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精读会纪要(二十)
3月26日上午八点半,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本论》读书会第二十次读书活动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均苑3幢521室举办。本次读书会的主题为“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及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由我院刘召峰教授领读《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百余名师生线上线下同步参与此次读书会。
一、提纲挈领,知所从来
刘老师首先带领同学们根据目录梳理了《资本论》第三卷的主线索。马克思的叙述是逐步展开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体系,“具体”是指接近社会生活的表面现象和理论范式。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各生产要素所有者分割剩余价值,最后呈现出工资、利润(和利息)、地租各得其所的社会表象,马克思着重批判了这种“前定和谐”的三位一体公式即“斯密教条”。刘老师指出,要注意区分三位一体公式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表象还是作为某些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其实,这三种形式都是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表现,利润和地租都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中写道,“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产品的分配”,我们平时所说的分配主要指产品的分配,而马克思更看重生产条件的分配即生产所有制,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决定的。刘老师强调,第七篇(尤其是第四十八章)极其重要,既是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总揭露,也是对《资本论》三卷内容的总结。接着,刘老师讲解了“第七卷说明”。第三卷是《资本论》理论部分的终结篇,揭示和阐明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各种具体形式,除了理论和部分还有历史部分,即《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卷在“序言”中,恩格斯交代了自己如何克服困难推进《资本论》第三卷的编写工作,并且对于质疑马克思理论的经济学家作出了反驳。一方面第三卷主要是手稿性质且各篇完成度不同,另一方面恩格斯视力下降且事务繁忙,因此编写第三卷存在不小的困难。恩格斯按照原文把全部手稿口授一遍形成一个易读的抄本,然后基于此进行增补、修改和压缩等编辑工作,并且基本上都作了标注。
恩格斯对于第三卷所作的工作引起了学界的两个争议。一是“《资本论》在何种意义上是未完成的?”刘老师认为,马克思已经搭建好了整个理论体系的四梁八柱,但是部分内容有待补充完善。另一个问题是“作者马克思与编者恩格斯的关系”。有人认为恩格斯所作的工作已经超出了一个编者该做的工作。刘老师认为,恩格斯在本卷序言中已经说明了自己所做的工作,不能横加指责恩格斯。
领读完目录、说明和序言部分后,刘老师强调,要培养总体思维,根据目录、摘要和标题部分从总体上把握文献并做出自己的预判,之后再去阅读具体内容,才能更好地训练思维能力。
二、剩余价值与利润、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
第一篇题为“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刘老师强调要特别注意“转化为”、“表现为”这些高频词,这体现了马克思对表象和本质的区分。第一章研究了成本价格和利润,分析了从剩余价值向利润的转化,即如何从W=c+v+m变为W=k+p。刘老师强调,这一公式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区别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核心,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两个区分。
第一是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体现为生产资料,这部分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可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体现为活劳动,在产品中代替可变资本价值出现的是一个由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劳动力价值不等于活劳动,雇佣劳动者的活劳动发挥着转移旧价值、创造新价值的作用,而且他们创造的新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表面上看到的是加入产品价值形成的预付资本的各个价值部分,而不是创造新价值的要素,由此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也就消失了,这就掩盖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和存在的秘密。
第二是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区分,成本价格从表面上看是由资本家所耗费的资本价值形成的。预付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所使用的固定资本只是部分地被消耗掉所以只有一部分加入商品的成本价格,所使用的流动资本全部被消耗掉因此全部加入商品的成本价格。
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因为在一极上,劳动力的价格表现为工资这个转化形式,所以在另一极上,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这个转化形式 ”。好像剩余价值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好像所有劳动都是有酬劳动,那么剥削也就不存在了。由此可见,所谓“资金的收入”、“劳动的价格”都是迷惑性的伪概念。
第二章分析了从剩余价值率向利润率的转化。商品包含的剩余劳动不需要资本家耗费什么东西,但是却需要工人付出无酬劳动,并且它同有酬劳动一样创造价值。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相对地说是看不见的、要进行研究的本质东西,而利润率和利润却会在现象的表面上显示出来。在理解剩余价值向利润的转化之后,就很容易理解这个剩余价值率(m/v)向利润率(m/c =m/c+v)的转化。单个资本家唯一关心的是剩余价值(即他出售自己的商品时所得到的价值余额)和生产商品时所预付的总资本的比率,毫不关心甚至意欲掩盖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各部分(即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关系,因为这将掩盖剥削的秘密。再加之,商品价值超过成本价格的余额虽然是在直接生产过程中产生,却必须在流通中实现,两个过程不断交织、相互渗透。这种余额即剩余价值更容易造成一种假象,即剩余价值来自与直接生产过程无关的流通过程,也就是无关于资本对劳动的剥削而只是资本家之间的贵买贱卖。
所以马克思说,“由于资本的一切部分都同样表现为超额价值的源泉,资本关系也就神秘化了。”劳动的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迷惑了很多人的头脑。
三、影响利润率的几个因素
在从定性角度分析了利润作为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的本质后,马克思在第三至六章中从定量角度分析了影响利润率的几个因素。
第三章分析了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数量关系,利润率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剩余价值率,二是资本的价值构成。
第四章分析了周转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对利润的影响。由于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同样的剩余价值率可以有不同的年剩余价值率,这涉及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可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年剩余价值率越高,从而年利润率越高、利润率越高,可以联系第二卷第二篇内容对照学习。
第五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如何通过节约不变资本的使用来提高利润率。总的来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极大地浪费个人发展的办法来促进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以浪费工人的生命和健康为代价来来实现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造成了巨大的生产力浪费。
第六章分析了价格变动对利润率的影响。商品的价值不是由这种商品本身包含的必要劳动时间(已经对象化了的劳动)决定,而是由它的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活劳动)决定的,所以现有资本在价值上提高或降低就可能相应地引起资本的束缚或游离。资本的束缚是指,当生产要按照原有的规模继续进行时,产品总价值中的一定部分必须重新转化为不变资本或可变资本的要素。相对应的,资本的游离是指当生产要在原有规模的限度内继续进行时,产品总价值中一直必须再转化为不变资本或可变资本的部分,现在成为可以自由支配和多余的了。
本次读书会中,刘老师反复强调要区分社会生活的表象和本质。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利润被视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工资被视为劳动的价格掩盖了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区分,掩盖了剥削的本质。正是在真理被偏见遮蔽的地方才需要科学的出场,在攀登真理高峰的路上没有坦途,师生相约在下次读书会中共同探究价值转形的奥秘。
图文:陈柳依
编辑:新闻中心 郑璇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