,而她却是软弱的。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54、 迷途慢慢 终有一归 他要尘世间的上帝之国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55、 人类之时间并不是循环转动的,而是直线前行。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56、 我们经历着生活中突然降临的一切,毫无防备,就像演员进入初排。如果生活中的第一次彩排便是生活本身,那生活有什么价值呢? ——米兰·昆德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57、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 ——米兰·昆德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58、 他孤立在过去的一旁,他孤立在未来的一旁。 ——米兰·昆德拉 《遇见》
59、 背叛。从我们幼年时代起,父亲和老师就告诫我们,背叛是能够想得到的罪过中最为可恨的一种。可什么是背叛呢?背叛意味着打乱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着打乱秩序和进入未知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60、 偶然性往往具有这般魔力,而必然性则不然。为了一份难以忘怀的爱情,偶然的巧合必须在最初的那一刻便一起降临,如同小鸟儿一齐飞落在阿西西的圣方济各的肩头。 ——米兰 昆德拉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61、 人们常说,女人的心灵中存在非理性的因素,你就是用再牺牲的力量,也打动不了她心中非理性的坚固栅栏。 ——米兰·昆德拉 《好笑的爱》
62、 友谊对于一个人本身的记忆功能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回忆我们的过去,让它总是伴随着我们,正如他们所说的,对于维持完全的自我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为了确保自我的完整,保证它的内容不轻易流失,记忆也象浇灌花朵一样需要经常被滋润。这种滋润需要靠定期与过去的目击者交流来实现,也就是说,和朋友。他们是我们的镜子,我们的记忆。我们并没向他们要求过什么,但他们却一次又一次地擦亮镜子,让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自己。 ——米兰·昆德拉 《身份》
63、 浪漫型的迷恋:他们在女性身上寻找的是他们自己,是他们的理想。他们总是不断的失望,因为,正如我们所知,理想从来都是不可能找到的。失望把他们从一个女人推向另一个女人,赋予他们善变一种伤感的借口,因此,许多多愁善感的女人为他们顽强的纠缠所感动。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64、 正因为这个,她不喜欢做梦:梦将一个人生命中不同的时期一律化为同等价值,并将人所生活过的一切都拉平,使之具有一种同时性,这让人受不了;梦否认现时的特权地位,使它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米兰·昆德拉 《身份》
65、 每个人都无法忍受自己迟早会消亡,消亡到一个冷漠的世界里,默默无闻,无声无臭。因此,只要还来得及,他就要把自己变成由语词组成的他自己的世界。 ——米兰·昆德拉 《笑忘录》
66、 “归根到底,年轻人如果装腔作势,不能算他们的错;他们还没有定型,但生活把他们置于一个定型的世界之中,在这个世界里,人们要求他们像成熟的人一样行事。于是他们迫不及待地采用那些流行的方式和样子,这些东西很容易对他们胃口,使他们喜欢──他们在扮演角色。” ——米兰·昆德拉 《玩笑》
67、 我在这时候理解了圆圈的神秘意义。要是离开队列的话,还是可以回到队列的。队列是一种开放式的组成。而圆圈是封闭的,一离开就回不来了。行星绕着圆圈转动,这不是偶然的,如果一块石头跌落出来,那它就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万劫不复地远去了。正如脱离了星球的陨石一样,我离圆圈而去,直到今天还在不停地坠落。有些人注定是盘旋落地而死,有些人垂直落地。这些直落的人(我是其中的一个)身上总是对失去的圆圈有一种羞怯的怀恋,因为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宇宙里,万事万物都是绕着圆圈运转的。 ——米兰·昆德拉 《笑忘录》
