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IIGF观点 | 博物馆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美好生活
一、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博物馆发展机遇
(一)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2010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年—2030年)》(以下简称“《战略与行动计划》”),《战略与行动计划》提出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三大战略目标:即近期目标,到2015年力争使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中期目标,到 2020年努力使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流失得到基本控制;远景目标,到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保护。该战略旨在保护和维护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多样性,包括动植物物种、生态系统及其遗传资源。这是为了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自然博物馆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自然博物馆向公众展示了丰富多样的生物多样性,增强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了解。自然博物馆通过展示珍稀物种、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激发了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兴趣,促进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此外,博物馆还承担着生物多样性科研的职责。通过收集、研究和展示生物样本,博物馆为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源,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和监测工作。另外,博物馆也是环保教育的重要平台。通过展览、讲解和互动活动,博物馆向公众传递环保知识,引导人们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因此,博物馆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紧密相关,共同推动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发展,为博物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二)拓展博物馆覆盖受众范围,推进精神文化共同富裕之路
我国文化共同富裕战略是为实现文化事业繁荣昌盛、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优秀文化成果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这一战略的核心目标是推动文化资源共享、文化产业共赢、文化成果共享,旨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参与文化生活、共同分享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繁荣与人民富裕的有机结合。博物馆在中国文化共同富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和传播者,博物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资源,对于文化传承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博物馆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博物馆通过展览和收藏文物、艺术品等,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观众深入了解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次,博物馆是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博物馆不仅向公众展示文化遗产,还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为学生和观众提供了学习和体验文化的机会。第三,博物馆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博物馆通过展览、文化交流活动等,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同时也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第四,博物馆是民族认同和凝聚力的象征。博物馆通过展示各个地区的文化遗产,加深了人们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文化共鸣。因此,博物馆与中国文化共同富裕战略密切相关。通过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提供文化教育服务、促进文化交流和民族认同,博物馆为实现文化共同富裕目标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构建节能环保绿色发展模式,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
2020年,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随后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支持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行动方案,旨在减缓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碳中和战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发展绿色交通,加强碳汇建设,推动碳排放权交易,鼓励碳减排技术创新等。这些措施旨在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逐步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在其他领域增加碳吸收和碳存储。博物馆绿色建筑与碳中和战略密切相关。作为文化设施和重要的公共建筑,博物馆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博物馆主要采用绿色建筑设计和实践的方式,在节能减排、碳中和建筑材料、碳减排教育、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对碳中和战略做出贡献。经以上三个层面分析,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我国博物馆面临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共同富裕和碳中和战略等重要发展机遇。浙江自然博物院是兼具生态人文的新兴博物馆,在可持续发展道路进程中位于我国博物馆前列。因此本文将以浙江自然博物院为例,从其发展内容和模式出发,分析探索博物馆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进方向。
二、“可持续发展”模式下浙江自然博物馆实践案例分析
