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GF观点 | 元宇宙激活文博新活力
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上发布了北京首个以首都文博文物为主题的元宇宙平台——“文博”跑酷,打破传统文物展示模式,一站式实现“虚拟场景”“虚拟文物”“虚拟交互”“虚拟电商”四大核心要素场景聚集,通过文物趣味小游戏、图鉴解锁等闯关任务及线下场景实物奖励激励,让用户获得成就感和文化获得感。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随着web3.0时代的到来,文博发展也进入数字化时代。元宇宙的数字孪生技术通过虚实结合,复刻出有限文物的无限价值,为中华文化传承添砖加瓦。
一、文博发展面临的挑战
推广文物传播,科技创新赋能文物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文博事业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科技创新的不断融入也为文博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数字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也激励着我国文物事业的进步。技术手段不断提升,带来了文物保护与考古的进步;数字孪生技术带来全新的沉浸式体验,突破博物馆在传统展示与传播方面瓶颈;智能化平台实时监测,有利于提升文物治理能力,为文物治理体系搭建奠定基础;同时,5G等技术的高速发展打破跨地区交流障碍,为文物的国际交流提供新思路。
面对文化传播的需求日益强烈,支持传统文物讲好中国故事成为近年来文博领域发展重点。国家也从政策层面给予了相应的支持,2021年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从文物资源大国向文物保护利用强国跨越的关键时期。积极文博数字化转型,加强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加速文化传播。然而,文博领域在数字化转型中初具成效,但在发展中仍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在绿色发展方面的探索。
(一)文物基数大,从业人员不足
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截至2021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6183家,实行免费开放的博物馆5605家。全国县级文物行政编制仅有5000多人,平均每县不足2人,而中小型文博单位整体数量却占到全国文博单位的三分之二以上。专业人员的不足,面对基数庞大的文物,在修复和展示等方面难以支撑,忽略观众的体验感,单单传承“中国故事”都具有一定难度。
(二)跨专业技术人员欠缺,数字文博发展受限
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对兼具文博知识与数字化技术的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国际博物馆协会调查数据显示,仅有21.9%的博物馆拥有全职的数字化工作人员。数字化文博涉及数字化采集、存储、加工、展示、传播等诸多环节,是一项繁琐的跨领域工作,目前专业人士仅能支撑大型博物馆的开发利用,而技术更为庞大的中小型博物馆几乎不具备相应能力。
(三)文化传承与生活脱节,年轻受众需要“新鲜感”
年轻人对电子产品的依赖,以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越来越难以静下心来逛博物馆。抛开博物馆的场所约束,文化传承在生活中的融入少之又少,近两年文创的推广,在开始将文化渗透进生活。如何避免文化遗产昙花一现,需要深入挖掘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等多元价值,同时,创新文物保护利用、展示传播形式,推动文物素材再造和衍生创新,利用数字化展示、文创开发、国际传播、市场营销等各种手段拉近社会大众与文物的距离,为人民群众提供形式多样、营养丰富、喜闻乐见的文博数字化文化产品和服务,让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时代风采。
(四)跨产业融合欠佳,传播渠道单一
当前文博的社会化应用范围较窄,跨界融合不够,商业化开发进展缓慢,以慈善公益话为主,较大程度上限制了文博价值的充分释放和有效利用。故宫的猫、大白兔等国潮文创的出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积极推动文创IP开发,加强政府引导,促进文博与不同产业融合,适应年轻人快节奏生活方式,将文化力量深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二、元宇宙背景下文博发展机遇
“云游博物馆”迅速走红,云展览和数字展览成为文博数字化发展新亮点。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显示,继2020年各地博物馆推出2000余项网上展览之后,2021年度博物馆线上展览的数量增加到3000多个。据国际博物馆协会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采用线上展示藏品、展览和直播的博物馆比2020年增加了15%以上。“博物馆之城”建设逐渐成为新的,随后近30座城市提出要建设“博物馆之城”或“博物馆之都”,其中云看展、云直播、云论坛、云讲座等数字化展示形式,成为多数城市提出发展文博数字化的重要措施。
基于数字化转型的初尝试,元宇宙概念的兴起,为文博数字化转型了拓宽了路径,文博IP纷纷入局数字藏品领域,探索自我造血与虚实结合。针对元宇宙给文博领域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从政策层面、区位优势、技术和应用场景层面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索元宇宙给文博数字化带来的价值。
