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3年9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寒门征途,向上的征途……

雨中红莲 2021-01-2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摩登中产 Author 摩登中产

长按观看关注

视频号

望岳+


寒门征途:一个都不能少

 

 

1998年,张艺谋筹拍《一个都不能少》,找遍河北中学,找不到女主角。

 

电影讲了一个与命运对峙的故事。13岁的小老师,守着村中小学,不许孩子们辍学,一个都不能少。

 

剧组面试了两万多人,一直找不到合适女孩。副导演郦红去河北镇宁堡村,选村长一角,在村里见到一对双胞胎。

 

双胞胎妹妹执拗不言,姐姐魏敏芝却落落大方。郦红问她会跳舞么,她淡定说:没学过,但我跳段自己编的印度舞吧。

 

魏敏芝闯入最终面试。郦红问她知道张艺谋么,她说不知道。她家里没电视,没进过影院,原本只能读到初中,然后嫁人喂猪。

 

最后一道考题,是对着一面砖墙怒吼,同组女孩胆怯不喊,魏敏芝喊得撕心裂肺,就像要撕开什么。

 

两星期后电影开拍,张艺谋从法国高价租来纪录片器材,镜头中的世界无限逼近真实。

 

魏敏芝守着小黑板,像倔强的野草。她不用演,那就是她的人生。

 

张艺谋说,给自己的电影打分,《红高粱》是中,而《一个都不能少》是上。

 

1999年,电影上映,获第5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狮奖,后被日本评为年度世界十大佳片第二名。

 

魏敏芝一夜成名,娱记像乌云一样将她包裹其中,有电影公司专门跑到乡下,给魏敏芝父母开出经纪合约。

 

为此,张艺谋特意找到魏敏芝,有了一段特殊对话:


拍《一个都不能少》这件事并不能改变你的命运,但是上学可以,好好学习,从现在开始。


魏敏芝听了劝告,回绝演戏邀约。石家庄精英中学找到她,邀请她和妹妹去读书。学校设有宏志班,专门招收贫困学生。

 

魏敏芝成了唯一一个消失的谋女郎。她在精英中学读了五年书,同学说她“每天熄灯后都打着手电学习”。

 

高考前,她试着参加了北影的艺招考试,顺利通过初试、复试,但三试名落孙山,网上一片嘲笑声。



 

那段时间,她反复读汪国真的诗《学会等待》,诗中说:

 

河上没有桥还可以等待结冰,

走过漫长的黑夜就是黎明。

 

她开始全力备战高考,最终考入西安外国语大学,并以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学习影视编导。

 

2010年,张艺谋带《山楂树之恋》,参加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举办发布会。魏敏芝成为现场提问者。

 

多年后以这样的方式重逢,张艺谋满心感慨:


魏敏芝很多年没见,你长大了,像个故事一样。你现在坐在这儿,给我提问题,让我有一种恍如梦里的感觉。你的人生就是一部非常好的纪录片,值得我们大家思考的纪录片。


同年,魏敏芝返乡,拍摄纪录片《奇迹的女儿》,奇迹不是她演电影,而是知识改变命运。

 

村庄之中,童年的玩伴四散天涯,有的早已嫁人生子,有的远赴北京打工,很多人已无从联系。

 

命运像蛛网样裂开,大家各有轨迹。

 

每个人无从选择命运的起点,但教育决定了前行的方向。

 

 

《一个不能少》拍摄完后,剧组出资6万元,给村小学建了三间房,取名水泉小学。

 

最开始,还有游客好奇参观,但后来人越来越少,说没什么好看的。

 

同样减少的还有学生。水泉小学最多时有过50名学生,但2005年学生只剩6人。

 

学生流失,多因随打工的父母前往大城市。2008年,水泉小学彻底关闭。

 

那些年,长三角灯光如雪,珠三角马达轰隆,草莽创业的故事余威尚在,寒门子弟似乎在读书之外还有更多选择。

 

然而,华中科技大学学者杨华称,知识正在重新划线,“没有读书的人想要再创业成功,已近痴人说梦”。

 

他将那条线划在2005年,知识的威力压过机遇,“没读书的大老板已不会再出现”。

 

一切又重回起点,只是寒门子弟境遇变得更难。压力之下,两种论调开始交替出现。

 

一种是“寒门再难出贵子”。

 

2011年,有老师在天涯发帖称,他们学校排名前五的学生,都条件优越,“父母舍得花钱,送各种培训班,甚至请私人家教,成绩都是钱堆出来的”。

 

他忧虑,寒门学子光能吃苦远远不够,起跑线已低了一个级别。

 

