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精选
罗浮校长日书千字文103——理解人生的基本需要
学做仁中人的路径(五)
悦己:理解人生的基本需要。
教育思想的传承是儒家的,教育目标的搭建大致也应该是儒家的。关于学校教育目标里的“悦己”是曾仕强教授给定的,其深意是关乎中国人的礼乐传统的,有别于西方的“罪感文化”和日本的“耻感文化”,体现为“情感性”的中国文化是以“悦”和“乐”为特征的,这就是“乐感文化”。其本质是对人的生命的肯定,是对于人本身合理欲望的认可,即便道家学说最早的《黄帝内经》中,也将个体健康、生命本真的欲望与天地相合,给出了合理的疏导。这是对“人为万物之灵”一以贯之的解答。
李泽厚先生特别关心“乐感文化”和“实用理性”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他认为:这“乐”完全是世间性的,却又是很精神性的,是“我与你”的快乐,是人世间也就是所谓“主体间性”的关系情感。是真正友谊情感的快乐。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乐之”比比皆是,马王堆帛书《五行篇》对“乐”和“道德”的关系作了很好的解释“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智,无中心之智则无中心之悦。无中心之悦则不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不德。”这里是说心中之乐已经超越道德成为人生的必然境界。所以,“悦己”,接纳自己,激发自己内在的力量,显然是教育不可或缺的基本目标。
马斯洛研究认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深层本性中都蕴含着两种力量:一是由于畏惧而使人坚持安全和防御,倾向于倒退,紧紧依附于过去,害怕失去已有的东西,害怕独立、自主和分离,害怕承担成长的风险;另一种力量则推动人向前进步成长,建立自我的完整性和独特性,充分发挥他的一切能力,树立面对世界的信心、勇气并认可他最深邃的、真实的、无意识的自我。人的成长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而有意识的变化需要外在情境唤醒内心情感来支持,需要增进身处其中的人的真实感受和内在选择,缺失了对自我认知与认同的自然感受和选择,变化将是困难的,没有变化就没有学习发生。由此看来,教育的发生在于情感,在于人内在的体验。
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的教育渗透着对“悦己”的充分理解,在12月10日的家校沟通中,将“为学生学习而设计、而教学”的理念,意思是:把知识转化成学习活动,让学生喜欢学习、喜欢知识、喜欢学习过程,让学生的生命力与知识一体相融,避免单调枯燥的学习。这也是“亲其师,信其道”的。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罗浮国附微信公众号
您就可以了解学校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