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结果,对于古代农业文明来说,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一方面,雪线南移,北方的农业地区变得不再适合粮食种植,大幅歉收,到处是饥荒,社会变得不稳定,农民起义不断,中央政权的统治被削弱,濒临崩溃。另一方面,更北方的大草原,由于冰雪覆盖期变长,游牧民族无法生存,被迫向南迁徙,跟农业文明争夺有限的生存空间。在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对农业文明天然具有军事竞争优势。主要原因是游牧民族以骑兵为主,农业文明以步兵为主——1)骑兵的机动性很强,来去如风,步兵根本无法追赶,由此失去了主动性,只能被动挨打。2)骑兵的高速冲击力巨大,冲锋排山倒海,气势宏大,特别是身披重甲的重骑兵简直是古代的装甲部队。3)骑兵持续作战能力强,善于长途奔袭,对后勤补给依赖小,只要带少量补给就能奔袭千里。而步兵往往需要携带大量的粮草补给,长途作战消耗极大,一旦后勤被切断,仗就没法打了。当然,骑兵的这种优势是阶段历史的产物。它起于马的驯化,止于西方火枪的发明,一切都是技术进化的结果。最早的骑兵,人和马之间只有缰绳,因此骑得并不稳,骑兵对步兵的优势,仅限于速度。骑兵的第一次技术进步,发生在秦汉交替时期(公元前200年左右),布马镫和软马鞍出现了。软马鞍可以让骑兵在长途奔袭时,坐得更舒服;布马镫意义更重大,它完全解放了双手,骑兵可以靠双脚控制平衡,在马上冲、刺、劈、击,大大提升了骑兵的战斗力。刘邦在“白登之围”中第一次见识到了装备马镫的匈奴骑兵,从此回家韬光养晦,再不敢蔑视北方的蛮族。毫无疑问,马镫是人类历史上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正如英国科技史学家怀特指出的:“很少有发明像马镫那样简单,而又很少有发明具有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马镫把畜力应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让骑兵与马结为一体”。正是因为马镫是匈奴人首先发明的,所以汉朝以巍巍大国的姿态,也不得不承受近百年的屈辱;后来匈奴人被汉朝驱赶,一路向西冲杀,也是望风披靡,甚至打到欧洲,被古罗马人称之为“上帝之鞭”。到汉末三国之时(公元200年前后),骑兵技术出现了第二次升级,铁马蹬、高桥马鞍出现了。马镫,从布料变成铁制,无疑更牢固,更耐用。高桥马鞍意义更重大,它可以让骑兵进一步增加马上的稳定性,以及突刺带来的反作用力,在突刺时可以借助鞍桥为自己增加杀伤力。图:秦始皇兵马俑的软马鞍图:西晋墓葬中的高桥马鞍陶马到晋朝时(公元300年左右),骑兵技术又迎来了第三次升级,重装骑兵的大规模普及。三国时,骑兵已经用上皮甲了,不过还不普遍。一百年后,马铠不断进化,首先是皮甲的普遍化,然后是金属化。金属马铠能将战马保护得严严实实,仅留眼、耳、鼻、口、四肢及尾巴暴露在外,战斗力再上一个层次。由此,重装骑兵逐渐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大杀四方,在公元300-600年间,将北半球的农业文明打得奄奄一息。最先受到打击的,是中国文明。西晋“八王之乱”后,中央政权衰败,北方胡人不断南下,数量最多的是匈奴、羌人、氐人、羯人、鲜卑五个民族,后世称之为“五胡乱华”。公元311年,匈奴军队攻陷洛阳并大肆抢掠杀戮,俘虏晋朝皇帝,杀死市民10万人。为了争夺生存空间,各族之间互相攻伐,烧杀抢掠,北方中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人间炼狱。根据当时的文字记载,“人皆相食”、“白骨遍野”、“千里无烟火之气,华夏无冠带之人”。最悲惨的记载,是关于“两脚羊”的事情。史书记载羯族行军作战从不携带粮草,专门掳掠汉族女子作为军粮,羯族叫做双脚羊,意思是用两只脚走路像绵羊一样被驱赶的奴隶和牲畜,夜间供士兵奸淫,白天则宰杀烹食。有一次,汉人将军冉闵解放了邺都,竟一次性解救了被掠夺的汉族少女20万人。传说有五万少女被当作军粮,一个冬天被吃得一干二净,她们的骨头被堆成一座小山,真的是惨绝人寰。