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贴 | 严丹华:应届硕士生法院报考经验
编者按
未名湖是一片汪洋,每个人都会在这里邂逅更优秀的自己,关注那些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着榜样意义的前辈,从他们的故事中学习人生的选择和人格的魅力,在对话中体会北大人的力量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从本期起,经验贴栏目将采访来自北大法学院2021届毕业生中优秀的师兄师姐,一起倾听他们对燕园光景的感悟,探求未来发展道路上的心路历程。今天为我们分享经验的是法学院2021届研究生严丹华,现就职于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
个人简介
严丹华
北京大学法学院2021届法学硕士(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方向)
北京大学法学院2019届法学学士
就业去向: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官助理
求职概况
我在研一第二学期基本决定硕士毕业之后要从事实务工作,压着学生时代最后一个期末迎来了自己的求职季。我的主要求职目标是法院和律所,但在求职季起伏心态的影响下也给一家法律科技公司、一家互联网公司和一家出版社递过简历。
我对法院一直颇有向往,但起初并没有寄予太大希望。我们院报考法院的氛围并不浓厚,此前我关于法院求职的大部分信息都来自于就业办推送的何朕师兄和杜茵师姐的经验贴(点击可跳转至相关经验贴)。师兄师姐漫长刻苦的公务员考试备战经历让我意识到,在这场竞争基数大、与专业无涉的考试面前,努力固然重要,机缘和运气也必不可少,况且我不太希望从余额有限的学生时代中分出几个月时间准备一场考试。于是我怀着“不妨一试”的心态,采取广撒网的策略,先后报考了浙江(面向清北的选调,本文简称“定向选调”;面向双一流高校的选调,本文简称“常规选调”)、上海(选调)、北京(京考)三地的法院,在实习和准备毕业论文的间隙备考,最终在浙江高院和北京三中院进入面试。由于在接到京考进面通知时我已经走完了浙江的政审程序,遂决定回家乡工作。(有意报考法院的同学可以跳转至第三部分看实用指南)
相比之下,律所“实习+留用”制的录用模式偶然性较小。我大四下学期和研一暑假先后在北京方达争议解决团队实习了六个月,结合个人工作体验和业内评价,认定这将是我律所求职的首选,在九月离职后也没有再去其他律所实习。
另外,出于对诉讼的憧憬,我很早就排除了银行、交易所等求职项,因而幸运地在秋招期间腾出手来,实现了去最高人民法院实习的愿望。正是这段实习经历让我最终下定决心在毕业后进入法院工作。
以下是我求职季的主要时间轴:
○ 6月中旬至9月底 方达(北京)律师事务所争议解决团队实习
○ 10月17日 浙江定向选调笔试(没进面试)
○ 10月底 报名上海选调(简历关被刷)
○ 10月下旬至次年1月底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新闻局实习
○ 11月15日 浙江常规选调笔试
○ 12月12日-14日 浙江常规选调面试、体检
○ 12月20日 京考笔试
○ 12月22日 方达二轮面试
○ 12月24日 浙江常规选调政审
○ 次年1月26日 京考笔试出分(放弃面试)
02
两道选择题
找工作是一个与自己对话并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即便不是自发自愿,也会被面试场上常出现的“人岗匹配类”试题推着去思考一些根本性的(玄学)问题: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相比竞争者有什么优势?就我而言,求职期间我完成了两道重要的选择题。这些回答难免受限于我当时的视野和能够接触到的信息源,但无论如何,它们是我这一阶段与自己对话的成果和纪念。
Q1
学术还是实务?
从保研选择宪行方向开始,我一直被这个学科关注的问题所吸引,也希望能尽自己所能为这些问题提供较好的解决方案。待在学校里无疑能够更为专注地思考这些问题,但读研后我越来越频繁地反思自己是否真实准确地定义了问题,以及手头的工具箱是否能够有效回应这些问题。于是,走出校园、换一个视角观察问题的想法日益强烈。与此同时,硕士期间我有幸结识了一些值得尊敬的实务界前辈,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兼顾实务工作与学术探索的可能性。另外,从我自己的兴趣和性格出发,我对于处理具体、琐碎的事实问题很有热情,觉得从证据材料中看到真实的人和故事是一件快乐的事,我也相对比较喜欢团队工作,需要通过短期目标的达成来获得成就感。综合这些因素,我决定放弃以学术为业的想法,选择在硕士毕业后从事实务工作。
Q2
律所还是法院?
