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新生始业教育专题报告之“谈读文献、做科研”篇

请收藏 浙大马院 2022-12-22



9月18日下午,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新生始业教育系列专题报告之“谈读文献、做科研”紫金港校区成均苑2幢100报告厅举行。本次报告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包大为老师主讲。包大为老师从三部分探讨了如何读文献和做科研。



一、何为文献?为何文献?


包大为老师指出,科学研究应当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一是整理知识,使得知识系统化;二是创造知识,解决未知问题。因此,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修改、综合知识的探索行为,对某一问题相关领域内的所有重要的文献进行梳理和阅读则包含了科学研究的精神。再是文献阅读,问题意识的培养和论文题目的写作都离不开文献阅读。要充分利用浙大图书馆各种数据库资源,制定长远的研究计划,坚持具有连贯性、聚焦度的长期研究。


二、文献在手=真理在手?


文献在手不意味着真理在手,读了文献不意味着自己能做出好的研究。包老师从专业出发,强调在科研过程中不应将抽象为“本本”,以“死的”文本遮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活的灵魂,复以“死的”写作代替活的实践。而应当仅仅将抽象作为研究一般形式的方法。其最终目的应表现为三个具体化的目标:一是让研究者在具体实践中发展理论;二是让实践者在具体条件下检验和实现理论;三是让理论本身在各种复杂意识形态背景下得到快速传播。理论的决心只有走出文本才是具体且真实的,避免将文本作为避难所、护身符和私有地,否则就容易犯教条主义的错误。作为马院的学子,需回答特定时期特定社会的具体问题,避免泛泛而谈,切勿搞虚假的具体。


三、走出文献、走向具体。

包老师勉励同学们做一个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做到方法论的“再具体化”。面对“再具体化”的障碍,不能单纯在口头上“忠于马克思主义”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是用空泛的词句或同义反复来回避对客观情况的分析。也不应该以抽象为教条,以“万能”律令代替实事求是的方法,复以绝对正确的权威妨碍理论和实践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释和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应该深入具体的客观矛盾、具体的历史经验和具体的意识形态。合格的马院学子,要在具体问题面前保持高度的“谦逊”。只有结合当代的最为普遍的人民的生存经验和现实问题,才能发挥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力量。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此次的新生始业教育专题报告,包老师以生动幽默又有深度的讲述,让同学们对如何具体而非抽象地研究问题、读文献和做科研有了深入的理解。








新闻中心

图片:李   慧

文字:张梦荣

编辑:鲍泽林



//推荐阅读//

1.教改进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中心与浙大后勤集团召开新学期“劳动教育进思政课堂”专题会议

2.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研究生新生始业教育专题报告之“研究生期间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篇

3.理论之光|刘同舫:凝聚起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

4.教改进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教研中心召开2022-2023学年秋冬学期第一次工作会议

5.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新学期教学工作会议暨全院教师大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