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正的终身学习,需要这四个要素

2017-09-02 安猪 安猪的思考笔记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一名终身学习者,或者希望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但如果你问什么是终身学习,恐怕只会得到一个空泛的回答:“在离开学校后持续保持学习”,至于学什么,怎么学,没有人能给出更具体的描述。于是,所谓的“终身学习”变成了一系列随意学习的集合,结果就像把三十块形状各异的木板堆积起来期望它们会自动变成桌子一样,学习者不单无法构建起自己的终身学习体系,反而会因为面对一大堆琐碎、肤浅且互不关联的知识碎片而陷入到深深的焦虑当中。 


如何实现真正的终身学习?你需要问自己四个问题:


1. 我希望和谁共同学习?

2. 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3. 我需要学习哪些知识?

4. 我如何在日常中学习?


这也是我和两位学徒最近在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是我们作为一群设计者,对这四个问题的探索。



1. 我希望和谁共同学习?


三月份,我发布了一个教育学徒招募计划。学徒进来后要做什么,在发布招募计划时还没有具体的想法。这和我以前做事的方式完全不同:以前我是有了想法甚至产品雏形之后再找人,而现在,我希望先把对的人找到,去培养他们,再一起去共同探索和创造一个有长远价值的教育产品。


什么是对的人?就是价值观上高度认可你的人。我对学徒的要求很简单:对教育和创造有热情,熬得住寂寞,有决心在合适的时候来广州和我共同工作至少半年的时间。


经过了几个月的在线沟通和学习,最终,有两位学徒来到了广州。一位是蒲素,从十四岁开始的自我教育者,初级设计师一枚,另一位是吴茜,中学心理老师,巧的是居然来自我的母校。蒲素暂别了杭州的男朋友,吴茜卖掉了佛山的房子,来到广州,和我开始了一段共同学习和工作的日子。


我们三个人,成了一个最小的学习社群。


我们在广州租了一个民居作为工作室,两室一厅,客厅用于讨论和工作,两个房间分别作阅览室和休息室。作息很简单:上午个人学习,下午集体工作,如果有朋友拜访,我们就自由交流。



一个月下来,我发现这是我所经历过的最幸福的工作状态。为什么?几个原因:


  1. 从一开始,我们就学习和建立了共同的工作语言和工作模式,大大地提高了沟通效率;

  2. 通过深度会谈,我们建立了共同的愿景和使命,每个人都在为共同的目标主动工作;

  3. 我们有大量的时间进行阅读、学习和分享,并且,学习所得能够马上应用到工作当中(很多时候,我们根据工作需要进行主题学习),这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快速成长和效能感;

  4. 通过每天的讨论、分享和共同行动,我们建立了深厚的信任感。


学徒制是一种有趣的学习模式和工作模式。它不像公司,由领导制定目标和战略,然后带领或强迫员工执行。它也不像传统的学校,学生不情愿地来到这里,被动地接受知识,并根据考评划分为三六九等。学徒制组织更像一所研究院,每个研究员(学徒)或带着自己的课题进来,或加入其它成员的课题小组,并接受导师的指导,在和同事及导师共同工作的过程中获得对其工作领域的深度理解。


有趣的是,在学徒制中,导师并不是传统的老师,而更像是一个工作中的人,他有自己的工作,也邀请学徒参与自己的工作,而学徒通过这样的参与来获得专业技能上的成长。佛陀是最好的例子,他每天的主要活动是打坐、行禅、乞食,偶尔才会开示。佛陀用行动而非语言来示范修行,而比丘们则通过观察和跟随来进行学习。不单佛陀,任何一位伟大的导师,耶稣、苏格拉底、孔子、甘地,莫不如是。


在学徒制中,学习不是传输,而是传承,人比知识更重要


对于终身学习者来说,最重要的行动不是获取知识(因为知识并不稀缺且很容易过时),而是加入一个带有学徒制性质的学习社群。在这样的社群中,你可以和其他人建立一种长期的学习伙伴关系,获得支持和引导,通过参与和对话,让自己从一名新人逐渐成长为理想中的自己。



2. 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对于任何形式的学习,最重要的问题都是:我能学到什么?


花几分钟阅读一篇文章,你能获得一些信息或知识;花几天到几个月参加一个课程,你能获得某项技能;花四年读一个大学,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某个专业的知识。投入时间不同,收益也不同。那么,花几十年进行终身学习,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为了探索这个问题,我和学徒们做过一个“墓志铭”(人生愿景)练习:在走到人生终点的那一天,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会用什么样的一句话来描述自己的一生,并刻在墓碑上?