据后世史家估计,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的人口损失高达70%,剩下的人口中,胡人占比已经大于汉人占比了。这种悲惨的画面,跟古印度的十六国时期是很相似的。古印度时,人们悲惨绝望,由此形成了宗教的大繁荣,这一幕,在中国的五胡十六国时期重演了。儒家被抛弃,虚幻的玄学、道教兴起,佛教更是趁虚而入,出现了一轮空前的大繁荣。地球的另一边,古罗马文明同样惨遭蹂躏。自公元前300年前后开始,北方蛮族就开始了一波一波的南下。开始的时候,古罗马帝国在莱茵河-多瑙河沿线也修筑了跟中国长城一样的防线,然而终究还是被冲溃了。随后,匈奴人的后代——匈人越过乌克兰平原进入到中欧的匈牙利盆地,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日耳曼蛮族在他们的挤压下,被迫继续往南迁徙。公元410年,西哥特人进入意大利,攻陷了罗马城,蛮族军队在城内杀掠三天,罗马城遭到了严重的毁坏。公元455年,汪达尔人再次杀入罗马城,西罗马帝国皇帝被杀,劫后余生的罗马城仅剩下7000人。随后的20多年里,西罗马帝国的皇帝不断被蛮族领袖所俘、驱逐或是被杀,渐渐土崩瓦解。东罗马帝国也曾试图收复被蛮族占领的领土,公元468年派出了一支规模巨大的舰队向汪达尔人发动进攻。但最终,汪达尔人使出“火烧连营”的战术,用10条空船点上火,让其顺着西北风驶向罗马舰队。大火烧了整整一天,罗马舰队有超过100艘巨型战舰被焚毁。这场地中海世界的“赤壁大战”结束后,罗马帝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欧洲的土地不再属于他们。蛮族部落纷纷占地建国,西哥特人将整个西班牙和法国南部收入囊中,勃艮第人占领了法国东北部,盎格鲁—撒克逊人占据了不列颠,汪达尔人占领了北非……各大部落之间为了扩大领地,同样战火连绵,旷日持久。匈人阿提拉和西哥特人之间的沙隆会战,双方投入兵力30-40万,阵亡高达16万人。王国和部落之下,又有多如牛毛的大大小小的领主,很多地方每相距几里地就会有一个领主。领主们表面上服从国王,暗地里却纷纷修建城堡,训练军队,彼此征战不休,致使老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在中东文明地区,中亚大草原的嚈哒人(又称白匈奴人)同样开始南下,并不断向印度贵霜帝国和波斯萨珊王朝发动攻击。440年前后,在嚈哒人的多次打击下,贵霜王朝彻底灭亡。484年,他们杀死了波斯萨珊王朝的皇帝,一度占领了波斯萨珊的三分之一领土,并迫使波斯纳贡称臣。可以说,整个北半球的农业地带,都进入了黑暗时代。在古典农业时代,这种由于气候变冷,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大规模劫掠的情况,经常周期性出现。一般来说,农业时代的周期规律是这样的:当气候变得温暖,或者出现突破性的技术创新和传播的时候,就会带来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长。而当人口的增长超出了粮食的供给时,就会导致内卷的发生。内卷通常来自两种情形:第一是气候的突然变冷,导致农业大范围歉收;第二是土地集中度的提升,大量的土地被地主占有,导致农民无地可耕、流离失所。前一种情形导致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后一种情形导致了帝国内部的农民起义。在古典农业时代,农业和资源型(盐、铁)产业的创新都是很缓慢的。因此对于企业和政府来说,与其投入资源去创新,不如通过武力来占领,或通过法律来垄断的收益率更高。因此这个时代很少有主动的创新动机和行为。由于创新的缓慢,最终导致了马尔萨斯循环的不断出现,每一次内卷都带来战争和朝代的更迭。在古典文明史上,类似的情形不断出现,因此人们早已习惯。(现代由于主动创新行为的出现,农业时代的马尔萨斯循环已经结束,但金融危机的周期性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副面孔重新出现)当然,像公元300-600年如此漫长,持续三个世纪的黑暗时代,仍然是罕见的。在这漫漫长夜,各地文明之火相继熄灭,人类似乎再无希望了。不,希望仍然是存在的。