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IGF观点 | 金融科技助力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的需求及应用分析

按照信贷资金占绿色项目总投资的比例测算,当前绿色信贷每年可支持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超过9亿吨。为进一步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产业,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绿色信贷发展越发重要。今年初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中明确指出,通过多措并举有序引导我国金融业运用数字技术促进改革,提升监控金融风险有效性,完善金融标准化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绿色信贷发展现状,梳理了金融科技在银行绿色信贷发展中的需求与应用。


 一、绿色信贷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一)什么是绿色信贷


狭义上,绿色信贷是商业信贷的种类之一,指借款人用于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及绿色服务等绿色产业领域的贷款。对绿色产业领域的界定,我国当前的划分标准可以根据发改委等七部门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和人民银行《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符合条件的项目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绿色服务产业。


广义上,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依据政府的政策和意见,在信贷业务中利用利率杠杆调控信贷资金流向,实现资金的“绿色配置”。


(二)绿色信贷发展现状


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势头强劲。2021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比上年末高12.7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1.7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86万亿元,绿色信贷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从资产质量来看,不良率远低于同期各项贷款整体不良水平,绿色信贷环境效益逐步显现。


1.绿色信贷政策日趋完善。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我国自此开始着手搭建绿色信贷政策框架。2012年2月原银监会发布《绿色信贷指引》,并在2013年公布《绿色信贷统计制度》,之后国内21家主要银行(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政策性银行)作为考核对象开始定期上报其绿色信贷业务整体数据。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一系列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的激励政策,进一步促进了绿色信贷的发展。2019年《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的发布推动绿色金融更加聚焦支持绿色产业发展。2020年1月3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银保监发〔2019〕52号)》中提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绿色分(支)行等方式,提升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


2.绿色信贷的评价体系逐步建立。2007年银监会发布《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要求金融机构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建立节能环保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在项目融资管理、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方面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出引导性的要求。2012年出台的《绿色信贷指引》规范了银行的信贷决策与企业的环境绩效,对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与信贷风险管理流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4年的《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评价指标》,引导银行机构绿色信贷的自评价体系建立,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开展自评。2016年《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特别强调通过建立适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解决项目环境外部性问题。2018年,人民银行制定了《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方案(试行)》,绿色信贷业绩评价每季度开展一次,绿色信贷业绩评价结果纳入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宏观审慎考核。2021年6月9日人民银行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采取“定性+定量”两类评价指标,评价结果纳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等人民银行政策和审慎管理工具。


3.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外部环境信息的披露是绿色信贷开展的前提。早在2013年银监会发布的《绿色信贷统计制度》中就明确要求21家主要银行机构统计环境安全的重大风险企业、节能环保项目以及信贷服务情况,并每半年报送银监会,定期进行信息披露。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后,有力地引导金融投资业形成将环境因素纳入投资考量的理念。2018年发布《绿色信贷统计信息披露说明》明确了绿色信贷统计制度的主要内容、运行机制、环境效益测算规则等。2021年,人民银行发布了《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专门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出了在环境信息披露过程中遵循的原则、披露形式、内容要求等,随后多家银行机构开展环境披露试点。


4.绿色信贷业务规模稳步提升。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8.07万亿元,同比增长38.6%,比上年末高5.6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7.6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2.05万亿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7.79万亿元和4.22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5%。


六大国有银行发布的2021年度报告和社会责任(ESG)报告,披露了企业在绿色信贷等方面的数据和进展。其中工商银行投向相关绿色产业的绿色贷款余额为24806.21亿元,较年初新增6349.02亿元摘得桂冠。除了国有大型银行,一些股份制银行在绿色信贷领域也表现突出,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等绿色贷款余额均在千亿元以上,从同比增速来看,平安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增幅均超100%。其中,平安银行同比增速高达204.6%。



 二、绿色信贷对金融科技的需求分析


金融科技(FinTech)自20世纪80年代逐步兴起,经历金融信息化(FinTech 1.0)、金融在线化(FinTech 2.0)以及金融智能化(FinTech3.0)三大阶段。2018年9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绿色数字金融》(Green Digital Finance)报告中提出,绿色数字金融是由大数据、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移动科技、区块链以及物联网等技术支持的金融创新,帮助环境效益项目进行投融资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虽然发展历史较短,但“金融+数据”的融合发展趋势已成主流。同时,以“金融+数据”的方式引导资产配置流向绿色产业的绿色金融科技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方向也与我国碳中和战略的实施路径高度吻合。


助力银行绿色信贷发展,金融科技的需求主要在绿色信贷标准建设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机制两个方面。