经过深入的思考,每个人都交出了自己的答案。


吴茜:“我一生在探索中度过,向往自由的思想,崇尚柔软的爱,渴求坚韧的品格,终,如愿。”


蒲素:“我的行动力没有辜负我,我终归做了一点了不起的事情。”


:“我度过了丰富的一生,有所创造,并收获了心灵的宁静。”


如果人生是一所终身大学,那么“墓志铭”就是你的毕业感言,它描述了你在这所学校的收获。仔细考察这些回答,你就会发现,在以人生为长度单位的学习中,我们关注的往往不是知识和技能的习得,我们会更关注自己内在的发展,更关注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就是我们的人生愿景


每个人的人生愿景都不一样,但也有共性:我们希望自己是完整的,这让自己的人生不带有遗憾,同时我们也希望自己是独特的,在短短的一生中,我了解到自己的天赋和个性,并将其发展到了极致。


成为一个完整而独特的个体,就是终身学习者们共同的人生愿景。


这个愿景不可能一蹴而就,路途必定险阻重重。对很多人来说,它甚至太过遥远太过缥缈,眼前还有太多需要应对的现实问题,不知如何突破。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有一个精彩的比喻,人类的精神必须经历三种变形:骆驼、狮子、婴儿:


  • 骆驼是被动的,他承担了社会对它的要求,被外在力量所控制,它代表的是我们内在的“我应”。

  • 狮子是独立的,它反抗权威,勇敢地斩杀那条每个鳞片都写满“你应该”的巨龙,它代表的是“我要”。

  • 婴儿是本然的,它超越了对外在的服从或反抗,而活在旺盛的创造当中,它代表的是“我是”。


我们大多数人还生活在“骆驼”阶段,离理想中的“婴儿”状态还非常遥远。但是,当我们有了对自己未来的终极想象,我们就会知道:愿景比问题更重要,我们不会再满足于仅为了生存或外界的需求而学习,我们会跳出碎片化学习的泥潭,并踏上这条追寻愿景的学习之路。



3. 我需要学习哪些知识?


为了实现人生愿景,我们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如果我们的人生是一所终身大学,它会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


我把这些问题转换成一个更具体的问题:


有哪些知识是我们在未来10年、20年以至更长的人生中需要不断学习和深化的?


我尝试用两种方法进行探索,它们分别来自两个方向。


一个方向来自未来。我从自己的人生愿景中寻找线索。我的人生愿景是:


“我度过了丰富的一生,有所创造,并收获了心灵的宁静。”


它包含了三个关键词:丰富、创造、宁静。这三个词对我而言有着独特的含义,丰富意味着在思维、身体和情感上都有着多样化的经历和体验,在创造上,我的目标是创造出一个具有长期价值(二十年或以上)的教育产品,而宁静对自己意味着对自我和世界的了知。通过这样的分解,再对比我目前的知识积累水平,我找到了一些需要长期学习的知识主题:思维、情感、关系、群体、创造、设计、教育……


另一个方向来自过去。关于未来,我用逆向思维思考:


在过去的人生当中,我错过了哪些重要的知识?


这是一次并不轻松的冒险,它迫使我从过去失败和不如意的经历中寻找盲点,这些经历包括了情感的破裂、亲人的离去、工作的失败、身份的困扰等。最终我发现自己的“偏科”非常严重,在思维和知识(也就是理性的那一面)的学习上,我乐此不疲,而且算是卓有成效,而在感性那一面,例如在个性、情感、关系、家庭、群体、沟通等等主题的学习上,我却差强人意。我想,如果可以回到五年前甚至十年前,我一定会花更多时间在这些忽略掉的主题上,而不是一味强化那些已经不错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探索,我们整理出了一些值得长期学习的知识主题,它们大致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核心知识,是那些不管你个性、爱好、职业为何,都值得去学习和深化的知识,它们代表了一个人的完整性,其作用就如同大学中的必修课。这些核心知识包括:


  • 关于自我的知识:个性、情感、关系、群体等;

  • 关于思维的知识:理性思考、创造/创新、沟通、协作等;

  • 关于世界深层脉络的知识:进化、系统等。


另一类是个性化知识,是那些能展现我们独特个性、爱好和专业技能的知识,例如,有的人天生勇敢,有的人希望加强审美,而有的人希望学习设计,它们代表了一个人的独特性,其作用就如同大学的选修课。


核心知识和个性化知识,这两类知识组成了终身学习的“课程体系”。跟四年制大学不同的是,终身学习的课程体系是进化式的,一开始只有少量最核心的知识主题,随着学习者的心智成长和身份变化,更多的知识主题会被“发现”并加入进来。