68、 弗兰茨也许强壮,但他的力量是向外的,在他生活与共的人面前,在他爱的人面前,他显得软弱无力。弗兰茨的软弱也可以称为美德。他从不向萨宾娜下指示,从不象托马斯那样命令她,要她躺在镜子旁边的地上以及光着身子走来走去。他并非不好色,只是缺乏下达命令的力量。有些事情是只能靠暴力来完成的。生理上的爱没有暴力是难以想象的。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69、 人生如同谱写乐章,人在美感的引导下,把偶然的事件(贝多芬的一首乐曲,东站的一次死亡)变成一个主题,然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中。犹如作曲家谱写奏鸣曲的主旋律,人生的主题也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延展。……在她绝望的一刹那,以凄凉之美诱惑她。人就是根据美的法则在谱写生命乐章,直至深深的绝望时刻的到来,然而自己却一无所知。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70、 谁无感情投入,谁就无权干涉对方的生活和自由。 ——米兰 昆德拉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71、 “噪音可有个好处,淹没了词语。”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72、 对希特勒的仇恨终于淡薄消解,这暴露了一个世界道德上深刻的堕落。这个世界赖以立足的基本点,是回归的不存在。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73、 我想象着两个人数年后重逢时的激动心情。从前,他们经常来往,因此觉得彼此由相同的经历、相同的回忆联系在了一起。相同的回忆?误解由此产生,他们没有相同的回忆;两个人都只从他们的见面中保留了两三个小小的情景,但是各有各的情景;他们的回忆并不相像;不能相互印证;甚至从数量上来说,也无法相比: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回忆往往多于对方对他的回忆;首先是因为记忆能力因人而异(这还是两个人都能接受的解释),还因为(这更难接受)他们对于对方的重要性不一样。 ——米兰昆德拉 《无知》
74、 追求众多女色的男人差不多都属两种类型。其一,是在所有女人身上寻求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存在于他们一如既往的主观梦想之中。另一类,则是想占有客观女性世界里无穷的种种姿色,他们被这种欲念所诱惑。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75、 生活,生活中没有幸福。 生活就是:扛着痛苦的”我”穿行世间。 (www.siandian.com 闪点情话网)而存在,存在即幸福。存在就是:变成一口井,一个石槽,宇宙万物像温暖的雨水,倾落其中。 ——米兰·昆德拉 《不朽》
76、 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诱惑,他们拼命的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 ——米兰 昆德拉 《玩笑》
77、 卡列宁,他的微笑能持续多久,生活的主题就能持续多久。 ——米兰 昆德拉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78、 “放弃学业不是一种失败,我当时放弃的是抱负。我突然成了一个没有抱负的人。而一旦没了抱负,我突然就处于世界的边缘。而且,更糟糕的是:我一点也不想去别的地方。我一点也不想,尤其是因为我不会落到任何悲惨的地步。可假如你没有抱负,假如你不一心想成功,想出名,你就处于堕落的边缘。我承认我很舒适地处身其中。但不管怎样,我所处身的是堕落的边缘。” ——米兰·昆德拉 《身份》
79、 他知道自己处在无法辩解的境地,因为这一境地是建立在完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 ——米兰 昆德拉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80、 把魔鬼构想成恶的信徒、天使构想成善的战士,都是接受了天使的蛊惑人心的宣传。事情当然比这要复杂。 天使不是善的信徒,而是造物的信徒。而魔鬼则是拒绝承认神造的世界是有理性意义的。 大家都知道,天使和魔鬼分享着对世界的统治。然而,世界之善并不意味着天使要高出魔鬼一筹(小时候我是这么以为的),而是说双方的权力差不多是均衡的。如果世界上有太多无庸置疑的意义(天使们的权力),我们会被它压垮。如果世界丧失了所有的意义(魔鬼的统治),我们也无法活下去。 ——米兰·昆德拉 《笑忘录》
81、 由于浪漫型的情场老手总是追求同一类型女子,人们甚至觉察不到他们又换了情人;朋友们看不出这些女子之间的区别,总是用一个名字来称呼所有情人,从而不断地引起误会。 在寻欢过程中,放荡型的好色之徒离约定俗称的女性美(他们很快就厌倦了这种美)愈来愈远,最终不可避免地成为猎奇者。他们知道这一点,也有点儿不好意思,为了不让朋友尴尬,他们从不和情妇一起出现在公众场合。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82、 真的英雄,其实不问出处。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 ——米兰·昆德拉