(一)绿色信贷标准建设


近年来,《绿色信贷指引》、《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等制度办法的相继出台,为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信贷标准体系奠定了基础,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认定标准有部分交叉冲突问题。目前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等多个部门,分别针对自身所处行业的绿色项目相关技术标准做出界定,但覆盖全行业领域的绿色项目标准尚未完全统一。同时,目前较为严格的绿色信贷定义有效防范了“洗绿”和“漂绿”的风险,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相关业务的发展。绿色金融发展初期,受政策引导的基础设施项目依靠产业分类极易识别“绿”或“非绿”,如光伏、燃煤电厂等。未来进入全面转型阶段,在实际业务中对底层资产的识别判断难度将大大增加。解决“信息孤岛”,需要依靠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手段,从相应的监管部门获得实时数据,根据不同部门提供的信息绘制用户画像,保证有效绿色信贷需求,探索绿色信贷产品创新。


(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机制


真实、准确、完整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是推进绿色信贷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监管的重要信息来源。根据由PRI(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EP FI(联合国环境署金融倡议组织)及商道融绿编制的《中国的ESG数据披露》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近83.3%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公司披露了相关ESG数据与分析。披露ESG相关数据的上市公司数量尚且可观,但是披露信息广度和质量有所欠缺,主动披露数据的企业很少涉及负面角度,而信息披露质量将干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判断。尽管金融监管部门规定绿色信贷项目需要明确用途并提交对环境的影响评估,但详尽的企业ESG信息披露有助于加强绿色信贷的前期审查力度,更好帮助银行全面评估其环境风险。企业端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银行将无法将环境风险准确纳入其风控授信体系,也无法完成对绿色信贷余额的整体碳排放或者环境影响做完整估算,这也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痛点所在。


三、金融科技在绿色信贷中的应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金融科技在绿色信贷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从满足绿色信贷需求来看,金融科技通过助力绿色信贷相关标准建设及信息共享,有效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绿色信贷产品向多元化、便捷化发展。


(一)解决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造成了跨行业绿色信贷标准统一难问题,从而导致金融机构需要不同行业的专业人士对绿色项目进行判断。巨大的专业人才缺口银,给行业务开展造成极大不便。利用物联网、区块链、5G等技术的充分结合,金融科技不仅能为银行带来成本、效率、安全和数据真实性等方面的改善,也可助力银行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对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而言,金融科技可用于建立绿色金融与绿色项目对接平台、绿色信用评价体系、绿色金融信息统计平台。


例如,湖州市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将绿色金融管理要求集成于信息系统建设,与核心信贷流程结合,覆盖所有公司业务管理,并建设绿色金融信息报送监测系统,每日日终对行内的绿色数据进行整理、整合和自动报送。基于对42000多笔业务的绿色识别以及约700笔项目贷款的环境效益测评,湖州银行的绿色信贷审批时间和报送时间分别缩短为原来的1/3,大大缩短了企业融资时间,间接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超3000万元。


(二)银企联动拓宽产品线


目前中国绿色金融产品90%集中在绿色信贷,但同质化严重、总量占比偏低,无法满足绿色产业融资需求。通过互联网等公开平台进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是企业对自身在环境信息方面的认知,同时也是监管机构对企业的监督过程,有助于银行业在相关业务方面的开展。


以碳交易、碳金融为例,现有的绿色信贷以碳排放配额(CEA)交易为主,碳减排(CCER)交易为补充。但从长远看,碳减排交易的重要性可能逐年上升,未来林业碳汇的前景将超越“两高一剩”行业基础建设。因此,充分结合碳排放市场交易等平台数据,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拓宽银行绿色信贷产品线的需求很有必要。金融科技可针对企业基于分布式数据库架构,发展以用能权、排放权等为质押物的绿色信贷模式,帮助建立成熟完善、品种齐全的绿色信贷体系;同时针对个人实时计算个人日常消费行为,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在线支付等的碳排放量,以图像等直观形式展示用户碳足迹,体现出居民生活方式对于环境的具体影响,帮助其树立环保意识,以及针对个人绿色行为选择,给予相应激励。



相关文章:

1.IIGF观点 | 科技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实践、问题与建议

2.IIGF观点 | 绿色支付:“双碳”目标下支付行业的转型之路

3.IIGF观点 | 稳步实施碳市场扩容,促进行业实现碳达峰

4.IIGF观点 | 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



参考文献

[1] 殷红.科技赋能绿色金融,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EB/OL]. (2022-3-29)

[2] 贲圣林.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EB/OL]. (2022-3-9)

[3] 马骏,李振华,刘嘉龙,吴功照,耿艺宸. 金融科技支持碳中和:国际经验、中国案例与建议[J]. 开发性金融研究,2021,(06):3-10.

[4] 丁溧,杨乐. “双碳”目标驱动下 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EB/OL].(2022-3-21)

[5] 资本邦. 六大国有行2021年绿色信贷余额总和约8.68万亿元,工商银行绿色贷款破2万亿元.[EB/OL].(2022-4-7)

[6] 经济日报.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成效显著 绿色信贷规模居世界第一[EB/OL].(2021-11-18)

[7] 刘建飞,黎峥.绿色金融|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应用场景研究[EB/OL].(2020-12-24) 


作者:

张琦彬 中央财经大学-北京银行双碳与金融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研究指导:

许余洁 中央财经大学-北京银行双碳与金融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新媒体编辑:徐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