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果壳四季·秋分 |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秋分

当一年之中太阳到达黄经180°时,斗指酉,秋分就到来了。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秋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


01

历史渊源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秋分,八月中。解见春分。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提到:“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在民间传统中,立秋被视为秋季的开始,一直到霜降结束,期间一共90天,而秋分恰好居中平分秋季。有谚语称“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意味着从这个时期开始,北半球的白昼将逐渐缩短,夜晚则相应延长,昼夜的温差变得更加显著,平均气温也逐渐降低。


02

秋分三候[1]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一候“雷始收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鲍氏曰: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入地则万物随入也。”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而到了秋分时节,阴气开始旺盛,雷声随之减少,这与春分时“雷乃发声”的现象形成呼应。从春分的雷声轰鸣到秋分的雷声渐息,自然界的节气变化带来了雷声从活跃到宁静的转变。因此,雷声的消失不仅标志着炎热夏季的结束,也预示着秋寒的来临。

二候“蛰虫坯户”。《礼记》注曰:“坯,益其蛰穴之户,使通明处稍小,至寒甚,乃墐塞之也。”秋分到了,天气开始变得寒冷,蛰伏的小虫开始往穴里钻,并用细沙土封闭自己的洞口,以抵御寒冷的侵袭。

三候“水始涸”。《礼记》注曰:“水本气之所为,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 秋分之后,气候逐渐转向干燥,降雨量开始减少,河流和湖泊的水位也随之下降,呈现出干涸的趋势。


03

秋分农事

在我国北方,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秋分时节,正是秋收、秋耕、秋种这“三秋”农事活动的关键时期。在华北地区,农民们已经开始了冬小麦的播种工作;而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区,人们正忙于收割晚稻,并利用晴朗的天气翻耕土地,为油菜的播种做好准备。

自2018年起,国务院将每年的“秋分”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国家第一个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是亿万农民共同庆祝丰收成果、分享丰收喜悦的节日,也是全国人民祈愿五谷丰登、祈福国泰民安的节日。


04

秋分习俗


一、 秋祭月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明史 • 礼志三》提到:“盖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日月次天地,春分阳气方永,秋分阴气向长,故祭以二分,为得阴阳之义。”意思是说,春分和秋分最适合祭日和祭月。但由于秋分在农历八月的具体日期每年都会有所变化,并非总是能遇上满月,而没有月亮的祭月活动失去了其应有的意境。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祭月节”被调整到了中秋节,即农历八月十五,现在的中秋节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

二、竖蛋

民间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与“春分”一样,“秋分”也有竖蛋的习俗,在古老的传说中,秋分这天最容易把鸡蛋立起来。据史料记载,秋分立蛋这一传统最早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中国,用以迎接秋季的到来。竖蛋活动体现了人们对生命和繁衍的尊重与敬仰。


三、吃秋菜

在岭南一带,客家人流行着食用秋菜的传统。所谓秋菜,指的是一种野生的苋菜,通常被采摘回来后与鱼片一同煮制成汤,这种汤被称为“秋汤”。古人认为秋属肺金,为了顺应自然天时,建议在秋季减少葱、姜等辛辣食物的摄入,而应该适量增加一些酸味和甘润的果蔬。


05

秋分诗歌

《晚晴》

【唐】杜甫

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

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

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06

秋分养生[2]


《黄帝内经 • 素问》:“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古人认为,秋分之时,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附向收敛闭藏转变,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皆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由此,秋分也是提醒人们要重视内守,养精蓄锐,为严寒的来临做准备。

“秋分”以后气候开始转凉,气候特征是凉、燥。应对“凉”,宜温补身体。食用红枣、黑豆、花生以及时令水果如秋梨、葡萄、柿子等,有助于补充身体所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促进血液循环,美容养颜,增强身体活力。应对“燥”,宜充足补水,选择滋润的食物以预防秋燥,饮食上应以清淡和温润为主,推荐多吃芝麻、核桃、糯米等具有滋润效果的食物,避免过量食用辛辣食品。此外,适量饮用性质温和的乌龙茶,有助于缓解秋季干燥,清肺提气,同时还能提神醒脑。




参考文献

[1]陈鹏飞,张圣亚,许梦蕊.二十四节气之白露秋分[J].绿化与生活,2023,(09):34-38.

[2]安奋伟.秋分:阴阳相半秋色平分[N].山西日报,2022-09-23(005).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更多阅读

文案、编辑/曹文娟  图片/Hippopx 责编/李泫邑©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中国科学院大学

图书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