在两位学徒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为她们设计过一张知识地图:



这张地图代表了我对她们知识结构的要求,图中包含了一些核心知识,如自我、思维、行动等,也包含了一些跟我们工作相关的个性化知识,如元认知、设计、敏捷开发、可视化等等。


我建议她们每周完成地图上一个主题的快速入门学习,随后,他们可以对已有的知识主题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也可以根据个人和工作需要拓展新的知识主题。


这是终身学习过程的一个缩影。我们把未来需要学习的重大知识主题呈现为一张地图的形式,它是我们成长中的知识王国,终身学习就是不断地去发展和深化这片疆土。它包含了两种主要行动:


  • 扩展:根据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需求发展更多新的知识主题;

  • 深化:对已有知识主题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从入门到理解,从理解到实践,从实践到反思,到生成个人的信念,或者建立与其他知识主题更紧密的联系。


这个过程,就像在《大航海时代》或类似游戏中,玩家在地图上探索新城市,建立据点,发展贸易,让版图更加广大,让城市更加繁荣。


教育培养了我们许多糟糕的学习习惯,其中一个是:过于关注知识的内容本身而忽略了知识间的联系,结果就是,我们掌握了一大堆琐碎的信息,却失去了知识的整体图景。知识地图还原了我们头脑中的知识系统,并提醒我们:构建系统比学习具体的内容更加重要。当我们有了这样一幅整体的图景,我们就终止了忧虑,也能主动减少琐碎知识的获取,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未来学习的方向和路径,并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那些真正重要的学习上。



4. 我如何在日常中学习?


有了愿景和地图,我们还要把学习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


我们通常的学习形式是自由学习,阅读一篇文章、一本书,或上一堂视频课,都属此类,自由学习通过阅读、记笔记、写读后感等方式收获知识,但收益随机,不容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更有效的方式是主题学习:选择一个想要研究的主题或待解决的问题,选择多本图书或学习材料进行交叉阅读,并记录和输出作品。教育学家布卢姆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模型,在改进版中,学习者的认知加工水平被分为六个维度: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应试教育和讲座式的在线学习往往只能实现记忆和浅层理解,而主题学习关注知识的深层结构和实践应用,可实现更主动更深度的学习。


我有一半以上的学习时间采用主题学习,一次通常要阅读3-5本同主题的图书,花费大约6-8个小时的时间。今年自己进行过的主题包括:自我、知识、具身认知、学习、课程设计、群体学习、写作、故事、游戏化、可视化思维、决策、领导、组织行为和变革等,大致保持每个月2-3个主题的节奏。



主题学习需要和知识地图结合。在我看来,每次主题学习都对应着个人知识地图中某个主题的某个层级,并对它进行扩展或者深化。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是“可见”及“可管理”的,长期坚持下来,你就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知识体系的变化。


和学徒一起工作后,我的主题学习增加了合作和实践导向等元素。第一个集体主题学习是“敏捷开发”(我希望把它作为我们的设计工具),我向学徒们推荐了《设计冲刺》、《用户故事地图》、《敏捷革命》、《用户故事与敏捷方法》、《Scrum捷径》等几本书,每天进行学习和分享。几天后,蒲素找到我,说下周想组织大家做一次为期五天的设计冲刺。于是,一个新手领导我们进行了一次完整的产品原型设计,五天之后,我们做出了产品的0.1版,并邀请五名用户进行了测试。再然后,我们分析用户的反馈,又设计了0.2版的计划。


这次主题学习的意外收获是我们把敏捷思维引入到了学习中。敏捷开发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周期性迭代,也就是说,敏捷开发采取“小步快跑”的方式,每个开发周期都不会很长(通常是1-4周),并且开发周期是固定的。这会让团队把精力集中到如下问题上:当前最重要且可以在一个开发周期内实现的产品特性是什么?这种思维为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强的节奏感和成就感,而这正是通常学习过程中缺少的。于是我们想,是不是可以把敏捷思维引入到学习当中?