83、 在你的想象中,一个谎言跟另一个谎言是相等的,可是你错了。我可以虚构无论什么东西,尽情地讥讽别人,搬弄各种各样的玄虚,开各种各样的玩笑,我都不觉得自己是一个撒谎者;那些谎言,如果你想把它们成为谎言的话,就是我,就是我本来的面目;这些谎言,我不会用来遮掩任何东西,用这些谎言,我说的实际上是真理。但是,有些东西,提到它们时我是不能撒谎的。有些东西,我认识它们的本质,我理解它们的意义,我爱它们。我不对它们开玩笑。在这些问题上撒谎,就将降低我的人格,我不愿意,不要强求我那样做,我是不会那样做的。 ——米兰·昆德拉 《好笑的爱》
84、 显然,由媚俗而激起的情感必须能让最大多数人来分享。因此,媚俗与出轨无涉,它召唤的,是靠深深印在人们头脑中的关键形象:薄情的女孩,遭遗弃的父亲,草坪上奔跑的孩子,遭背叛的祖国,初恋的回忆等等。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85、 人最大的弱点是善良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86、 看一看当一个人抛弃了所有他一直都以为是使命的东西。生命中还能剩些什么。 ——米兰 昆德拉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87、 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 因为人们愈思索,真理离他越远。 因为人们从来就跟他想像中的自己不一样。 思考从来就不是阻碍自己进步的原因。 思考的目的在找出自身的弱点并实践改。 想太多而不做,或是不想而假装接受, 这才是上帝发笑的原因, 因为这种思考, 叫做自己骗自己。 ——米兰·昆德拉
88、 一切谎言的根源来自私人生活领域与社会生活的分界。 ——米兰 昆德拉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89、 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 ——米兰·昆德拉
90、 “真的,有些书是要白天读的,有些书只能晚上读。”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91、 很久以前,一个人会惊异地听到自己胸内有节奏跳动,但从不去猜测那是什么。他还不能对人这样奇怪、陌生的东西给以辨识确定。那时的人体是一间囚室,囚室里的东西能看,能听,能恐惧,能思索,还能惊异。而人体消失之后所留存的东西,便算是灵魂。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92、 我可以说眩晕是沉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却并不去抗争,反而自暴自弃。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以为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93、 每一个女人身上都渴望有一个男人的重量。其实,女人所要的不单单是一个男人的重量,如果一个女人被男人、被情感绑架了,那么给她身上压一个穆铁柱、两个姚明都是轻的。在今天轻飘感官的世界里,每一个女人应该找回的,是男人和情感之外的重量,是烟火的重量。 ——米兰·昆德拉
94、 路西法悖论即是:如果一个社会(譬如我们的社会)流泄着损人不利己的暴力与恶意,那是因为这个社会并没有真正经历过恶,没有真正经历过恶的统治。因为历史越是残酷,避难的世界就越是美丽;处境越是平凡无奇,就越像那些“逃亡者”紧紧攀附的救生圈。 ——米兰·昆德拉 《相遇》
95、 我们的时代迷上了速度魔鬼,由于这个原因,这个时代也就容易忘怀 ——米兰昆德拉
96、 我突然明白到,我原先还想象我们自己跨在人生历险的马背上,还以为我们自己在引导着马的驰骋。实际上,那只是我单方面的一个幻觉;那些历险兴许根本就不是我们自己的历险;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是由外界强加给我们的;它们根本就不能表现出我们的特点;我们对它们奇特的驰骋根本就没有责任;它们拖着我们,而它们自己也不知来自什么地方,被不知什么样的奇特力量所引导。 ——米兰·昆德拉 《好笑的爱》
97、 幸福何堪?苦难何重?或许生活早已注定了无所谓幸与不幸。我们只是被各自的宿命局限着,茫然地生活,苦乐自知。就像每一个繁花似锦的地方,总会有一些伤感的蝴蝶从那里飞过。 ——米兰·昆德拉
98、 这一切都做的太仓促。我们感到自己的错误,...太激奋就会不够细腻。好事包含的种种妙处来不及品味就匆匆奔向快乐。 ——米兰·昆德拉 《慢》