在政策层面上,2022年5月国办中办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过去公共文化建设更多是通过国家层面的公益性投入来实现,而文旅元宇宙为中华文化的全景式呈现提供了新的体验性载体,部分非遗IP、文创IP、文博IP通过文旅元宇宙触达C端观众,再结合新消费领域的产品创新和品牌传播进行IP联动,激发其内含的商业价值以形成良性循环,这是打破文旅元宇宙与元宇宙营销间隔的融合式创新,同步赋能实体经济。紧随其后,北京文化论坛发布《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提出新业态引领构建数字化发展新格局发展趋势,强调北京游戏动漫、文旅文博等领域积极探索元宇宙应用场景,推动业态的虚拟化、沉浸式、数字化发展。
在区位优势上,东数西算是国家在数字经济空间布局上的战略规划,西电东送又是国家在能源经济空间上的战略规划。作为国家数字与能源交换的通道,中部城市具备了承接东部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和本土创新的重要作用,西安、成都、重庆等内陆开放高地和西部龙头城市的地位凸显,不仅能放大自身创新成果还能辐射西南西北多省。西安是历史文化名城、四大古都之一,依靠浓厚的历史文化打造出风靡一时的大唐不夜城,以元宇宙赋能东方古都,复刻丝绸之路的繁华盛况,打造历史文化与科技双驱动的古都;重庆与成都在文旅资源禀赋上各具优势,以元宇宙赋能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有效地打通两地的景区流量资源,把文化根脉的联结转化成为创意和科技双轮驱动的科技创新走廊。此外,网红的概念更是IP打造的基础,在文旅、历史等方面开拓IP中西部城市同样具备较大潜力。重庆洪崖洞与成都宽窄巷子组成的“宽宏大量”CP一度为人乐道,跨地区CP实质性联动和交叉导流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河南春晚的《唐宫夜宴》一秒穿越回大唐,与西安大唐不夜城的盛唐文化输出相辅相成,一夜之间勾起国人对大唐文化的向往,初具联手打造文旅IP基础。大力发展中西部城市文旅、文博IP,形成强化协同纽带形成对实体经济更强的导流、引智、赋能能力。
在技术设备和应用场景领域,文博界自提升观众体验感开始,逐步与元宇宙世界产生关联。不少文化遗产地、博物馆已经设置观众与展品联系的体感交互设备,用以增强观众设身处地的体验感。如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数智体验馆提供有“郊野渔猎”和“瑶山祭祀”两个互动式场景。在“瑶山祭祀”场景中,只要体验者用手在空气中画个圈,便可穿越回五千年前良渚古国,参与祭祀流程,还能与古良渚人合影留念。观众通过可穿戴的VR设备,实现了从现实世界到虚拟世界的过渡。采用3D、超高清等显示技术以及VR设备、AR设备等可穿戴设备,让观众在虚拟的文化遗产世界获得真实的体验感,也是文博同元宇宙结合发展方向。陕西省创建了基于唐代历史文化背景的《大唐·开元》元宇宙项目。观众通过端口登入《大唐·开元》世界后,动动手指就可以在完美复原的唐朝街道上游览、购物,享受和现实世界一样的购物体验与优惠活动,还可以邀请现实生活中朋友一起逛街的虚实交错的情境体验。除提升观众体验感外,文博场馆以及文化遗产开始思考利用数字科技探索年轻化输出方式。如河南省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文创产品以及由河南省电视台出品,将虚拟场景和真实舞台、文物和舞蹈完美结合的《唐宫夜宴》舞蹈节目等。
2021年以来,国内多家博物馆就已经陆续发行了依靠区块链技术、以各自馆藏经典文物为载体进行创作的NFT数字藏品。每款藏品一经上线便瞬间售罄。湖南省博物馆依托“朱地彩绘棺”和“T”形帛画两款镇馆之宝,发行了NFT数字藏品;湖北省博物馆也将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制作成NFT数字藏品;金沙遗址博物馆上线发行了以金沙遗址藏品为基础、融入博物馆建筑及古蜀文化的NFT数字藏品……此外,河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西安大明宫、安阳殷墟等多个博物馆单位也都相继推出了属于自己的NFT数字藏品。
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传统城市的定位,现代城市是集线上网络流量和线下商旅物流于一体的综合门户。将文化遗产传承融入城市发展,深刻贯穿与全国城市网络和区域城市网络关键节点中,打造基于区域特色的IP,是未来发展的新思路。此外,《中国文博文创消费调研报告》显示,文创消费年轻化趋势明显,其中“95后”占比达30%,他们更注重文博文创产品的体验感与个性化。如东汉陶狗之所以备受追捧,一方面它本身是一件网红文物,在公众中的认知度高;另一方面,它能够生动形象传达出文物背后的故事,体现汉代时期巴蜀和平、稳定和富饶的景象。
三、元宇宙激活文博活力探索
2022年来自全国50家博物馆、高校的60名馆长、学者联名发布《关于博物馆积极参与建构元宇宙的倡议》(以下简称《倡议》),呼吁博物馆顺应时代发展,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建构元宇宙。在web2.0时代的基础之上,探寻元宇宙在文博领域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沉浸式体验,提升游客参与感