如果把主题学习看成一个敏捷开发的过程,它会是这样的: 


  • 建立一个多元化背景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在5-9人之间,小组成员在一定时期(例如:一年或更长)内保持稳定。

  • 学习小组以固定周期进行学习,通常在1-6周之间。每个周期进行一次主题学习,研究或解决一个问题,并输出作品。

  • 学习小组采取标准化的流程进行主题学习:主题选择、任务细化及分工、执行及监控、输出及回顾。

  • 每周进行一次语音会议,分享和讨论各自的学习所得。

  • 每次主题学习均配备一名有经验的学习导师,引导团队成员进行思考和讨论。

  • 社群提供相应的学习管理工具和软件支持。


对应的,我们把这种学习模式称为“敏捷学习”,它背后蕴含的价值观是:节奏比数量更重要。如前所述,终身学习就是不断地扩展和深化自己的知识地图,而主题学习则是这个过程中的基本活动单元:每次主题学习,要么开启一个新的知识主题,要么深化一个现有的知识主题,这使得我们的学习带有一种节奏及可见的成果。当我们在社群中掌握并熟练实践这种学习,我们的学习就会更同步,也更能从彼此之间获得支持和智慧。



下一步:一所终身学习学校


这一系列的讨论和练习就像拼图,慢慢地拼出了终身学习该有的模样。


我们发现,一个有效的终身学习系统,需要包含四个要素:


  1. 一群人;

  2. 一个愿景;

  3. 一张地图;

  4. 一种日常学习活动。


而它们背后的学习理念是:人重于知识,愿景重于问题,系统重于内容,节奏重于数量


如果我们把这个学习系统应用到一所学校中,那么这所学校也应包含对应的要素:


  1. 它聚集的是终身学习者,这些学习者带着自己关注的课题进来,和其它成员及导师建立长期的学习伙伴关系;

  2. 它帮助学习者探索和建立自己的人生愿景

  3. 它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地图式的长期知识管理工具,学习者可以通过讨论和反思生成自己的知识地图,并在一个长时间周期内,通过学习在地图上看到自己的知识疆界如何随着时间扩展和深化;

  4. 它为学习者日常的自由学习或主题学习提供引导和工具上的支持,并培养个人及团队的学习节奏感


那么,是否可以真的建立起一所这样的学校呢?


事实上,在和吴茜、蒲素两位学徒六月份第一次见面讨论的时候,我就为她们的学徒生涯提出了工作任务:设计一个让我们愿意终生栖身其中的学习空间


回顾过去几个月的学习,我发现这个学习空间已经建立起来了,虽然只有区区的三个人,虽然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但它已经有了基本的流程和框架,并且我们也乐在其中。


接下来,我们希望扩展这个学习空间,把它变成一所真正的学校。我们具体的计划是建立一所在线的终身学习学校,并邀请30-50人成为这所学校的创始班成员,参与到为期半年的学习实验当中。


这半年会学习什么?回到尼采的比喻,我假设你们还是“骆驼”,但已经有了改变的决心,希望成长为“狮子”甚至“婴儿”。然而,让骆驼直接做狮子是困难的,因为习惯性的负担让它无暇抽身,同时它也欠缺狮子的强壮。而让骆驼成为婴儿更可能是一种自杀,因为骆驼还缺乏创造和实现愿景的信念,也缺乏构造和践行个人知识地图所需要的心智。骆驼必先松绑,培养反抗的能力,而后才能发展视野及新的信念,并有所创造。


成长是一条缓慢的路,而有意识的成长是一条看起来更慢(实际却更快)的路。我希望为终身学习者们设计一条有意识的成长道路。在这条路的头半年,我希望你们可以从负重的骆驼成长为新生的狮子:尽管不太自信,但已初具抗争的实力,同时还有机会想象“婴儿”的样子。因此,在这半年中,你将会:


  1. 减轻骆驼的负担:优化自由学习,让自己现在的学习更有效;

  2. 练习成为狮子:实践个人及小组的主题学习,创建自己的第一张人生知识地图;

  3. 尝试看到婴儿:回顾和反思自我,初步探索自己的人生愿景。


很显然,这条道路需要你们的主动参与。因此,创始班成员还有一个额外的任务,就是作为共创者为这个系统提供反馈,甚至参与优化和设计。正如我为学徒们所做的一样,她们既是学习者,也是设计者。


关于费用的说明:这半年的学习是免费的,但为了保证每个人的承诺,我会预收999元作为学费,学员完成了全部学习并在学期末提交了学期作品后,会以奖学金的形式全额返还费用。学期结束后,我们会确定正式的学费标准,你可以自由决定是否继续学习。


如果你对这所学校感兴趣,请邮件报名:andrew@1kg.org,请在邮件中提交一份个人陈述,告诉我:为什么你要来?为什么你是适合的人?你要到哪里去?



教育学徒招生计划

我创建了一个知识社群

如何设计适合自己的学习?

尘世如谜。既是菩提树,又是修罗场。

死亡是最好的学习

我的创造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