99、 你们让所有的人成为凶手,而且,这样一来,你们自己的屠杀罪就不再是一桩罪行,只不过成了人类一个恶不可避免的特征。 ——米兰·昆德拉 《告别圆舞曲》
100、 怀孕的高郎古杰夫人吃多了牛肠竟然脱了肛,下人们不得不给她灌收敛药,结果却害得她胎膜被撑破,胎儿高康大滑入静脉,又顺着脉管往上走,从他母亲的耳朵里生出来。 我成为今天的我,是在1975年某个阴云密布的寒冷冬日,那年我十二岁。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趴在一堵坍塌的泥墙后面,窥视着那条小巷,旁边是结冰的小溪。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米兰·昆德拉 《被背叛的遗嘱》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长篇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是以作者母语捷克文写成。而他的长篇小说《慢》、《身份》和《无知》,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以及新作《相遇》则是以法文写成。《雅克和他的主人》系作者戏剧代表作。
延伸阅读:
简历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年4月1日生)是捷克裔法国作家、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布尔诺。1975年移居法国,并于1981年加入法国国籍。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
与其他许多捷克艺术家和作家(如瓦茨拉夫·哈维尔)一样,昆德拉早年参加了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改革运动。这场运动以乐观的改革精神开始,却最终被苏联军队镇压。
在其第一部作品《玩笑》中,昆德拉竭力讽刺共产主义的极权统治。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4,即《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不朽》(1990)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1979年他在法国完成了《笑忘书》,讲述在苏联人占领之下的普通捷克人的生活。这部小说同时包含了几篇并不关联的故事,并夹杂了很多作家自己的思索,奠定了昆德拉流亡时期作品的基调。
1984年,昆德拉发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是他一生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小说以编年史的风格描述捷克人在"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期间及被苏军占领时期适应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种种困境。1988年,美国导演菲利浦·考夫曼将其改编成电影。
1990年,昆德拉发表《不朽》,这是他最后一部用捷克语写成的作品。小说具有强烈的国际化因素,较早先的作品减少了很多政治性,却又加入了很多哲学上的思考,这本书奠定了他晚期作品的基调。
昆德拉始终坚持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小说家,而非一个政治作家或流亡作家。从《笑忘书》开始,昆德拉小说的政治性因素就一直减少,直至消失。昆德拉总是在广阔的哲学语境中思考政治问题。
昆德拉曾获得六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截至目前为止没有获奖。
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8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缓慢》(1995)和《身份》(1997)两部小说。
青年时代
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
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
他在音乐中的启蒙,一九二九年四月一日,米兰·昆德拉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大城市布尔诺。父亲是钢琴家、音乐教授,当过音乐学院院长。
昆德拉孩提时代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父亲的书房里度过的。那是一段愉快的艺术时光。在这里,他经常悄悄地听父亲给学生讲课。在这里,父亲亲自教他弹钢琴,引领他一步步走进音乐世界。在这里,他带着好奇心,任意浏览父亲众多的藏书。十来岁时,就已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捷克的和外国的都有。
