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薪百万焦虑不安 中产阶层的出路在哪里?

2017-01-11 瀚亚地产


摘要:在美国,如果没有钱,你很难快乐,但是在达到一定的生活标准之后,钱的多少和人是否幸福就没有直接关系了。在中国,中产阶级早就已经达到了这条生活标准线,所以他们的幸福感已经和钱没有太大的关联了。


很多人会问,赚了那么多钱,为什么还不快乐?怎么越有钱,还越焦虑了?其实,没钱的人不是不焦虑,是有钱但却没有到富到极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产阶层,焦虑感和迷茫感更强烈罢了。

 

中产阶级对一个国家来说非常重要,很多社会学家都认为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能否形成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产阶级,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社会的中间水平,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中等层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较好满足,但尚未达到或刚开始追求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



用一句俗话来概括中产阶级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按道理这个群体的幸福感是不低的,但所谓的“中产阶级焦虑”似乎成为了中国人近几年频频提及的话题。作为经济能力已经提升到一定地位、衣食住行都不愁、每年时常旅游的中产们,为什么反而会产生更多的焦虑感呢?

 

中产阶级的焦虑感从何而来?

在美国,中产阶级同样有焦虑感。美国绝大多数中产阶级每月都会有一笔固定的医疗开销,那就是看心理医生的费用。几乎每个月,他们都会准时向自己的心理医生报到,倾诉自己的焦虑和不安。可见,美国的中产阶级因焦虑而产生的心理疾病问题一点也不比中国少。尤其因心理问题而衍生出的药品滥用问题在现今的美国更成为了一个灾难性现象。希拉里当时提出,政府需要增加心理医疗费用方面的投入;而特朗普的解决方式则是进一步完善法制,杜绝贩毒和医生滥开药品的行为。从这一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到,中产阶级的焦虑以及因此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美国面临的形势比中国更加严峻。


“中产阶级的焦虑感”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是很多美国社会学家所研究的课题。引发中产阶级焦虑的原因,有两点是学界目前一致同意的。很多媒体的报道方向,让人们看到一个“永远达不到的标准”。如果将时间向前拨回一两百年,那时的媒体可不如现在那么发达,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相对单一。从生活消费标准来看,现在充斥在媒体平台上的,无论是真实的人生还是电视剧里虚构的人设,往往都是一些最顶级阶层的角色——那些亿万富翁或百亿万富翁,开着私人飞机,坐着豪华轿车,过着奢靡的日子。在这样的媒体冲击下,很多人就会不自觉地认为,这就是一个衡量成功和幸福的标准,或者说成功就应该过那样的生活。


例如,对家长来说,孩子进不了好学校,开始忧虑;进了好学校,排名不进前十,又忧虑;进了前十,读国内名校还是出国留学?还是忧虑……有人可能会说,如果我赚到第一个 100 万,我会很开心;也有人说,当我赚到第一个 1000 万,我会很开心;甚至有个富豪曾说,先定一个小目标,赚一个亿吧!然后大家纷纷把这一个亿作为衡量标准去跟自己的财富作对比,内心感觉可谓是五味杂陈,虽然绝大多数人都是抱着调侃和好玩的态度,但这样的标准被说多了其实没什么好处。

 

小概率负面事件被报道放大 让人问题很严重

曾经有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做过一项统计,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因战争、天灾和疾病死亡的总人口是有史以来最少的。也就是说,现在是人类历史上最太平的年代。但是,每天打开报纸,我们能看到什么呢?今天,一架飞机坠机了;明天,俄罗斯大使在土耳其被极端分子刺杀了。就像之前所说的,在媒体还没那么发达的年代,你最多只能知道自己居住地附近发生的事情。


但现在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在以前来说是永远都不会知道的事情,你随时可以清楚地了解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事件,非但能看到这些新闻,还能不断看到很多人对此的评论。于是,我们的脑海里便会充斥着那些问题,而且不自觉地联想自己所在环境里可能会发生的类似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和我们自身没什么关联,或者说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概率很小,但因为我们每天从外界接收到这样的信息,所以会不断产生不安感和焦虑感。尤其当某些媒体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不自觉甚至不负责任地将小概率事件放大的时候,我们会感觉问题很严重,不安和焦虑的感觉将越发厉害。

 

我们可以问一下自己,真正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有多少?仔细想想会发觉很少! 与此相对的是,在现代社会中,很小一件事情就能让人不开心或者产生焦虑。小到什么程度?比如开车遇到塞车,自己的心也塞了,“路怒症”人士越来越多;办事排个队,看着长长的队伍,气就不打一处来;甚至去餐厅吃饭,服务员稍有怠慢也会觉得不开心。这些不顺心的小事情往往会影响人一整天的心情。所以,在现代社会中,你往往需要达到很高的高度,或者实现很大的目标,才能令自己开心,但是想让自己不开心的话,很小一件事情就可以。

 

面对日益剧增的焦虑感,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们必须直面一点,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很多人已经不知不觉成为了高科技的奴隶。斯坦福曾在美国做过一项调查发现,美国绝大多数年轻人一天拿出手机的次数大约是 200 次。这是个很惊人的数字!想想看,我们每天和身边的亲人或朋友的交流,一天和他们讲话能超过 200 句吗?和父母,和孩子和配偶,全部加起来估计都没有 200 句。但是,很多人每天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手机,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还是看手机。


很多时候,我们似乎已经慢慢忘记了手机或网络之外的很多其他乐趣,而唯有“切断”网络,身临其境去参与体会才能重拾这些乐趣。尤其人与人之间,更是需要真正的互动和接触才能了解彼此,加深情感。

 

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有用 要筛选对自己最重要的

在硅谷,很多成功人士都喜欢说一个单词“FOMO”,翻译成中文意思是“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错过)。其实,越成功的人就越在意“FOMO”,他们觉得每天世界上都会发生很多事情,如果不能随时随刻了解的话,就害怕错过些什么。我们现在每天被大量碎片化信息所包围着,我们的大脑需要对这些信息的处理也就越来越多,但要知道,我们每天的时间只有 24 小时,而且人类的大脑是不适合一直绷紧着去处理那么多信息。即使我们拼命去处理信息,但在那么多信息的辅助下,我们做事真的比以前仔细和正确吗?并不是!绝大多数时候,我们仍然沿用简单的道理或直觉去决定一些事情。


所以,赚了那么多钱为什么还不快乐?答案不在钱袋里,其实在脑袋里。


更多热门文章
↓↓↓

楼市2017展望:房价趋稳 房地产长效机制可期

2017新一轮投资启动:基建为主 预计规模达16万亿

2016年熊冠全球,2017年能否极泰来?

过去十几年错过房地产市场 未来十几年别再错过资本市场

年度精选:2016年改变世界的十件大事

2017年中国经济股市楼市等怎么走?12位大咖这样看

从海底捞的“逆天”服务解读企业正确的员工激励方案

美国向全世界摊牌 一场2.1万亿的豪赌!这是感恩节的馈赠?

日本福岛再遇强地震 日元跳涨

互联网“最强大脑”齐聚乌镇 他们看到了怎样的未来?

燕郊楼市乱象渐平 欲从“睡城”转向产业发展

想买房的注意!以后贷款可能更难了!

7.8级强震袭击新西兰:已2人死亡 余震海啸并发

左手万科右手深深房 恒大的万亿地产帝国野心



文章来源:新财富杂志

版权声明:本文由瀚亚编辑整理编辑,文章来源自网络,文章版权属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通过微信公众号与我们联系。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瀚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