在基本确定能够拿到方达和浙江高院的offer之后,我面临的第二道题是在律所与法院之间做出选择。尽管我挺喜欢方达DR的工作氛围,但最终还是觉得法院或许是更适合我的选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考虑(按重要程度排序):
○ 业务领域。我的专业是行政法,也希望毕业后能继续从事相关的实务与研究工作,但像方达这种大所的DR团队主要业务还是民商事争议解决,处理行政纠纷或行政法问题的机会有限。虽然也有一些律所有专门做行政法的团队,但这些律所在规模、业务成熟度上相较红圈所还有一定差距。相反,在法院能够有机会专门从事行政审判业务,并且有机会在较短时间内接触大量案例,积累经验。
○ 工作时间的可控性。诉讼在律所内部属于工作强度较小的业务,不过低年级律师仍然难逃突如其来的任务和死线,需要做好随时随地掏出电脑开始加班的准备。相比之下,虽然目前法院(特别是行政庭)业务也很繁忙,但总体上可以自己安排工作节奏,这一点对我来说尤为重要。
○ 选择可逆性。我接触过不少在法院积累工作数年后跳槽到律所的前辈,他们在处理诉讼业务时常有独到的见解和经验,也能较好地适应律所的节奏。而目前法院主要面向应届生进行招录,在律所工作几年后再跳槽的可能性不大。
除此之外,在最高院的实习经历让我对法院工作日常有了更具象的认知,对法院承担的政治职能与专业职能也有了自己的观察和反思。加之庭里的前辈们一致评价说浙江高院的氛围很不错,促使我最终在律所和法院之间选择了后者。
03
法院求职实用指南
(本部分内容主要基于我报考浙江、北京两地法院的经验以及在此过程中了解到的信息,如有偏误,欢迎在后台指出)
Q1
报考法院有哪些途径?有什么区别?
选调或公务员考试。其中最高院通过中央选调和国考来招录(但国考一般要求有两年工作经验),地方法院通过地方选调和省考、市考来招录。对于我们院的毕业生来说,两条途径大致有下列几点区别:
○ 开放岗位不同。比如我们这一届北京选调只开放了零星几个基层法院的岗位,如果想报考四个中院,只能通过京考。浙江则恰好相反,浙江高院和杭州、宁波中院只通过选调招录,部分中院与基层法院在选调、省考都开放了岗位,其余法院则只通过省考招录。两种途径开放的岗位每年都会有变化,建议参考历年情况建立预期,同时灵活应变。
○ 报考门槛不同。选调报名门槛会略高于公务员考试,各地选调对政治面貌、学生工作经历、获奖情况等各有要求。
○ 培养模式不同。选调生旨在培养党政干部,因此会有下派基层锻炼的安排。基层锻炼的具体时间与模式各地有所差异,浙江省直机关近几年都是安排在入职一年后去基层,高院选调生会被安排在村/街道、基层人民法院各锻炼一年。我个人认为基层锻炼是一次很难得的观察与实践的机会,大家可以视自己情况权衡。
Q2
报考法院的条件与要求有何注意事项?
据我了解,多地选调生招聘时对会对政治面貌、校级综合奖励、担任学生干部经历有要求。我报名的浙江、上海等地则暂未对某一项条件作硬性要求,比如我们这一届的浙江选调仅要求报名者具备若干条件之一,曾获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等奖励或担任学生干部满1学年以上等都可以作为报名的充分条件。省考的法院岗位通常不对政治面貌有所要求。
至于不同时具备多项要求的同学在资格审查、面试、政审等环节会否有劣势,我自己并没有遇到这种情况,但无法一概而论。因此建议有志于法院的同学早做规划。
Q3
如何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准备选调考试与公务员考试?
