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会议要览|疫情下加强《基础课》教学改革和思政学科建设研讨会圆满结束

请收藏 浙大马院 2022-06-09

教学研讨

2020年5月27日下午2:00,由浙江省教育厅宣教处、浙江省高校思想品德课程研究会、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学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会主办,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研中心承办的“疫情下加强《基础课》教学改革和思政学科建设研讨会”通过钉钉群在云端准时召开。

参加此次会议的有省教育厅宣教处分管领导、浙江省高校思想品德课程研究会和浙江省思政学科研究会领导、专家,省内外各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共277人。



研讨会浙江省高校思想品德课程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大学马院王东莉教授主持。王东莉教授在开场中说道,2020年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并在全球肆虐,这是一场空前的浩劫,是人类共同的灾难。这场疫情不仅对世界的政治、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给人们的思想、心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理论课建设的文件精神,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思想心理行为带来的深刻影响,更好地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工作,把“抗疫精神”融入到思政课教改和思政学科建设中,浙江省教育厅宣教处、省高校思想品德课程研究会(即“基础”课研究会)、省思政学科研究会联合主办了“疫情下加强《基础》课教学改革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由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课教研中心具体承办。这次会议以云端方式召开,对疫情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和思政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次会议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开幕式,由浙江省教育厅宣教处副处长吕明再和基础课研究会、思政学科研究会会长马建青讲话,第二部分是11位老师作主题交流分享,第三部分由基础课研究会副会长何菊仙作大会总结。


一丨开幕式上,教育厅宣教处领导和研究会领导分别讲话



浙江省教育厅宣教处吕明再副处长讲话,对开展在线教学研讨会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线上教学、线上会议将成为常态。疫情对于思政课教学既是一个考验也是一次契机。如何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是一个新的课题。很多老师都是第一次开展线上教学,如何用好在线教学工具、用好网络资源,对于上好思政课很关键。通过这次疫情防控,大家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都有了切身感受和深刻认识。今年来,各高校根据要求制定了工作方案,广大思政课教师把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战场作为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教材,组织广大学生在线“同上一堂课”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省高校运用线上教学平台努力上好疫情中思政课的做法和成效得到省委领导的批示肯定。


吕处长对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如何搞好思政课教学,特别是《基础课》教学,提了几点要求:


1.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用好疫情中的优秀事迹、先进典型、感人事迹等思政育人元素,深入挖掘家国情怀、人道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抗疫精神,结合中外疫情防控对比,组织编写教案、案例,推出思政微课,强化“四个自信”教育。同时要创新教学形式,让学生更多参与进来,提高教学实效。

2.有效利用各类平台。一方面利用好现有平台,如课程研究会等,汇聚课程的骨干力量,组织集体备课,加强工作指导。另一方面,要利用好教育部、省里搭建的各类网上学习平台和工作平台,强化学习研究,做到资源共享,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

3.总结提炼经验做法。加强疫情防控下思政课教学的调研,发现更多更好的一线教师上好思政课的案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提升,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这次会议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争取形成一批成果,供广大教师参考。


最后,吕明再副处长代表教育厅宣教处祝愿研讨会圆满成功。





省“基础”课研究会会长、省思政学科研究会会长,浙江大学马院马建青教授讲话。马会长首先对此次会议召开的必要性进行了肯定,并感谢浙江省宣教处领导对本次研讨会的大力支持。


马会长指出疫情改变了原有的工作方式,也改变了教学方式。疫情下,各高校停学不停课,通过网课进行教学。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很多不一样,各有特色,各有利弊。如何充分地认识网课的特点,如何更好地利用网课的优点,补充网课的不足,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这是今天需要研讨的。线上教学并非因为疫情实施的权宜之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如何实现两者更好的结合,取长补短,是包括思政课在内的所有课程都要思考和探索的。


马会长指出疫情也深刻地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思政学科的研究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疫情是大考。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下,中国取得了这次大考的好成绩。这次疫情考试,可以帮助我们特别是我们的大学生们更好地认识国情,更好地认识中国共产党,更好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好地认识中国人民的可贵可爱,更好地认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更好地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更好地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这些都是鲜活的思政课素材,也是思政课、思政工作期望达到的目标。


马会长强调这次疫情是我们国家和全世界遇到的一次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危机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挑战,也是机会。我们应当以此为契机,帮助大学生去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我们的国家和制度。而对于我们思政课老师、思政研究者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思考、研究、实践的机会。我们今天的会议中既是对前一阶段工作的总结和思考,更是为“后疫情时代”如何加强思政课建设、推进学科建设一起来群策群力。


最后,马会长代表基础课研究会和思政学科研究会,对教育厅宣教处的大力支持和浙大马院基础课教研中心为会议召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感谢与会的省内外的专家、老师和硕士博士生们! 