人类不会灭绝,文明不会完全终结,在最绝望之时,永远要相信人类的智慧!————首先,在温度下降最少、游牧骑兵冲击最小的板块,光明最先出现了。在北半球的诸多文明中,维度最靠南、温度最高的是印度文明,现在,这个板块首先迎来了新生。公元320年,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了笈多王朝,这是印度文明史上的第二个统一王朝,也是印度历史上唯一一次站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巅峰。这个王朝是踩在贵霜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贵霜帝国由月氏人建立,他们最早是居住在中国河西走廊、祁连山的游牧民族,后来遭受匈奴人的打击,沿着中亚大草原一路迁徙向南,穿过开伯尔山口,来到印度的恒河流域,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再后来,贵霜帝国开始衰落,并在嚈哒人的新一轮冲击下加速灭亡。旃陀罗·笈多一世抓住了这个机会,将众多由贵霜帝国分裂而成的小王国一一消灭,重新统一了恒河流域。经过他的儿子沙摩陀罗·笈多(海护王,约335-380年在位)和孙子旃陀罗·笈多二世(超日王,约380-413年在位)三代人的努力,一个版图几乎覆盖了整个印度次大陆的帝国终于建立起来。笈多王朝由于统一带来的社会稳定,和市场化的经济政策+包容化的文化政策,使得印度的经济和科技达到了极高水平,领跑世界。这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出口贸易、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的各个方面。农业:小麦、水稻、棉花、甘蔗、亚麻、生姜,各类农作物都出现了产量上的大幅增长。棉花是印度首先驯化的农产品,在此基础上,笈多王朝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棉纺织业,成为印度最大宗的出口产品。手工业:除了棉纺织品,印度还大量生产金银饰品、香料、染料(靛蓝)、象牙制品。造船业也日益发达,笈多王朝以制造多桨帆船著名,商人们从恒河口出海,在东南亚的缅甸、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柬埔寨,建立了一系列商业殖民地和贸易口岸。东南亚开始进入印度化时代,文化、宗教、建筑深受印度的影响,留下了巴厘岛的印度教神庙、吴哥窟的印度教建筑、印尼的婆罗浮屠佛教圣殿、缅甸泰国老挝的大量佛教寺庙。科技上,印度最重要的创新体现在数学方面。笈多王朝的数学家们发明了现代数字系统和零的概念,算出了圆周率至小数位后四个字,并认定地球是在自转的。他们还研究了包括不定方程、不尽根迫近(无理数)等一系列代数方程问题。他们还发明了最早的国际象棋,当时叫“四方棋”,有车、象、马、兵 4种棋子,象征着印度古代的军制。印度数字和象棋随后经阿拉伯传到欧洲,被后世称之为“阿拉伯数字”和“国际象棋”。文化上,印度后世影响最大的两本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定稿成书。思想上,佛教处于鼎盛期,印度教复兴,那烂陀寺成为世界宗教交流中心,东晋僧人法显远赴重洋来此留学,著有《佛国记》一书。————其次,在底蕴最丰厚的传统文明板块,也曾出现一些结构性的反弹行情。在中国,汉人依靠长江天险的护城河,建立了一个东晋小王朝,并在一次规模庞大的淝水之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守住了文明的火种。随后,东晋的统帅刘裕依靠其创新的“却月阵”,通过诸兵种的协同作战实现了步兵对骑兵的反击。所谓却月阵,即整个兵团排列成一个圆月弯刀式,中间是战车,抵御敌方骑兵的冲击,两侧是步兵,装备弩、槊等重兵器,左右包抄掩杀。并且充分结合地理优势,阵型通常背靠山丘或河流,这样当前方步兵的优势减弱的时候,背后的骑兵或水军就可以形成新一轮的攻击,以立于不败之地。却月阵是非常成功的防守反击阵型,只要抵御住敌军骑兵的第一轮冲锋,在有效的时间内将骑兵包围,就能利用己方步兵、骑兵和水兵的组合,对敌军实现逐步绞杀。