父亲每天都会要求儿子严格按照乐理来练习钢琴。儿子也喜欢弹钢琴。只是在练习时常常会有一些即兴发挥。他的创造力和叛逆性格那时就已显露出来。
十三四岁时,正值二战期间,父亲安排他师从捷克最出色的作曲家之一保尔·哈斯学习作曲。这实际上是一种友谊的特殊表达。因为哈斯先生是犹太人,当时,他已被迫戴上了黄星标志,人们像躲瘟疫一般躲避着他。
昆德拉特别忘不了老师的一段话。那是在一次下课后,老师陪他走到门口时,突然对他说:“在贝多芬的音乐中,有许多惊人薄弱的乐段。但恰恰是这些薄弱处使强有力的乐段大放异彩。它就像一片草坪,要是没有草坪,我们看到从地上长出的漂亮大树时是不会兴奋的。” 这是一段让昆德拉咀嚼了一辈子,感动了一辈子的话。后来,哈斯先生被关进集中营,再也没有出来。昆德拉始终把他当做“我个人神殿中的一位”。他写下的第一首诗,就是《纪念保尔·哈斯》。
苏德战争爆发后,作家和艺术家也在劫难逃。成批的作家和艺术家被关进集中营。伏契克、万楚拉等倒在了法西斯的枪口下。昆德拉及其家庭虽然没有遭受太大的磨难,但他父亲的不少朋友却受到了直接的冲击。所有这些都导致了他同共产党的亲近,以及对社会主义的拥戴。一九四七年,十八岁的米兰·昆德拉成了捷克共产党的一员。
初登文坛,第一部长篇小说
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罄。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其他著作
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以及《被背叛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创作手法,近年创作
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慢》(1995)和《身份》(1997)两部小说。《无知》是被法国读书界称为“遗忘三部曲”的最后一本(之前两本分别是《缓慢》、《身份》)。
创作主题
米兰·昆德拉早期作品往往离不开政治和性这两个主题,但在后期,他的作品中关于政治的题材渐渐淡化而哲思的倾向更为明显。《无知》述说流亡西方的捷克人回乡寻根,却在现实巨大的落差中经历迷惘、失望及寻找自我的过程。
荣登作家富豪榜
2010年11月15日,“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子榜单外国作家富豪榜首次发布,该榜统计了2000至2010十年间,外国作家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版税总收入,共有25位外国作家上榜,米兰·昆德拉以600万元人民币版税收入,荣登外国作家富豪榜第9位,引发广泛关注。
作家作品
小说
《玩笑》(1967年)蔡若明-译
《可笑的爱》(1968年)余中先郭昌京-译
青年知识分子路德维克因为与女友开了个玩笑,被朋友泽马内克陷害,送入苦役营。归来后他为了报复泽马内克设计勾引其妻海伦娜。计划成功后,他才发现,泽马内克早想抛弃妻子,他的报复成了一个毫无作用的“玩笑”。
《生活在别处》(1969年)袁筱一-译
“生活在别处”,这句话在法国诗人兰波的笔下,是一句跃纸欲出的响亮口号,是19世纪一个法国天才诗人拿出一生的时间去为之努力争取的梦想。“生活在别处”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句子。兰波以它作为诗句,米兰昆德拉以其作为小说的书名。
《告别圆舞曲》(1976年)余中先-译
《告别圆舞曲》曾荣获意大利最佳外国文学奖,是米兰·昆德拉重要的小说代表作,于1969-1970年间在波希米亚完成。该作品构思巧妙,极富黑色幽默风格,是公认的当代文学杰作,在全世界34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小说以苏联入侵布拉格为政治背景,通过小号手、美国商人、疗养院护士和获释囚徒等8个人物反复曲折的爱情故事,在哲学层面深刻探讨了诸多人生繁杂矛盾的困境和难题。
《笑忘录》(1979年)王东亮-译
《笑忘录》一九七九年在法国出版,曾荣获法国文坛最高荣誉之一的『梅第奇大奖』,是一部关于笑与忘、关于遗忘也关于布拉格、关于布拉格也关于天使们的小说。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4年)许钧-译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LE INSOUTENABLE LEGERETE DE LETRE,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纽约时报》曾评论该作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