二丨11位老师分享了疫情下上好基础课的探索和思考


会上,来自杭州师范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中国计量大学、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大学等11所院校的《基础课》教师先后作了主题交流。这些交流内容丰富,既有理论思考,又有实践探索;既有归纳论述,又有实证调研;既有经验总结,又有未来展望。


1.基础课研究会副会长、杭州师范大学马院院长余龙进教授作了《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基本遵循》的主题发言。

他认为,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的爱国主义教育、真实的爱国主义教育、开放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担当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广大高校青年学生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做到四个基本遵循:一要遵循历史逻辑。必须深刻领会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二要遵循理论逻辑。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重要论述为指导;三要遵循实践逻辑。必须深刻领会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与担当;四要遵循内容逻辑。必须深刻领会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核与力量。


2. 基础课研究会副会长、温州医科大学马院院长崔华前教授作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重要讲话的科学思维及其对高校思政的启示》的主题发言。

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重要讲话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思维。他从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出发,提出要用系统思维指导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全面加强党中央对疫情防控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统一调度、统筹谋划,要科学把握疫情防控中的各种辩证关系。要求“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并做好创新各项防控措施。这些科学思维启示我们:加强高校思政需要系统优化,引导师生要学习与运用辩证思维。要进一步注重因材施教,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牢守政治底线、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底线,并在实践中创新高校思政的方式、方法、手段。


3.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许文英老师作了《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思想心理行为影响的调查分析》的主题发言。

该研究梳理了大学生应对疫情的正向认识、经验,从心理创伤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出发,调研大学生在疫情下的自我认知、体验和控制等状况。对浙江三所高校随机抽取的410名学生的调研结果显示,多数受访大学生增强了健康、卫生意识,加深了对责任担当的认识,懂得要尊重自然;从疫情中体验到乐观、更加有珍惜的心态;自我调节方面有提高,从疫情中锻炼了理性分析、处理问题能力,发展方向更明晰,个人具体技能方面有所提升等。最后,提出从点-线-面来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成长,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夯实大学生成长的基点;加强实践教育,拓宽大学生成长的路径;加强人文关怀,全面护航大学生成长。


4.基础课研究会副会长、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院副院长黄岩教授作了《将抗疫故事融入基础课教学的思考》的主题发言。

课题组在浙江大学、宁波大学等9所高校发放了4859份学生思想动态问卷。数据显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在抗疫期间采取的一系列应对举措高度满意,对抗疫期间的很多事情印象深刻、令人感动。基础课教师应准确把握和利用这些“事”“时”“势”,将抗疫故事融入教材内容。第一,将“90后”“00后”的抗疫榜样故事融入教材关于人生观、放飞青春梦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中,展示青年的蓬勃力量,激发时代新人的担当精神;第二,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全国一盘棋战疫情,火神山、雷神山从无到有横空出世等故事融入“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等内容中,厚植大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第三,将钟南山、李兰娟以及超4万名医务工作者驰援湖北抗疫一线,全国人民共同宅家抗疫等感人故事融入“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等内容之中,着力弘扬新时代的中国精神。


5.思政学科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工业大学马院章秀英教授作了《基于大学生获得感的疫情后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主题发言。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准。研究依据多阶段分层方法抽取全国31所高校的6634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总体处于中上水平,其中共同理想获得感、学科性知识获得感较高,方法论获得感中上,体验性知识获得感、职业能力成长获得感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获得感不尽如意。平均数比较发现,东部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显著低于东北地区,独立学院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显著高于部属重点大学、省市属本科院校和民办大学,父亲未受教育的大学生显著低于父亲受过教育的大学生。回归分析发现,教学内容重复性、教学方式生动性、教师信仰坚定性和学生学习主体性对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产生方向不一、力度不同的影响。疫情后思政课教学改革,须着力于大学生体验性知识、个体成长与职业发展、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获得,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依据大学生群体特性实施分众化教学、落实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绩效评价政策等改革举措。


6.基础课研究会副会长、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马院专职副院长王红芳教授作了《思政理论课建设“因势而新”的探索》的主题发言。

思政理论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应“因势而新”。教学理念“因势而新”,形成以“互联网+时政思政教育”为特色的线上“供给侧”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教学体系“因势而新”,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打造战疫系列“金课”;教学方法“因势而新”,以问题为导向,将启发式、情境式、道德体验式、人文关怀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之中。


7.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马院鲍旦颖老师作了题为《疫情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线上教学困境与对策》的主题发言

疫情期间,互联网线上教学成为主流教学模式。相比于传统课堂,线上教学模式取得良好成效的一个前置条件是学生拥有较高的自律性。高职院校学生相对学习积极性与自律性有所不足,而思政理论课内容本身比较艰涩,“教学现场感”的缺失更加凸显了学生学习状态管理、教学效果评价、信息化手段异化教学内容等问题。据此,我们提出以设计导学,转变教学理念;以考核督学,监测教学实效性;以“留白”促学,激发学习自主性等对策,充分用好疫情下的现实素材,组织例如“我为武汉写首加油诗”、“我身边的战疫英雄故事”等线上课堂活动,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思政课线上教学质量。


8.中国计量大学马院董颖老师作了题为《“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践》的主题发言。