借助这个阵型的威力,刘裕率领大军先后两次北伐,灭南燕、后秦,击败北魏,一度将黄河以南的土地尽数收复,并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在中东,波斯人建立了第二帝国波斯萨珊王朝,这个王朝的版图包括今天的伊朗、两河流域,甚至一度占领了高加索地区、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埃及。这是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以琐罗亚斯德教(即祆教)为国教,随处可见“圣火”的图腾。在被伊朗人称为“不朽的灵魂”的库思老一世统治时,他们改革了税务系统,建立了领取国家薪饷的常备军,并进行严格训练,实战结果证明这支军队比东罗马帝国的军队更能展开对蛮族人的反击。在欧洲,东罗马帝国出现了一位优秀的领导人查士丁尼大帝,以及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贝利萨留。东罗马帝国更靠近东南方,气候温暖,受蛮族的冲击相对较少。查士丁尼大帝整顿吏治,以法治国,让这个风雨飘摇的帝国又续了近千年的寿命,帮亚欧大陆西部的文明世界保存了火种。政治上,他最大的贡献是颁布了一部《国法大全》(又名《查士丁尼法典》),这是欧洲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是近代欧洲各国的法律源头。军事上,他派出名将贝利萨留跨海远征非洲,试图收复西罗马帝国失落的领土。开始的时候,贝利萨留仅有1万步兵和6000骑兵,并且大部分都是粗鲁且毫无组织纪律性的蛮族雇佣兵。但他们,已经是查士丁尼那时候能拿出的大半家当了。贝利萨留不辱使命,远征军经过三个月的鏖战,一举歼灭了兵力庞大的北非汪达尔王国,随后再横渡地中海,登陆西西里岛和意大利,花了20年时间,将半个西罗马帝国的疆土收复。但以上所有这些成功,都只是短暂的结构性反弹行情。537年,贝利萨留仍在意大利征战,他看到地中海沿岸连续多个月火山爆发,日光和月光被火山灰遮掩。当年气温急转直下,农业大范围歉收。539年,保加利亚人入侵希腊,大肆烧杀抢掠。541年,瘟疫从东方及中部非洲传至埃及。542年,春天,瘟疫传至君士坦丁堡,随后通过商路和军队远征路线传至整个帝国和欧洲地区。这次大瘟疫被称为“查士丁尼瘟疫”。551年,地中海东部发生强烈地震,山崩海啸,希腊地区的损失尤其严重。559年,匈人和保加利亚人再次入侵东罗马帝国,直抵首都君士坦丁堡近郊。查士丁尼几近绝望。同期的中国,一名北方叛将在南朝土地上大开杀戒,攻占了南朝的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将南朝皇帝活活饿死,史称“侯景之乱”。反弹行情终归只是反弹,黑暗再次笼罩了文明世界。————真正的大级别主线行情,需要足够的耐心等待,并且通常是在人们难以预测的地方出现。出现在那些,人们最悲观绝望的板块。在北半球的传统文明中心,乱世已经持续了两百多年,为什么东罗马帝国不能一鼓作气收复河山?为什么中国的南朝历代小朝廷都不能北伐成功,一统中国?只因为这些传统文明仍在努力维持着传统的一套旧制度,导致生产力和收益率的持续下降。以南朝为例,他们虽然穿着汉人的衣冠,保留着汉人的礼乐文化,一派传统中国文明的表面繁华。但背后,却是骨子里的因循守旧。东汉问题多多的豪族门阀,在魏晋南朝的两百年后,依然是豪族门阀,垄断了土地,劫持了税赋。于是在江南六朝过后,两百多年过去了,江南户籍上的户口几乎完全没有増长,国家实力几乎原地踏步。没有生产力的进化和创新,魏晋风度再风雅,也挽救不了文明的衰落。但创新说起来容易,偏偏又是传统文明中心最难以突破的。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传统和稳定的收益率是最高的,他们没有自我革命的勇气。因此,进化只能出现在那些被砸得稀巴烂的,改革成本最低,创新收益率最高的地区,比如中国的北方和西北欧。不过,在公元500年前后,两个重要领导人的不同操作,使得欧洲和中国文明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欧洲的关键人物是克洛维一世(466-511年),法兰克的第一个国王。