《不朽》(1990年)王振东郑克鲁-译
该书在米兰·昆德拉的诸多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部小说是作者的第一部法语小说。比起以往米兰·昆德拉的作品相比,该书的政治意味减少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哲学思考。
《慢》(1995年)马振骋-译
这是一部用法语写成的小说,尽管一些法国书评家认为昆德拉驾驭不了法语,不懂得法语的美,但他至少获得了销量上的成功。《慢》既符合昆德拉的写作顺序,也能使我们很好地理解昆德拉的转变。《慢》的开创性结构,法语写作代表着昆德拉创作的一个新时期的开端。
《身份》(1996年)董强-译
十六七岁的时候,她特别喜欢一个隐喻;是她自己想出来的、听来的,还是从哪里读到的?没有关系。她想成为一种玫瑰香,一种四处扩散的香味,四处去征服。她希望就这样穿透所有男人,并通过男人,去拥抱整个世界。玫瑰四处扩散的香味:那是对艳遇的隐喻。这个隐喻在她即将成人之际开放,就像是对温柔地与男人混杂相处的浪漫许诺,对穿越所有男人之旅的邀请。可是,她天生又并非是一个常换情人的女人,这个朦胧的、抒情的梦,很快就在她宁静而幸福的婚姻中沉睡过去。
《本性》是昆德拉于1996年秋在法国完成的。小说的人物非常简单,实际上只有两个,尚塔尔和让一马克,一对恋爱了多年的情人。他们沉浸在幸福之中,从来没有想到过分手,但是,在后来,某些想象闯人了他们的生活。
《无知》(2000年)许钧-译
《认》(2000年)孟湄-译(与《身份》为同一本书的不同译本)
文论
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开始,他那如同音乐奏章般的断章法、通俗的笑剧模式、对集权社会(甚至包括集权家庭)的犀利观察与剖析、浩浩汤汤的哲学思辨,令读者瞠目结舌,流连忘返。最神奇的是他时而在小说章节的铺排上,看来完全不相干的两条故事轴线,最后却在某一点发生了奇异而完美的汇流,读者一下子被带到了更高的位置,得以窥见小说家完美的布局,如同聆听一首完美的交响乐章,令人不禁拍案叫绝。这是我在阅读他的小说“不朽”时,铭刻在记忆中最享受的小说阅读的经验之一。
《被背叛的遗嘱》一书中有九个篇,探讨的议题非常广泛,从文学到音乐,自古至今。
《帷幕》(2005年)董强-译
一道魔幻的帷幕,上面织满了传奇,挂在世界的前面。塞万提斯派堂吉诃德去旅行,撕裂了这道帷幕。世界在这位流浪骑士面前,以它非诗性、喜剧性的裸体,呈现出来。
《相遇》(2009年)尉迟秀-译
【米兰.昆德拉全集台湾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剧本
《雅克和他的主人》(1981年)尉迟秀-译
其他作品
《邂逅》
《埃施的可能性》
《超越于因果关系之上》
《多元历史主义》
《可能性》
《现代主义》
《为了告别的聚会》
《告别的华尔兹》
《搭车游戏》
走进中国
最早登陆中国是在1977年3月
米兰·昆德拉的名字,1977年第2期的《外国文学动态》就刊登了一篇署名“乐云”的题为《美刊介绍捷克作家伐错立克和昆德拉》的编译文章, 可惜这次仅是浮光掠影的提及。1985年,以狐狸自诩的文化名人李欧梵先生在国内发文,向仍然处于荒芜状态的汉语文学界热情推介了马尔克斯和米兰.昆德拉两位世界级小说大师。其后两年,韩少功译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景凯旋译出《为了告别的聚会》,这两本著作的引进可以视为昆德拉在中国的正式亮相。接下来的十多年,尽管中国知识界一直沉浮不定,但昆德拉的热流,却从未停止对国人贫乏心灵的冲荡与侵袭。
2002年5月,
上海译文出版社终于一举购得昆德拉13部作品在中国大陆的中文版权,对于此次引进,上海译文出版社自然也是下足了力气。这次翻译用的原书,全部都是从昆德拉家里拿出来,由他亲自指定的法文“定本”,包括《玩笑》、《好笑的爱》、《生活在别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被背叛的遗嘱》等样书有昆德拉的最新手写修订,比法国版更新。内容上也补齐了以往中译本不
恰当的删节,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全译本”。出版社选择的译者都是我国最具声望的法国文学专家、教授和翻译家。其中的法国文学博士董强还曾听过昆德拉的课,是昆德拉的“中国弟子”。出版社还聘请曾为“三联”版《钱锺书集》和《陈寅集》作设计的香港资深设计师陆智昌为该书设计封面。甚至在定稿过程中,连所有译本的封面和字体都需经过昆德拉首肯。经过两年多的苦心翻译,2004年夏天《身份》与《无知》成功出版,13部作品同时列于畅销书架,气势壮观到让昆德拉本人都无比惊谔。
米兰·昆德拉被质疑曾当过告密者
国际在线专稿:捷克布拉格的一些历史学家日前发现,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学生时代竟曾当过告密者!一份1950年警察局的文件档案显示,学生时代的米兰·昆德拉曾举报了一些外国间谍,并导致其中一人被处以绞刑。13日,一直过着隐居生活的米兰·昆德拉忽然打破沉默,公开声明这一指控是个谎言。