在艰苦卓绝的疫情防控战中孕育出的“抗疫精神”在国家层面体现为人民至上、精准施策的治理理念,在社会层面表现为同舟共济、闻令而动的一盘棋精神,在个人层面显现为顾全大局、牺牲奉献的公民品格。“抗疫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有三个重要价值:一是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二是厚植了集体主义和爱国情怀;三是对当代大学生实现有效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导。当下,“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表现出四个特性:时效性、引领性、专业性和交互性。在师生交互主体模式下,将“抗疫精神”融入基础课能够创设信任、生动、高效的教学相长的氛围,激发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积极性,提升教育实效。


9.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院王英飞老师作了《疫情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在线教学模式的供需矛盾与应对》的主题发言。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高职院校在线思政课应运而生,在新时期新态势下,思政课在线教学模式呈现出时空“穿越”师生互动缺位,“海量资源”单向供给普遍,需求不断“升级”与供给“原地踏步”,话语“输送端口”与“接受端口”的供需矛盾。为化解供需矛盾,需要坚持“立足需求,坚持以学生为本”,“谋求共识,坚持课程良性互动”,“双向发力,坚持要素统筹整合”,“因势利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四个原则,促进在线思政课实现供需无缝对接,形成立体教学模式,实现“1+1>2”,产生在线思政课活化的优良效果。


10.浙江万里学院马院副院长孙叶飞副教授作了《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的重构》的主题发言。

从疫情爆发到后疫情时代,思政理论课课堂发生了包括课程教学场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一系列的变化。疫情中思政理论课迎接挑战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从线下到线上,不仅仅是从课堂到慕课平台的简单转化,应该是综合运用媒介保障知情、咨询、学习、讨论、作业和研讨等各方面需求,进而实现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的重构。到后疫情时代,重构后的线上线下随时能够实现转化的思政理论课混合型教学模式必将成为常态,新的教学理念的树立,“互联网+”“智能+”新教学技术的运用,需要不断深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同时加强课堂中朋辈的相互影响,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新形态后疫情时代的思政理论课课堂。


11. 浙江大学马院副院长代玉启教授作了《信息素养:思修课教学的有效切入点》的主题发言。

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时代,民众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信息的生产者。其中青年首当其冲。重大疫情舆情的嬗变,对青年信息素养、科学理性、思辨能力等方面提出较高的要求。信息素养是现代青年安身立业的重要工具。自觉提升信息素养,避免被负面、热闹、愤青心理“绑架”,是时代对青年提出的迫切要求。青年只有主动学习疫情防控科学知识,正确理性看待疫情,增强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突破认知茧房,才能不做思想偏激、戾气严重的“键盘侠”,不做消费灾难、幸灾乐祸的“吃瓜群众”。他建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设立专门的课程模块,采取主题辩论、案例解析、国际对比等方式,介绍信息素养的相关知识,提升青年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丨研究会领导作研讨会总结



省基础课研究会副会长、杭州医学院马院副院长何菊仙作了总结讲话。何会长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艰苦卓绝的人民战争中,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履职尽责的奉献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精神,所有这些都是我国新时代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演绎,一脉相承地赓续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红色基因。浙江省高校《基础》课教师积极地、敏锐地把握着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疫的动态,高度重视在抗疫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通过线上教学及时落实课程教学任务,以最鲜活的抗疫故事、抗疫英雄、抗疫成果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以线上战役第一课、战疫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及专题讨论、战疫小课堂、复学第一课、实践教学视频等创新教学形式,增强了教学活力和有效性。


何会长充分肯定了大家对本次研讨会做出的贡献。她说,今天研讨会上发言的各位老师,有的对前一阶段疫情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做法和成效进行了提炼和分享;有的进行了相关应用性的调查研究;有的进行了相关的学术研究;有的为后续的《基础》课教学改革提出了很好的思路。感谢这些发言者提供的思考和经验;感谢吕明再副处长的讲话,他既肯定了广大思政理论课教师的付出和努力,也为浙江省《基础》课建设提出了努力方向和要求;感谢马建青会长带领、指导他的团队,在一个很好的时间节点举办了这样一个很有意义的研讨会;感谢省内外的专家、老师的到来,使今天的研讨更具内涵和层次;感谢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们的辛勤付出。





两个半小时的会议圆满结束。与会老师纷纷在互动留言板上留言点赞,表示这样的会议是新形式下的有效探索,对增加《基础课》教师交流和经验分享是一个很好的渠道,感觉收获很大,建议今后可以多举行云端会议。后疫情时代云端模式将进一步融入工作和生活,成为常态。


本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34篇。会议汇编了20余万字的论文集。


图文来源:姚明明丨金一翔

本文编辑:新闻中心  陈珂


//推荐阅读//

1.讲座预告|胡坚:我们的窗口给世界一份精彩

2.云读书丨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十四)

3.支部风采丨“基础”教研中心党支部深化理论学习、锤炼党性修养

4.理论之光|刘同舫:中国抗疫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5.支部风采 | 学生第一党支部开展“勇担时代使命,永葆奋斗底色”主题党日活动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坚守|传承|创新|发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