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破碎的世界教育何为——南明教育及全人之美课程联盟戊戌2018狗年春节畅想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山西运城国际学校 | 南明教育旗下学校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一个自我实现着的自由人
世界无所谓完整或者破碎;完整或破碎的,是我们的世界观。
说“在破碎的世界教育何为”,也就相当于说:在破碎了的人生观碎片上,如何重新创造价值、拥有意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是宇宙间的事实。
天地静穆,万物光辉——这是我们赋予天地和万物的新色彩,新秩序。
在世界观乃至世界的破碎和重建中,教育何为?教育一直是人类自我塑造的唯一工具,是普罗米修斯、女娲和耶和华曾捏泥成人的那双手;教育决定观念,观念塑造未来。
我们想要怎样的明天?明天该有怎样的教育?
无论对过去是感恩还是诅咒,明天可以比今天更好一些,更美丽,更善良——教育应当这么说。
无论世界的破碎是谁的责任,它的重整必须由我们和我们的精神后裔去担当——教育应当这么说。
无论未来怎样不确定,我们相信通过合宜的教育,孩子们将比我们能想象的更坚强,更幸福——教育应当如是我言!
一、在风起云涌的经济浪潮中教育何为?
上万年的人类史,曾经是一部赤裸裸的抢劫史和杀戮史。北方的蛮族从不掩饰对野蛮的喜爱,而打着文明旗号的帝国,无一不是从战争的灰烬中崛起。
上万年的人类史,同时也是一部由弱而强的贸易史、经济史,并最终经由经济的手段,真正成为同一种人类——不只是物种上的同类,还是文化上能彼此理解、容忍和接纳的相似者。
经济是现代人的主要战斗方式,它让敌对的双方,成为同一个球场的共同演出者。
斥责精致的利己主义,并不会带来更宽容、更善良的未来,除非我们通过科学的方式,让孩子们知道怎样才算是最好的自己,和最高的利益。
能不能让他们既有象牙塔的天真和纯粹,又有子贡甚至范蠡式的成功?
教育应当授予下一代经济的手段,让他们能够在未来过上体面的生活。在此基础上,由他们自己决定去不去慷慨,去不去无私,去不去实现超人的自我。
教育更应该授予他们用经济学的眼光去理解过去和未来的世界。作为未来的主人,他们应当像我们曾熟悉政治术语一样,熟悉天道的诡计、看不见的手、非理性的繁荣和衰败,以及人类致命的自负、交易的成本、人类制度的变迁……
二、在飞速进化的科技浪潮中教育何为?
中国当前的壮年一代,是一生见证着科技奇迹的特别的一代。从白炽灯泡和柴油航船,到砖块似的手机,到个人电脑,到手机成为智能的终端,高铁和飞机让中国变得比当年的县市还小……未来他们还将见证:无人驾驶、电力取代煤炭和石油、人机融合、基因改造、人体识别取代一切证件和电子卡……
发生在校园里的变化,将是触手可及的多媒体设备和互联网终端,它们已经开始取代教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
未来,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评估,将取代校长的眼睛,成为教师修正教学的铁面无私又不动声色的督导者。
未来,经过人工智能监控和推荐的互联网终端,将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一信息源,而学习将不再是接受和解码,而是真正的探索、研究,是一个个全新概念在此时此地的独特建构。
但经典依然是经典,人类的英雄,尤其是德性的英雄和文化的英雄,还是千百年前的那几个。
人类也依然是数百万年前在非洲直立起来的人类,是数十万年游荡出非洲或者逗留在非洲的稀树大草原的热爱者。
男孩依然注定是偏爱冒险的物种,教室的纪律依然对他们并不友善;女孩依然注定是偏爱家庭和童话的物种,抽象的数理,冰冷的机械,以及风险太大的探索,依然违逆大多数女孩的天性。
教育既要让下一代成为新科技的创造者、共享者,也要提防技术主义、机械时代对人性的冒犯和亵渎。
不是越快越好,不是越新越好,但反过来撤退到慢和旧那里,更是死路一条。
无论快慢新旧,人,必须成为目的本身。
人即使不是万物的灵长,也必须努力去成为器具的友长,而不是器具、机械的奴隶。
人类束缚在流水线上的岁月必须在未来成为历史。
但取代它的,不是今日看起来颇为浪漫的古老手艺,而只能是更好的流水线,不再需要束缚人类的智能机械。
人通过创造器具而延伸着自己的器官:筷子和刀叉是嘴的延伸,汽车和高铁是脚的延伸(历史上它们曾有过多少个古老的版本),望远镜和显微镜是眼的延伸……而文字、书籍、计算器、电脑、互联网,这一切就是脑的延伸。
教育,应当让每个生命理解万器的根源——人,进而理解它们在未来更伟大的延伸,包括审美和德性的延伸。
三、在左右互搏的政治困境中教育何为?