50多年前曾当告密者
凭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闻名于世的米兰·昆德拉,还因坚决反对极权主义而享有盛名。现年79岁的他,是捷克最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他本人经常成为秘密特工的监控目标。他反对前苏联1968年的入侵行为,被迫移民法国。自1985年以来,米兰·昆德拉就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但日前他却打破沉默重新站出来。
布拉格极权主义研究所历史学家亚当·拉迪莱克表示,米兰·昆德拉50多年前曾是一位告密者。布拉格警察局1950年3月14日的记录显示:“学生米兰·昆德拉,1929年4月1日出生于布尔诺…,向我们报告称米罗斯拉夫·德沃拉西科是一个叛逃者,据说已经逃入德国。”
米罗斯拉夫是一名年轻的捷克飞行员,1948年前苏联解放捷克时,逃亡德国。在慕尼黑一个难民营中,被受美国资助、由捷克流亡者组建的情报机构招募,开始为美国和英国情报部门服务。
在接受基本的训练后,他被派回捷克,收集有关化学工业的情报。在当地农民帮助下,他越过边境进入布拉格,访问了一位女熟人,并同意在学生公寓中住一晚。但随后被捕,并被指控当逃兵、进行间谍活动以及犯有叛国罪。帮助他越境的农民家庭也被长期关押,其中一人甚至被处以绞刑。
据悉,当时告密事件发生的时候,米兰·昆德拉刚刚20岁。而米罗斯拉夫22岁,被逮捕后,米罗斯拉夫被判处14年徒刑,并在铀矿开采劳动营中服役。
不影响其身份地位
在一份简短声明中,昆德拉否认了上述告密指控,他认为这是一场“刺杀作家的阴谋”。“我对这个故事编造的精彩程度感到吃惊,我根本对此一无所知,而且这些事情也从来没有发生过。我从来不认识故事中的人物,这是一个谎言。”
现居住在瑞典的米罗斯拉夫,拒绝向历史学家拉迪莱克讲述自己被捕的过程,也拒绝透露告密者的身份。他说:“对于昆德拉以告密者的身份出现在捷克媒体上,我们并不感到惊讶。我承认昆德拉是一个好作家,但我不认为他是一个好人。”
尽管没有得到确凿证实,但拉迪莱克毫不怀疑那份报告的真实性。现在依然令他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捷克当局和前苏联没有使用这份文件让昆德拉名誉扫地,反而仅仅是让特工秘密监控这位最猛烈的批评家。
昆德拉被视为捷克的民族英雄,一些人相信,即使告密的事情是真的,也证明了他是一个爱国者,只是向国家报告了一个威胁国家安全的外国间谍。历史学家索尼娅说:“当我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昆德拉不仅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还是一个鼓励我们用不同方式思考的榜样。即使他是一个告密者,也不会影响他后来作为作家的贡献和人们对他的爱戴。”
米兰昆德拉被称间谍 11位世界级文豪集体护其名誉
4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和另外11位世界级作家(2008年11月3日)联署声明,抗议捷克媒体对该国出生的大作家米兰·昆德拉充当“告密者”的指控。签名声援昆德拉的作家中,包括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土耳其的奥尔罕·帕慕克、南非的南汀·戈迪默和JM.库切,以及美国的菲利普·罗斯、英国的萨尔曼·拉什迪、法国的让·达尼埃尔、西班牙的胡安·戈伊蒂索洛和墨西哥的卡洛斯·富恩特斯。
声明说:“正在进行的诽谤行动意在败坏米兰·昆德拉的声望。”
捷克新闻周刊《Respekt》上月刊文,根据警方报告指控昆德拉1950年曾向当局告发同学为西方特务,导致后者被判刑22年。79岁的昆德拉已断然否认上述指责:“我的记忆不会骗我,我没有为秘密警察工作过。”他于1975年离开捷克斯洛伐克,6年后入籍法国。
作家们的声明交由昆德拉的法国出版商伽利玛公布。在此之前,捷克剧作家和前总统瓦茨拉夫·哈韦尔也在《Respekt》撰文,警告历史学家,特别是年轻人,在昆德拉受指控一事上,应慎重对待历史。
主要作品小说:
《玩笑》 (1967年)
《好笑的爱》 (短篇小说集,1968年)
《生活在别处》 (1969年)
《告别圆舞曲》 (1976年)
《笑忘书》(又译《笑忘录》) (1979年)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1984年)
《不朽》(1990年)
《慢》(1995年)
《身份》(1996年)
《无知》(2000年)
文学评论:
《小说的艺术》 (1986年)
《被背叛的遗嘱》 (1992年)
《帷幕》(2005年)
《相遇》(2009年)
戏剧:
《雅克和他的主人》 (1981年)
随笔小说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