克洛维是个军事天才,他15岁就继承了法兰克人部落的首领职位,随后带领着族人拳打脚踢,兼并了一系列的部落,打出了诺大的一个法兰克王国。但克洛维却是个文盲,缺乏知识教育这点非常致命。最终的结果是,他犯了三个致命的错误——第一,他皈依了罗马天主教。他是日耳曼蛮族中第一个皈依天主教的人,这件事深刻的影响了后世的欧洲历史。皈依宗教不是问题,问题是,他让渡了过多的权力给宗教。由于克洛维是个马上打天下的文盲,打天下可以不识字,但管理一个国家可不行。不识字,就看不懂文书,无法审批奏章文件,无法理解法律的意义,甚至无法建立起一个井然有效运行的文官系统。当时的法兰克王国,名为王国,实为一个放大版的部落。国家上上下下的官员、贵族,全部都是文盲。据历史学家布洛赫记载,“虽然大多数领主和众多大贵族(名义上)都是行政官和法官:但作为行政官,他们却无力亲自研究一份报告或一张账单;作为法官,他们的判决是用法庭听不懂的语言记载”。结果就是,他们只能求助于读过书,普遍文化水平更高的基督教教士,让他们担任各级官吏,依靠他们撰写文书、发布公告。慢慢的,整个国家的权力都被基督教掏空了。从此,“教会与王权共治天下”,整个欧洲都臣服在了中世纪的宗教神权之下。第二,他开始在欧洲推行封建采邑制。所谓采邑,指的是国王把土地赏赐给臣子,原本是国王打天下的时候笼络臣子的一种利益交换行为。这种行为在中国的王朝早期也都存在,比如汉朝,刘邦建国之后,分封了很多异姓王。但是当社会稳定下来之后,刘邦就立即展开了铲除异姓王的行动。毕竟,当臣子拥有越来越多的土地之后,就会在采邑内建立起行政司法、军事财政权力,俨然一个独立王国。国家的分裂,终将不可避免。但是作为一个文盲,克洛维似乎并不知道这种后果,慢慢的,欧洲的分裂种子就此种下。第三,克洛维临终前,按遗嘱将自己的王国一分为四,分别交给了四个儿子。这本是日耳曼部落的传统,族人一般会将自己的遗产平均分配给自己的孩子。但是,克洛维建立的可是一个国家啊,一个国家依然这么干,只能说这个文盲确实是知识水平太低。这三件事,对欧洲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国家的权力被让渡给了宗教,科学知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压制,文明的进化被迫放缓;因为采邑制的推行,中央政府的税收和权力进一步压缩,领主们的权力则不断扩张,分裂的种子被埋下;因为法兰西一分为四,起了一个很坏的头,后来“儿子分国”似乎成了一个传统,分裂的力量再次被增强。而在中国,当面对同样的选择题的时候,另一个重要的人物做出了完全不同的选择,由此将历史带到了另一个方向。这个人必须重点讲一下,他是个有大智慧的人物,放到今天绝对是顶级的投资大师,能够带给我们许多启示。宇文泰,一个鲜卑族人,507年出生。由于发生了六镇流民起义,19岁的宇文泰稀里糊涂的就跟家人一起被裹挟进了起义队伍中去。没多久,他的父亲和哥哥战死,他一个人逃到了政府军中去。接下来的几年,各地军阀混战,一个军阀死了,他就又跑到另一个军阀那里去谋生。一切都是稀里糊涂的,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似乎没有任何目的和方向。在外人看来,这时候的宇文泰,不过是颗再普通不过的小韭菜。但很快,一切就是开始不同了。25岁的时候,宇文泰在军阀贺拔岳手下当差。贺拔岳任职关西大行台,宇文泰为行台左丞。翻译成今天的话,即贺拔岳担任陕西省省委书记,宇文泰担任省委秘书长。史书上写,贺拔岳“事无巨细,都委任于他。”可见当时的宇文泰已经显示出了过人的能力。宇文泰这个人,有很多优点,比如史书上讲他“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非常沉稳、冷静的一个人。这种性格特质,跟他从小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的历练有关。随后两年,这种性格让他在政治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是三件事。第一件事,当时高欢担任大丞相,权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并且越来越不将皇帝放在眼里。当时的北魏孝武帝感到如芒在背,想拉拢贺拔岳,以制衡高欢。