如果教育是审辨和反思的,今日的中国政治,或会成为教育思辨中最大的尴尬。
一方面,近百年来是中国发展最快的时期,放之世界,也属奇迹。
另一方面,中国政治依然是一个步履艰难的模仿者、学习者,许多地方徒有其表,难有其实。
了不起的中国,贪婪地汲取着人类千百年来创造,并把领先了的西方科技称为“赛先生”,把西方的政治和文化称为“德先生”。一百年的虚心学习,在“赛先生”那里我们毕业了,获得了整个世界的尊重;在“德先生”这里我们却还在作艰难的自我斗争:该就此逃学,还是同样去努力获得高分?
说逃学的那一派,多属于左派,当然他们几乎忘记了自己的鼻祖马克思先生也是属于西方的思想家。说继续虔诚学习的那一派,多属于右派。
即使是左派,也不敢完全否定普世价值;即使是右派,也不敢轻易说不存在中国国情。
今日的左派,呼吁着强大和平等;今日的右派,呼吁着自由、民主和法治。
他们截然相反,却都有其真理性。不是客观真理,而是,这本来就是人类的主观价值,由我们自己决定着未来,决定着何为善良,何为美丽。
教育不是鼓励学生去成为左派或者右派,而是引导学生去理解左派的同时理解右派,让他们自己决定,未来去成为一个同情自由的公平主义者,或者同情平等的自由主义者,再或者,坚守中道,成为不受左右两派欢迎,但问心无愧的中道主义者、中庸主义者。
四、在信仰失落的认同危机中教育何为?
如果未来发生战争,在生死攸关的战斗中,我们的孩子将信仰什么?
是无情的天道,还是创造了一切却要我们相互厮杀的上帝?
是战争之神偏爱我们一方,还是我们的神灵更为强大一些?
是我们的旗帜代表着正义,还是我们必须捍卫自己国家或种族的利益?
甚至,仅仅相信,我们的武器更凶猛更可靠?
也许没有哪种教育可以给出正确的答案;也许远在战争之前,让决定战争的公民和参加战斗的士兵,练习着以上的提问,才是教育能够提供的方案。
世界是被观念塑造的,一切观念中最核心的,可称之为信仰——认为自己并无信仰的,无非是信仰了虚无。
但世界却被观念割裂为东方和西方,东方和西方又各自有自己的左与右,古与今。
你愿意身处东方还是西方,古代还是未来?
没有谁的故事不带着文化的偏见,因此没有谁的故事能够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基础。
虔诚和坚信早已经在科学的透镜下丧失了绝对正确的根基,但偏执却总是有理由相信自己是唯一真理。
信仰难免偏执,教义可以不放在公共平台上被理性审查,但不同的宗教和信仰生活在同一时空,则必须拥有简单的共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然而,人类或许可以凭此基础共存,个人却无法仅凭这一点找到安慰、价值和意义。
人,这个意识到自己终有一死者,他甚至还意识到地球、人类和宇宙也最终难逃毁灭。
认同的危机是:“中国”或“东方文化”暂时落后了,甚至变得野蛮了,我们又该是谁?