忧虑贯穿了此后十年,由此衍生出另外一种声音“读书无用论”。

 

2015年,中国青年报派出记者到四川乡镇抽样调查,结论显示,“读书无用”在贫困层认同达62.32%,在中间层达37.24%。

 

越贫穷的地方越认同读书无用,循环自此开始。

 

更艰难的是,内卷时代到来后,寒门子弟还将面对双重挑战,一重是学历门槛,竞争越发激烈,一重是科技更迭,人工智能正取代低端岗位。

 

曾经走过内卷的发达国家,深知寒门教育的重要性。

 

2018年,哈佛学生到首尔采访,发现漆黑夜色中,灯火明亮的不是夜店,而是鳞次栉比的补习班。孩子们十点放学,到家后再学至凌晨。

 

首尔还设有一种“学习密室”,学生每天在内学满12小时。密室无窗,只有一桌一床。

 

所有这些努力,都为最后划分区层。美联储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最高学历群体比高中学历群体,平均收入高出六倍,且随时间推移差距不断拉大。

 

击穿内卷壁垒,依旧要靠教育。



 

英国BBC曾拍摄纪录片《7 Up》,讲述英国不同阶层14个七岁小孩,五十年的人生轨迹。

 

五十年后,孩子们各有人生:精英家庭的孩子考取名校、工作高端,依然是精英;中产阶级的孩子依旧是中产;而来自社会底层的孩子,依旧延续贫穷。

 

14个孩子当中只有1个例外,出身贫寒的Nick,因热爱科学,考入牛津大学,进入学术圈。读书改变了命运。


他对镜头说:这是一场漫长的向上征途。

 

 

越来越多人开始助力寒门征途。

 

去年,成都七中的直播屏幕走红网络。从2002年开始,248所贫困地区高中和成都七中共享课程。

 

网校项目负责人说:


那种感觉就像,往井下打了光,丢下绳子,井里的人看到了天空,才会拼命向上爬。


直播屏幕跨越了空间,而另一种善意则穿透了时间。

 

同样在2002年,广东顺德北滘镇,建起了一座特殊的高中。

 

学校只招优秀的寒门子弟,费用全免,甚至考生考上大学后,全部费用也由学校承担,直至博士。

 

学校新生报到通知里写着:除你身上所穿的衣服外,请不要带任何行李

 

学校发起者是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学校构想中,藏着他的少年往事。

 

17岁前,他从未穿过鞋,他的最高学历只有高中,却也险些失学。

 

上高中时,他因掏不出7元学费而退学。一年后,学校为他免除学费,并发了两元助学金。

 

这位后来的地产大亨说,这是一生最重要的两块钱

 

2002年,杨国强与女儿杨惠妍,决定拿当时一半身家2.6亿元,建这所免费学校。

 

在国华纪念中学校碑上,以“知识改变命运”为题,杨国强留下一段话:

 

我不忍看天地之间仍有可塑之才因贫穷而隐失于草莽,为胸有珠玑者不因贫穷而失学,不因贫穷而失志。


石碑落款未留姓名,只写了“创办者”三字。未来很多年,国华学子毕业之时,总会到碑前留影。

 

那些被护荫的孩子,开启了新的故事。

 

截至2020年,国华纪念中学共招收3260名贫困学子。2582名毕业生中,包括803名硕士与141名博士,108名学子出海深造。学校每年开支超3000万。

 

善意开始循环,四年前,毕业生成立校友基金,筹措60多万善款,帮扶贫困学子。

 

近日,根据真人故事改编的微电影《国华的孩子们》上线,电影藏着18年的温暖。

 

电影开头,孩子辍学出走,一如那部的《一个都不能少》。

 

当年国华的学生,如今片中的老师,像魏敏芝一样,拯救孩子。只是她不会再受冷遇,而是有温暖相护。

 

影片结尾,老师在照片背面寄语:知识能把你变成你想成为的人

 

这是这所特殊学校的初心。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说: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 微电影《国华的孩子们》


往期精彩


有钱人装逼都是凡尔赛味的:集团大小姐装逼大翻车
女护士被骗吊死在副院长家楼顶,拷问了谁?
延迟退休真的要来了!据说79%的人支持
上海“名媛群”引10亿多人次围观,可怕!
你自己先活出个人样,这是你爱国的唯一途径
统计局说报复性消费,确定不是在讲笑话?
倘不升空成为天使,将会下沉成为魔鬼


做号不易,打赏随意

赞赏

真心感谢每位打赏的朋友

公众号商务合作请加微信2150111或加qq2150111
留言请理性,懂技巧;未关注,不上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