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孩子共情
共情,是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技术,也是一个咨询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简单地说,共情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体会对方的感受、领会对方的内在语言。
虽然咨询有设置,那是咨询室里的规定,作为社会人,不可能完全按章办事,所以工作之余也会接到紧急求助电话(还是希望这样的事情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发生)。今晚也是接了一位妈妈的电话后开始写作此文。
这位女士打通电话的时候语速很快,显得很慌乱,也充满歉意,她一再解释实在不知道怎么办才给我打电话。我没有给她出主意想办法,先是静静地听她叙述事情的经过,这个简短的过程中这位妈妈的情绪已经发生了变化,语速慢了下来,思维也清晰了很多,甚至她自己还说出了:“是的,一定要有原则。”
无论男孩女孩,到了十三四岁的年级都会有强烈的意愿想要做回“自己”,往往小时候越是听话、越是乖巧懂事的孩子,一旦“觉醒”了,反抗的决心和力量常常令父母瞠目结舌,不知所措。
父母怎么说孩子才会听呢?
首先,父母在跟孩子谈话前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要在相对心平气和的情况下和孩子真诚相待。如果心情难以平静,或者情绪激烈的时候,一定要告诉孩子:我现在很生气,没办法平静自己,我需要一点时间,我们过一会再谈可以吗?
这样的表达其实已经给孩子做了有效沟通的榜样。
我们可以看看糟糕的表达是怎么样的:
这么晚了,你还这么折腾,我工作一天都快累死了,你到底想咋着?
你横也不行,竖也不中,你说说你想干啥?
哭!哭!就知道哭!再哭滚出去!
闭嘴!一天到晚就知道玩,瞎胡闹,好好的学不上,你以为你是谁呀,离开家你试试,看谁搭理你!
……
也有的家长采取低姿态的沟通方式,苦口婆心,甚至苦苦哀求,结果是父母一再退让,孩子步步紧逼……
这样的沟通基本属于无效沟通,父母完全被情绪控制,没法“看见”孩子,不能体会孩子的难处,激烈情绪的能量在亲子间筑起了一堵厚厚的墙,阻隔了爱的流动。
其次,说话的时候,多用“我”作为主诉来表达,少用“你”对准孩子“开炮”。看看上面的举例,那一句话不是杀伤力极强,本来内心已经脆弱到几点的孩子必然会不顾一切地和父母抗争,目的就一个:爸爸妈妈,我不是这样的,你们不明白我!
再次,多表达感受,少说观点。这一点家长做起来比较困难,因为长期以来的学习训练,大家基本都是头脑发达,说起道理来头头是道,但是家里不是讲理的地方。为什么表达感受这么难,除了人们长期与感受的隔离之外,还因为谈感受仿佛有点“示弱”的味道,比如爸爸如果这样说:儿子,你这么说话,我很伤心……哪有这么说痛快:你个臭小子,敢这么跟我说话,我还是你老子不?
最后,千万不要说“都是为你好”之类的话。你对孩子好,孩子是一定知道的,他只是不能接受你爱他的方式,或者说是你们之间的关系有了问题,你们需要改变的是沟通方式,而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在亲情里没有对错,只看谁更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会,去理解,“看见”才是爱。
有效沟通三部曲:
1、客观描述事情,不带任何观点,完全没有评判;
2、说感受;
3、讲这件事对自己的影响,而不是对孩子的影响。
举例来说吧。
孩子早上起床困难,经常磨磨蹭蹭,叫了很多遍还不见动静。
妈妈可这么说:儿子,想着你晚上写作业睡的晚,今天早上六点二十我叫的你,现在六点四十了,你还躺在被窝里,中间我叫了好几遍(客观描述)。我很着急(表达感受),妈妈单位每周二上午有例会,我必须七点出门(再晚我就迟到了,这是你起床晚了可能对我的影响),如果送你,你就得动作快点,不然你就自己坐公交去上学(,这样的二选一选项很明晰,孩子容易在混乱中迅速权衡利弊,做出决定,有所行动,也表现了家长的原则)。
作者介绍
李小改
一位教师!
一位心理咨询师!
一位母亲!
二十六年教学实践,个案咨询十年,擅长成人婚恋、家庭及亲子关系咨询;儿童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中小学生学习障碍及考前焦虑,人际关系障碍等咨询,陪伴很多家庭共同走过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日子。
点击以下文字,转到你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