贺拔岳正在彷徨的时候,宇文泰主动请缨出使晋阳(今山西太原),来观察高欢的为人。高欢住在晋阳,宇文泰到了那里,“与高欢口答应对,敏捷雄辩”,高欢很喜欢这个年轻人,想留下来为己所用。但宇文泰依然回到贺拔岳身边,跟他分析天下大势:“高欢是个曹操一样的枭雄,绝不甘于为臣下。现在之所以还没有篡夺皇位,是忌惮于您。当下各地军阀纷纷割据,各怀志向。但天下十分,高欢就占了六七分,其余军阀也不过是些庸才,他都不会放在眼内。我们虽然实力弱小,但拥有两个优势:第一,我们位处边缘位置,向西是甘肃,有大片的土地,可以招募那些游牧民族,壮大我们的实力;第二,长安就在我们脚下,这是千年帝都,如果我们打着“辅佐魏室”的旗号,那不就是当年齐桓公“尊王攘夷”、称霸天下的宏图吗?”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当时仅仅25岁的宇文泰,就已经拥有了非常长远的志向。他的战略也是典型的“逆向投资思路”。当时的天下,中原地区人最多、农业产出最高,是各路军阀都盯着的热门板块。而甘肃那地方,偏僻荒凉,人烟稀少,农业产出极低,因此是无人关注的冷门赛道、无主之地。作为一个实力有限的军阀,杀入热门板块的结果,赢的概率很低。远不如投资于冷门赛道的赢面大。接下来的两年,贺拔岳依计而行,一方面到甘肃去招抚流民,暗暗壮大实力,另一方面派人去首都洛阳跟皇帝结盟。接下来是第二件事。公元534年,宇文泰27岁的时候,贺拔岳被其它军阀暗杀,一命呜呼。当时三军无主,惶惶不安,有人希望宇文泰来接手部队,有人劝说宇文泰要谨慎,现在形势不明,处境危险。但宇文泰却认为:“这是最危险的时候,也是最难得的机会。如果我现在不去,这支军队就将四分五裂,人心各散。但我现在去了,那我就将得到它!”这就像股市中,一个行业遭遇危机,股价纷纷重挫的时候,整个市场都因为风险不明而回避,你敢不敢于重仓下手?!宇文泰星夜赶赴甘肃,召集众将士,分析形势、陈说利害,努力稳定军心。从此,27岁的宇文泰,拥有了一支上万人的军队。第三件事,当年5月,魏孝武帝跟高欢的矛盾越来越大,于是起兵讨伐高欢。宇文泰马上派遣一支5000人的步兵驻扎在黄河边,作为声援,又派2000骑兵去洛阳助阵,以表忠心。随后魏孝武帝战败,被迫迁都长安,封宇文泰为大将军兼尚书令。7月,高欢在河北邺城另立新帝,史称东魏;孝武帝跟宇文泰发生矛盾,结果被宇文泰毒杀,宇文泰干脆找了个新傀儡做皇帝,史称西魏。于是北魏一分为二,宇文泰担任西魏丞相,拥有了和高欢掰一掰手腕的实力。你看,在这场天下变局中,宇文泰一直呆在陕西。他积极投资于魏孝武帝,但只是派出了几千人的部队去支援;当魏孝武帝战败的时候,他立即让皇帝迁都到了他的领地。当皇帝不再接受他的控制的时候,他立即将之废掉,换了一个新的傀儡上台。这就像在股市中,他永远呆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可以轻仓搞些风险投资,但是当发现这个标的已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时,马上就换掉了。投资,要敢于重仓,但前提是,不熟不做。————以上三件事办完,宇文泰已经从一个两袖清风的地方高干,跃升为天下三分的雄主。这一切,都仅仅是三年之内发生的事情。接下来,他将面对更大的考验。当时的北方,宇文泰仅仅占有陕西、甘肃两地,而高欢已经荡平中原群雄,十分天下有其八。一比五的实力较量,注定是被动挨打的。536年,冬,趁着陕西发生饥荒,高欢发动三路大军,北、中、南,分别攻打宇文泰。面对强敌,宇文泰部下有各种策略,有人认为要分兵抵御,有人认为要集中兵力跟高欢的中路大军一较高下。高欢虽然兵多,但毕竟远路而来,人困马乏,宇文泰部队有地利,以逸待劳,未必不能打赢。但宇文泰不这么想,他再次选择了“逆向策略”。选择敌人最弱的一环,距离最远的南路军队,集中所有兵力,设伏袭击,一举将其击溃。消息传到高欢部队,士气低落,被迫撤军。这就是东西魏的第一次大战——小关之战。一年后,高欢统帅20万大军再次向陕西打过来,第二次东西魏大战——沙苑之战打响。当时的宇文泰只有1万兵力,实力依然悬殊。这次,高欢吸取了教训,集中兵力,一起打过来,看你宇文泰又能怎么办?宇文泰的策略是,再次设下伏兵,诱敌深入。一方面让士兵埋伏在一片泥泞的芦苇田里,芦苇田可以让骑兵失去机动性,战斗力大减;另一方面在诱敌深入的过程中,尽量拉长敌军的阵线,当鼓声四起,伏兵杀出,可以分段一口一口吃掉敌军。