近年来,各大博物馆都在探索馆藏文物与传统文化适应数字时代的价值传递与传承新方式。传统文化与了数字技术交融,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感,同时给传统文化输出带来了新的思路。《倡议》指出,数字资源的开放共享正日益成为全球博物馆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博物馆应打破藏品资源的壁垒,开放共享数字资源,并展开资源共享及文化传承合作,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发挥研究、展陈、教育等功能特长,协同探索创建优质应用场景,在参与建构元宇宙中实现博物馆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博物馆在元宇宙的构建已开启初步探索,部分博物馆上线了“元宇宙游览”“元宇宙观展”模式,搭建全沉浸交互式数字文博展厅,用虚拟数字人担任博物馆解说员等。疫情期间,南京市各大博物馆暂停线下观展纷纷推出线上服务,通过“南京市博物总馆”微信公众号,可以一键直达南京市博物馆、六朝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举办的五大主题、18个文物文化展。这其中包括:《源·流:99件文物里的南京》《1420:从南京到北京》《非纸书文物特展》《宁镇扬三地考古成果展》《老南京年俗展》等一系列重磅大展。通过裸眼3D等数字技术,营造出沉浸式的博物馆奇妙之旅。
(二)拓展文创市场,弘扬传统文化
数字藏品作为一种文创新形态,用科技链接数字世界,让文物不再拘束于时间、空间、修复等条件限制,把文物背后历史文化以更年轻化的体验方式传递出来,也是博物馆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与更多年轻人对话的尝试。数字藏品发行平台红洞数藏的诞生,包括元虎、星际猫等炙手可热的藏品推出,搭建国内首个元宇宙礼品平台零境数藏,将数字藏品与实体礼品、国风文创、航天发射纪念进行结合等创新应用,不仅积极响应国家以数字产品赋能实体经济战略,更打开了文创市场的探索大门。
通过科技赋能博物馆文创,将文物元素“数字化”,经过再次设计后形成新的数字文创,售价在30元左右,低于实体文创产品,线上的购买渠道更容易等优势。受到年轻消费者的喜欢在于:只需要一杯奶茶的钱,就能够收藏一个属于自己的、拥有独一无二序号标注的数字文创。如故宫的猫走红,随着故宫IP产业链不断扩大,故宫文创收入也在增加。据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故宫的文创产品销售额为6亿元,2016年增加到近10亿元,2017年,故宫文创产品营业额已经达到15亿。
(三)促进文物市场交易,传承历史
文物的特殊属性,博物馆也仅有陈列权,该如何让交易?区块链技术为数字藏品的身份认证和确权保护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也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市场。在AR、VR等技术的支持下,用户可以在移动设备上随时随地、全方位地欣赏文物,了解其承载的浩瀚历史与古老文化。区别于实体文物,“数字文物”还可以转赠,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展开交流分享,不仅为文物收藏爱好者们提供了沟通学习的便利条件,也让古老文明在数字时代发扬光大拓展了新路径。
创新传播文物价值,实现“多内容形态”的表达呈现,助力活态化传承。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文化内涵,搭载动漫游戏、音乐、视频、网络文学等数字内容形态,助力文博领域的优秀IP“出圈”,打造现象级产品,利用创新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打造“数字博物馆”,搭建“智慧博物馆”。如2022年6月11日,基于游戏技术打造的“数字长城”,在全球首次通过云游戏技术,实现最大规模文化遗产毫米级高精度、沉浸交互式的数字还原,成为前沿科技和数字技术在文保领域实现创新应用的标志性范例。
(四)跨时空展示,助力非遗文化传承
讲好中国文物故事,搭建“数字化共享”的桥梁平台,助力国际化表达。推动文物国际交流融入国际传播的顶层设计,助力文物数字化复原共享,通过“高清拼接”和“三维全景”等数字技术,打造“国宝全球数字博物馆”;创新传播推介方式,借助科技、产业、艺术的赋能,将文物背后的中国文化挖掘出来、呈现出来。“国宝全球数字博物馆”以新使命推动海外文物数字共享,助力北京中轴线“数字中轴”以新展陈方式共创数字申遗新范式。
此外,非遗传承是近年来关注较高的话题,很多非遗文化藏匿于大山深处,受地理位置影响,大多不为外界所知。通过元宇宙的数字孪生技术,走进大山,真切地感受到了非遗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碰撞的火花。切身感受到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基因的非遗文化,是如何通过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走进我们生活当中的,又是如何借助现代设计来得到更好的传承。充满时尚的现代设计又是如何联合非遗文化打造独特的文创IP,让中国风走向世界。非遗文化和现代设计这两者的结合,达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更是让很多濒临失传的手艺得以焕发出新的光芒。例如遵义藤编与上海凤凰自行车的“一路欢歌”自行车、赤水竹编与哈尔滨食品厂的“竹报平安”点心礼盒篮、格萨尔英雄史诗与英雄钢笔的“英雄史诗”限量钢笔套装等。受困于交通的不便利,以及传播途径的限制,越来越多的非遗手工艺濒临失传。未来利用元宇宙的身临其境之感,向世界讲述非遗故事,助力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来。
1.IIGF观点 | 基础设施REITs支持高速公路绿色低碳发展简析
2.IIGF观点 | 发展“渔光互补”,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张琦彬 中央财经大学-北京银行双碳与金融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新媒体编辑:陈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