中央、各地方的选调考试与公务员考试涉及的题型基本一致,只是题量、题型分布上有所差异,所以可以混在一起准备,但需要提前了解报考地方的试题特征,从而在准备时有所侧重。我备考的感受是,公考复习的战线可长可短,边际效益递减明显,因此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具体要投入多少时间。
有关考试基本题型可以参考此前就业办推送的经验贴,对考试比较重视、希望复习得比较扎实稳当的同学也建议跳转。如果这场考试只是你的选项之一,且你不想投入太多时间,或许可以从我的经历中汲取一些灵感(实在谈不上经验TAT):
(一)笔试
10月17日定向选调笔试前,我从零开始准备了一周时间,每天投入时间2-6小时不等。主要准备方式包括熟悉题型、做真题、积累申论的语料和素材、了解浙江时事。笔试过程十分慌乱,结果也并不理想,在同岗位26个竞争者中排名第8,没有进入面试。
第一场笔试结束后,我反思了一下自己的问题:首先,我找的是省考真题而非选调考试的真题,省考行测有120分钟,选调行测只有60分钟,时间更为紧凑,只要在一道题上有所犹豫就会打破直接整体节奏;第二,浙江偏爱数学,选调考试尤甚,数量关系题占了总题量的1/3,而我阔别数学多年,做题熟练度不高,在这场笔试中只做了不到一半;第三,我自信地以为利用申论120分钟时间写作一篇应用文与一篇大作文绰绰有余,因此花了大量时间构思,导致最后时间来不及,大作文没有写完。
因此,在11月15日常规选调笔试前的这一个月里,我的主要备考策略就是做数学题+适应60分钟的做题时间。公考数学题的难度并不大,挑战在于如何用最短的时间算对(实际上资料分析题也同理),已经上岸的同学借给我一本粉笔的数量关系专题,我利用实习午休时间过了一遍常见题型和它推荐的解题方法,之后发现自己做题速度显著提升。另外,我每周末会抽出1小时做一套往年浙江选调的真题,每个模块掐表计时,做到第三套的时候基本有了感觉。至于图形推理、判断推理和常识题,我自觉在此前备考的基础上提高空间不大,于是没有多花力气,只是偶尔会在通勤的地铁上刷点题。申论的评分标准比较玄学,我的文风也不讨喜,所以基本处于以写完为目标的弃疗状态。最终,尽管我常规选调笔试的成绩不算很高,在同岗位80个竞争者中排第5(所幸我报考的岗位共招录2人,按照1:5的进面比,笔试前10能够进入面试),但已经明显感到自己对于考试过程和结果多了一些把握。
京考笔试的难度要低于浙江选调,数学题占比很低,多了言语理解类题型。由于各种原因,这一阶段我没有太多时间准备,于是零零碎碎做了一些真题保持手感,最后可能因为心态比较轻松,发挥得不错。
TIPS总结:
○ 一定要掐表做对应的真题,贵精不贵多
○ 通过做题找到有提升空间的模块,有针对性地准备,抓大放小
○ 用少量整块时间做真题,利用碎片时间分模块练习
○ 实战经验很重要,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报几场考试感受一下
○ 浙江选调笔试题型可以参考“阅读原文”链接中的文章。我采取的行测做题顺序是资料分析-判断推理-图形推理-常识-数量关系。申论可参考其他经验贴。
(二)面试
浙江选调与大多数公务员考试面试一样,采取“结构化面试”的模式。通俗来说,“结构化”的意思就是题型、流程、评分标准等都有章可循。从收到进面通知到赴杭面试一共只有一周左右时间,我参考的“章”主要包括:
(1)b站上有关结构化面试的辅导视频,用来熟悉基本题型及回答套路;
(2)知乎上的面试经验分享,用来熟悉浙江选调的面试流程,同时感受往年题的风格。作为一个不太擅长开口说话的人,我这一周大多数下班时间都用来对着题目自言自语。此处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同学兼同事吴可婷,她不仅热情分享了此前定向选调的面试经验,还帮我做了一次模拟面试,我面试前的心态建设有一半要归功于她。
我经历的面试与前述知乎答主的经验如出一辙,唯一不同的是我在候考室从早上7点一直等到下午4点。之前看过的答题模板基本没有派上用场,因为第一道漫画题我就没看明白,第二道材料分析题中的古文我也似懂非懂,第三道题用指定词语编故事、谈感想倒是我擅长的,总之全程就厚着脸皮冲七八个考官瞎扯,先自行定义看不明白的题面,然后围绕自己下的定义讲道理、摆事例。走出考场的一刻只觉得精疲力竭。
TIPS总结:
○ 最重要的是建立自信,无论是以笔试第几名的成绩进入面试,都要相信自己值得被选择,并让考官感受到这种气场
○ 不要迷信培训机构提供的答题模板,答出自己的风格才更容易获得青睐
○ 一定一定会紧张,所以需要练习如何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快速思考、流畅发言
○ 再“结构化”的面试也可能受到场外因素的影响,比如性别,所以希望大家在长期关注这一社会问题的同时,直面现状,多手准备
04
写在最后
找工作那个学期,我和几个同学经常聚在寝室楼道里唠嗑,品评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奇闻异事,分享各自的坎坷和纠结。尽管我们的求职目标各异,但别人的故事让我觉得自己在这场单枪匹马的战斗中并不孤单。因此,在尘埃落定之时,我也很希望能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给正在或即将找工作的人听。
要说有什么经验,大概是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为自己争取更多选择,不要执着于定义最优解,拥抱求职过程中的各种机缘,以及做一点可以分心的事。愿大家都能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且在求职季的前前后后过得充实。
编辑 | 荷小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