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在汉高校均实施封闭管理,学生不能离开校园。五月,在湖北省台湾青年实习创业就业辅导中心、湖北省台湾同胞联谊会等单位牵头组织下,台盟武昌区支部适应形势,积极深入各大高校,持续开展一系列青年台胞交流活动。
“五四”青年节前夕,作为华中师范大学纪念12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就读于该校的港澳台交换生和青年盟员、台胞40余人,在校园内开展了一次名为“桂子山上寻芳华”的别开生面的校园探索活动。大家搜寻打卡10多种分布在校园各个角落的代表性植物,了解它们的分类、特征和用途。在活动中广大港澳台学生纷纷表示,虽然因为疫情没有办法走出校园去尽情浏览武汉这座城市,心中略有遗憾,但这次活动让自己有机会认真细致地观察和体味春季美好的校园,更加深了对学校的了解和热爱。大家边打卡边畅聊青年人共同的话题,在活动中增进了交流,收获了友谊。5月7日,“妈妈,我爱您,您听到了吗?”母亲节主题活动在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举行。来自武汉大学的台生与在汉创业台青及盟员、台胞代表30多人参加。 活动开场,一曲刘畊宏的《本草纲目》瞬间燃爆全场,支部副主委康庼带领大家一同体验健身运动带来的青春活力和魅力。随后支部盟员才雅凡带来的悠远绵长的诗朗诵《乡愁》,吟出了对母亲深深的祝福与感念。武大台生演唱的《你好,李焕英》电影主题曲《萱草花》和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缓缓诉出天底下最真诚的母爱,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伴随着现场缓缓流动的音符和环绕盛开的康乃馨,同学们在明信片上写下深情祝福,投递到武大樱花邮局,寄往远在台湾的母亲手中。不少同学还在现场视频连线海峡对岸的妈妈,送上节日问候,画面温馨感人。大家通过各种方式把最美好的祝愿送给远方的妈妈。扎根武汉的台湾导演薛颖穜弹着尤克里里,深情演唱了一首感人的《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令人动容。“登陆”6年的薛颖穜在大陆事业发展顺利,也结识到了不少朋友。他坦言,虽然离家在外,但是在武汉体会到了母亲般的温暖。因疫情缘故,薛颖穜已有3年没有回台湾,想家的时候,薛颖穜就常常去长江边走走,他希望疫情过后,能够带着家人一同漫步江滩,共同游览这座他热爱的城市。活动结束后,参与的同学们纷纷表示,母亲节是感谢母亲的节日,非常高兴在这一天参与这样的活动,欢聚一堂倍感家的温馨,觉得特别有意义。5月27日,“同‘粽’同‘源’迎端午,‘甜’连两岸话非遗” 活动暨港澳台毕业生欢送会在中南财大港澳台教育中心举行。即将毕业的港澳台学生及盟员、台胞代表40多人参加。此次活动得到了武昌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 。 武汉老话常说,“芝麻绿豆糕,吃了不长包”。老字号“曹祥泰”的绿豆糕更是武汉人端午节不可或缺的美食。每逢端午,不少市民排队采购,只为一口“小时候的味道”。此次活动特邀“曹祥泰”的师傅来到现场,教授制作绿豆糕。大家在师傅的指导下体验手工制作,有的揉粉、有的磨红豆沙、有的按模成型,再将一块块青翠的绿豆糕摆盘整齐送入蒸箱。待香甜的绿豆糕出笼后,大家喜笑颜开,纷纷围在桌前品尝亲手制作的糕点。支部盟员才雅凡对中国传统服饰颇有研究,她为大家做了汉服文化知识分享,使同学们在领略汉服之美的同时,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同学们纷纷穿上汉服打卡拍照,参加“诸葛帽吃糖”“射五毒”“投壶”等互动游戏,感受端午节传统习俗。“在台湾过端午节,都是吃奶奶包的粽子,这次能自己动手做绿豆糕,是一次新奇的体验,也掌握了一项新技能。”多位台生表示“能在屈原故里、荆楚大地过端午节,不仅体会到了浓浓的节日气氛,也对同宗同源、同文同种的悠久中华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青年学子当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5月31日,“非遗所思,粽情端午——鄂台青年端午非遗交流活动”在武汉理工大学全国台联海峡两岸非遗传承发展交流研究基地举行 。湖北省级非遗项目、武汉老字号“曹祥泰”的糕点师傅林汉桥与在汉经营的台湾糕点师傅潘佳辉两位大师,就两岸绿豆糕制作工艺和端午文化风俗进行了交流。在“曹祥泰”工作四十余年的林汉桥用纯正的武汉话介绍了武汉绿豆糕的制作工艺:在食材上,绿豆只选上等的南方绿豆,红豆必须是赤小豆和红竹豆,而糖是手工熬制糖浆自制的绵白糖。原料经过洗净、烘焙、研磨,压模成型、蒸熟、摊凉、成品、包装十多道工序纯手工打造。“我们现在一天要做一万七千多斤绿豆糕,供不应求。” “武汉绿豆糕可谓‘稳重踏实’,台湾绿豆糕则‘小巧轻盈’”。已经来汉创业十年的台湾青年潘佳辉说,台湾绿豆糕不含馅料,将绿豆蒸熟后,加入黄油和糖炒制,冷却后压模成型,口感细腻。他表示:“台湾和武汉绿豆糕虽然制作工艺不同,味道也各有千秋,但背后蕴藏的文化是同宗同源、一脉相承,都是中华美食。”活动现场,40多名两岸学生代表和盟员、台胞一起品尝绿豆糕、写毛笔字、制作香囊,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共同过了一个极具传统味道的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