信仰的危机是:东西方的上帝都死了,诸神堕落,不死、永恒都仅仅成了词语或者概念,我们还要不要信守?要不要信仰?或者,还有什么,值得我们依靠和信仰?
教育到了最深处,就是信仰的教育,就是宗教教育——因为人最深的根底,就是他称何者为自己的神灵,视何者为不朽与永恒。
教育不应武断地向下一代灌输信仰,但审辨和反思,又往往是瓦解神圣而不是树立神圣。
关于信仰我们确实无法做得更多,我们唯有相信道路,它虽然曲折却抵达到了此时此刻;相信人性,它虽然复杂多变,但它确实创造了童话、神话和一切美丽和善良的故事。
我们相信在更富足和更自由的氛围里,人性中更美更善的那部分,会让世界更美、更善。
五、在焦虑弥漫的教育氛围中“我们”何为?
但是教育此刻却陷于一个低谷——至少中国大陆的教育陷于一个低谷,一个焦虑弥漫的低谷。
一个小学一年级的教师看不到眼前孩子的一生,看不到他或她的独一无二,看不到他或她的独一无二将是赠予世界的最好礼物。甚至,他(她)看不到今天所教的,和未来大学时所学的有何关系;看不到哪些知识、技能、品格,在未来孩子参加高考时是有用的。
一年级的试卷遮蔽了未来十二年该有的教育。
高考试卷遮蔽了一生该有的教育。
应试教育就是把人的教育窄化为一张随意编写的试卷,依靠试卷来驱动学习,选择学生。
但大多数父母担忧的不是孩子的一生幸福,不是孩子的独特性会不会被扭曲和异化,而是担忧自己的家庭会不会在残酷的军备竞赛中被淘汰出局。
放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里去理解,也就是说:令他们焦虑不已的,是不安全,而远没有达到被尊重的需要,更不必说自我实现的需要。
如果父母是侥幸通过应试获得眼前的“美好生活”的,他们怎么敢放弃成功的道路?而在过去,不通过应试成功而抵达社会上流、中流的,寥寥无几。
也就是说,是应试教育创造了中国家长,是中国家长创造了应试教育——此处死结没有解药。
那么“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拒绝逃避现实,哪怕是最残酷的现实,也不逃避到伊甸园和桃花源去。
拒绝接受现实,决不承认只要是存在的,就是正确的,而且不可改变。
我们决不去助长应试和焦虑,更不能通过制造焦虑、渲染焦虑,来获得自己的繁荣。
在此底线上,我们把目光转向更美好的事物,拒绝承认十二年青春岁月必须全部沉沦在应试教育的死海中。
全人之美课程,过去已经说得太多[链接:为教育添一个选项——南明教育及全人之美课程丁酉鸡年(2017)春节畅想]。
我们不比附在古代那些伟大的经典上,宣称读经可以赢得未来;也不比附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公司上,宣称过去几十万年的教育传承就此作废。
我们坚信开放的心理学和教育学会带来关于人性的更合理的解释,而教育就是基于人性的美妙展开:从身体到智慧,从艺术到道德;从安全到自由;从狩猎采集的童年游戏,到身体和量子设备合为一体……
这是一条不需要焦虑的成长之路,充满挑战,也充满了赠予与祝福。
而我们从事教育者,借着这条赠予和祝福孩子们的道路,则完成着自我教育,自我塑造。
这条道路,需要终身学习,需要虔诚的继承,和勇敢的创造。
通过此路,我们把自己带到了未来——以更美好未来创造者的身份。
教育不培养宠物,但人类渴望忠诚
推荐阅读:
南明教育旗下学校招聘
(点击查看)
了解更多
▼
咨询电话 15035098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