这一战,宇文泰斩杀8万人,俘虏了2万敌兵,杀得高欢闻风丧胆。从此之后,高欢对攻打宇文泰这件事,变得非常谨慎,两国进入持久战阶段。我们看宇文泰指挥的两场战争,都是典型的防御战,以逸待劳,设下伏兵,集中兵力攻击敌人最弱的一环。如果敌人也集中兵力,那就想办法将敌人分割包围。整体上虽然是“以少打多”,但落到每个战役上,都必须是“以多打少”。因为,只有以多打少,才是具有确定性的。转为投资语言就是——虽然我们的资金少,但每一次,都必须将资金集中到那些股价处于最低迷阶段,我们最有把握的个股上。追求每一次投资的,确定性。————随着战争进入持久战阶段,宇文泰深知:第一,高欢的领地更大,兵源广阔,如此打下去,自己终究要被消耗死。这不是长久之计。第二,自己实力较弱,更不能主动出击。当年三国时,蜀汉以小国主动打大国,最终被曹魏灭掉,自己不能犯同样的错误。这个时候,必须保持战略定力,韬光养晦,耐心等待实力的变化。537年,30岁的宇文泰开始了在领地内的一系列改革。第一招:府兵制改革。宇文泰向鲜卑人的传统学习,首先搞了一个“八柱国”体系。所谓八柱国,就是按照鲜卑的“八部制”传统,封八个“柱国大将军”,名头都很响亮,实际上只有虚名,并无实权。柱国大将军们如果没有鲜卑姓,那就赐给他们鲜卑姓。(在当时,这代表着荣耀)比如李虎赐姓大野氏、李弼赐姓徒何氏、赵贵赐姓乙弗氏、杨忠赐姓普六茹氏。然后,将所有士卒,改为府兵制。所谓府兵制,就是士兵以后都归政府管辖,平时在家务农,打仗时每家每户征调一个人去打仗。从职业士兵,变回“半农半兵”的兼职士兵。表面上来看,这会让军队的战斗力下降,是个退步;但实际上,这有两个好处:第一,士兵有一大半的时间在务农,粮食产量上升,经济基础更强大了;第二,军队被打散重组,士兵和将军的长期关系没有了,相当于权力收归中央,军阀作乱的基础就没有了。再加上八柱国的名头、赐鲜卑姓……这就是典型的一出“杯酒释兵权”啊!第二招:重用儒生,改革文官系统。宇文泰虽然行伍出身,但他自己非常好学上进,喜欢读书,也对有才华的儒生非常尊敬。宇文泰手下的谋臣,基本来自五湖四海,不问出身,唯才是举。像柳敏是来自东魏高欢阵营的,李弼是来自杀死贺拔岳的叛将阵营的。名臣苏绰为他制定了六条强国策略——“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先治心,即“整风运动,思想改造”放在第一位。一方面,重新将“儒家思想”这个武器拿起来,作为官员的考核标准,另一方面,整治贪官污吏,让社会清明。敦教化,在京师长安设立国子学,普及教育,提高全民的知识水平。尽地利,就是发展农业,搞好经济。擢贤良,就是选拔品德好、有才能的人当官。恤狱讼,就是减少暴政,宇文泰下令废止了流传二千年的宫刑。均赋役,即推行“均田制”,将荒废的土地、被豪强抢夺的土地,重新平均分配给农民。宇文泰还让另一位谋臣卢辩,为他推行“六官制”改革。所谓六官制,是一套从“周礼”中借鉴而来的文官制度,分为“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冢宰就是宰相,统率百官,辅佐天子;司徒管土地和人民,宗伯管王族事务,司马管军事,司寇管刑法,司空管公共工程。其实六官制只是形式,重点是趁着官制改革,将地方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又一次的加强了中央集权。六官制到后来隋朝的时候,被隋文帝改进成三省六部制,中国的文官治理体系从此越来越成熟。经历了十年的文武改革,闭关修炼之后,宇文泰治下的国力越来越强大。这十年里,宇文泰对外坚壁清野,决不跟高欢硬碰硬,不管高欢如何辱骂、挑衅、围堵,依然保持战略定力。546年,宇文泰39岁了,高欢亲率大军十余万人,再次攻打西魏。在山西的玉璧城,大军被挡住了去路,高欢先后采用断水道、火攻、挖地道等战术,围城五十余日,士卒死亡七万多人,始终未能攻下玉壁。这便是著名的“玉壁之战”。高欢只好悻悻然的退回去,越想越气,第二年正月竟然死了。但宇文泰依然不为所动,继续保持耐心,等待最佳机会。又过了几年,552年,宇文泰45岁了,南朝发生著名的“侯景之乱”,各地军阀纷纷起兵争夺皇位,社会动荡不宁。这才是真正的机会!宇文泰立即派出大军南下,将势力空虚的整个长江中上游流域(湖北和四川)都纳入了领土。这一战之后,宇文泰真正是拥有了天下的半壁江山,从此具有了结束乱世,统一中国的实力。为了这一天,他耐心的等待了15年。可惜的是,他没有等到统一中国的机会,49岁就去世了。这个愿望,最终只能由他的子孙后代们去实现了。577年,他的儿子宇文邕,趁着高欢的儿子们搞宫斗,起举国兵力发动了灭北齐之战,一统北方。宇文邕跟他老爸一样英明神勇,一方面富国强兵,另一方面还发动了历史上最大的"打击豪强"和“灭佛行动”。宇文邕上位没几年,就亲手诛灭了权臣宇文护。接着,在全国打击世家门阀,要求他们将超过三顷的土地上交国家,将超过10个以上的奴隶和奴婢释放。然后由国家分给他们土地,发展生产。违者处死!宇文邕也看不惯宗教,当时的南北朝,处处是佛像石窟,寺院以万计,僧人以百万计,和欧洲教会一样都是大地主。他认为儒家学问才是正道,道教次之,佛教排最末。佛教寺庙一来占了土地,二来浪费了人力资源,三来还不缴纳税赋,简直就是国家的蛀虫。据史籍记载,宇文邕灭佛一共毁掉寺庙4万座,收回田产,强迫300万僧尼还俗,将人口重新纳入编户。由此国力再上一个台阶。可惜的是,宇文邕同样英年早逝,35岁就去世了。再接着,隋文帝杨坚篡位,派52万大军南下,一统南北,混乱了三百年的黑暗时代终于结束。————公元300-600年这段乱世,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灾难,却也是一段可以带给我们无穷智慧和启示的历史。从投资的视角来看,这里完整展示了一段大熊市里,各色人等的挣扎和奋斗。温暖的气候带来了农业文明的繁荣,当气温突然下降的时候,农业文明被摧毁,内卷和战争随之而来,大熊市就出现了。在熊市中,也有结构性的行情,主要出现在两个地方:第一,那些受冲击最弱的板块,由于资金的涌入,反而迎来了小牛市行情,比如热带的印度;第二,那些传统蓝筹板块中,受冲击较小的细分领域,也有弱势反弹的机会,比如东晋、波斯萨珊、东罗马帝国。但以上这些领域,都不会是下一轮大牛市行情的主线。大牛市行情一定是出现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尤其是被砸得稀巴烂的,改革成本最低的地方,创新收益率反而最高。但一切,还是要看板块中的那些人的努力。在中世纪,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的文盲体质,让欧洲失落了一千年,只能继续经历漫漫长夜。当欧洲人在拥抱基督教、分封豪族、不断的分裂国家的时候;宇文泰和他的子孙们在推行灭佛运动、打击豪强、不断的增强国家的力量,于是统一最终出现,行情反转!宇文泰也是一名坚定的长期主义者。他有着长远的目标,25岁的时候就制定了争霸天下的计划;但他保持着足够的耐心,逆向操作,寻找每一个低价买入的机会。第一次,让领导贺拔岳不要跟别人去抢热门的中原板块,而是低位买入西边荒凉的甘肃;第二次,当领导暴毙,军心动荡的时候,重仓买入,看似风险很大,但实际上是在他熟悉的领域,收益也巨大;第三次,当北魏皇帝跟高欢争斗的时候,呆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地,不冒进,轻仓搞些风险投资。第四次,当高欢三路大军打过来的时候,重仓偷袭敌人最弱的南路大军,赢得确定性的机会;第五次,当高欢吸取教训,集中攻打的时候,诱敌深入,设伏偷袭,分割包围,每次都是以多打少,将不确定性变为确定性。第六次,坚壁清野,坚决不跟高欢硬碰硬,而是耐心的进行内部改革,等待双方力量的转变。第七次,耐心等到15年后,当南朝发生内部动乱的时候,重仓杀入,拿下长江中上游的广阔土地,实力从此跃居第一。这七次操作,将宇文泰的投资智慧展现的淋漓尽致!宇文泰能够成为终结三百年乱世的第一人,并不是全赖天赋的,也跟他的好学上进有着紧密的关系。他对儒家很重视,对儒生非常尊重,设立国子学教化臣民;他从鲜卑族的军事体制中吸取智慧,搞了一个府兵制,表面上封赏了八柱国,实际上将军权收归了中央;他从周礼和秦汉的文官体制中吸取智慧,搞了一个六官制,实际上也是将地方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他从各个地方吸取智慧,一生孜孜以求,融会贯通,如此才能成就这般伟业。他是我们每个投资者都值得学习的楷模。--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