浙江自然博物院是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国家一级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院以“自然·生命·人”为主题,以提高公众的自然科学文化素养和生态文明意识为宗旨,着力打造自然类标本收藏研究、展示宣传、科普教育、文化交流和智性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自然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院在以往博物馆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创新策展模式,激发公众对自然环境的重视与保护意识;创新运营模式,扩大影响人群,扩展合作方式,打造城市影响力;创新建筑设计,推广绿色发展理念,实践绿色运营模式。通过不断创新和探索,尝试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进一步促进文化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一)立足环境生态发展,融合历史人文知识
浙江自然博物院联合河南博物院,共同策划了名为“生命·超越——中原文化中的动物映像”的展览,不仅丰富了公众的文化体验,也提升了博物院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推动了自然科学与人文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本次展览呈现了来自河南博物院众多珍藏的132件(组)古代文物,这些文物涵盖了丰富多样的材质,包括青铜、陶瓷、玉石、珐琅、象牙、丝织和砖瓦等。其中,26件展品更是荣获国家一级文物的殊荣,包括著名的“王子午”铜鼎、兽面纹铜瓿、龙虎纹镂空仪仗戈等,这些珍品不仅在艺术价值上独具特色,更是对中国古代文明和手工艺术的珍贵见证。整个展览通过展示中原地区古代人们对动物的独特视角和艺术表现形式,向观众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同时,现代动物标本的参与也勾勒出了“远古”与“当下”之间的对话,让人们深思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交织关系。这样的展览不仅丰富了人们对中原文化的认知,也激发了人们对自然与文明共生的思考。
本次展览提出了“以自然视角解读人文”“探索文物背后的自然科学”“5+1 展览推广模式”等博物馆陈列新观念,展示了浙江自然博物院在创新展览内容、融合人文与自然领域的独特能力,并通过与其他博物馆的合作,借鉴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资源,呈现出丰富多样、富有教育价值的展览内容,深受观众的喜爱和赞誉。
(二)公益性兼顾经营性,致力构建美好生活
浙江自然博物院引领了全国首个24小时常态化晚间开放的国有博物馆运营模式,这一创新性举措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展览的时空局限,成为实现精神共富和文旅融合的典范案例。24小时博物馆具有以下六个特点:一是博物馆昼夜都向公众开放;二是文化内容具有多样性,且突出博物馆个性特色和品牌形象;三是文化产品具有参与性和互动性;四是博物馆为青少年提供适合课外参观的时间,鼓励年轻一代参与自然教育活动;五是创新文旅融合消费模式;六是合理引入第三方资源。24小时博物馆通过多渠道的融媒体推广,将日常运营定位于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双重目标,同时引入优质社会资源,实现国有博物馆资产所有权、藏品归属权和开放运营权适度分离,从而节省运行成本,减轻财政负担。浙江自然博物院以前瞻性的展陈方式创新,巧妙地运用数字技术,实现云享海量藏品信息,同时融入了16个互动展项,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沉浸式观展。馆内“元宇宙”虚拟技术更为观众提供了超过100个展览和50多个教育视频的点播服务。这样的运营模式使得浙江自然博物院能够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为大众提供丰富多样的自然教育服务。
“24小时博物馆”运营模式的实施有效满足不同时间段的观众需求,这种灵活的开放时间让更多人有机会参观和体验文化和历史,通过借助数字技术和互动展项,提高了展陈的多样性和参与性,增强了观众的学习体验,并且由博物馆创造了新的文化消费市场,提高了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增强了城市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于博物馆和文化机构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三)坚持绿色建筑理念,创新绿色环保技术
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作为湖州首个获得绿建运行二星标识的典范项目,其绿色建筑设计和环保运营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首先,该馆的绿建设计理念在建筑外形上展现出与自然的融合。通过巧妙地将建筑群顺应地势错落布局,让建筑似乎自然地生长在山坡上。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仅使建筑与周边环境和谐相融,更将自然元素融入建筑本身,营造出与自然共生的氛围。这种融合不仅在视觉上给予观众美的享受,也让人们感受到建筑与自然之间紧密的联系。其次,博物馆的植物种植和绿化方面更是体现了对环境的呵护。庭院内的植物按照坡度逐步演化,展现出植物进化的历程,不仅增加了展览的科普教育价值,也让参观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变化。同时,屋顶的绿化率高达100%,大面积的太阳能集热器、佛甲草等植物的运用,使屋顶绿化不仅具有美化功能,更在环保和节能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样的绿化设计不仅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还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舒适、宜人的空间。此外博物馆在能源管理方面也展现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利用太阳能设备全日集中供应热水和螺杆式地源热泵等技术的运用,有效利用了可再生能源,大幅度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这样的创新和实践不仅降低了能源的消耗,也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最后,博物馆在雨水管理方面的策略也显示出对水资源的重视和有效利用。通过雨水回收和再利用系统,将雨水用于绿化浇灌、道路冲洗和水景补水等方面,减少了对自来水的使用,缓解了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这种智能性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值得在其他城市和建筑中推广应用。
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融入绿建设计和环保运营的理念,不仅确保新建建筑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符合环保标准,同时在日常运营中实现节能、减排。该场馆不仅在湖州乃至浙江地区树立了环保、绿色建筑的标杆,更在全国范围内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示范项目。其创新的绿色建筑理念和环保技术,对于推动建筑业和城市发展向更环保、更可持续的方向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总结
(一)环保教育与社会教育融合策展模式
通过与河南博物院合作举办“生命·超越——中原文化中的动物映像”展览,浙江自然博物院成功将自然科学与人文文化相融合,向公众展现了古代动物文化遗产的珍贵之处。这种策展模式不仅丰富了文化体验,还推动了自然科学和人文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事。博物馆应积极推动与多元合作,促进各领域跨界融合,为公众构建美好生活,推动自然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发展。另外,生态环保类社会组织也可与博物馆加强合作举办展览和教育活动,推动科学文化的普及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可以提供专业知识和资源支持,增强参观者的多角度文化体验。
(二)常态化开放式运营模式
浙江自然博物院这一全国首个24小时常态化晚间开放的国有博物馆运营模式,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展览的时空局限,增加了博物馆的开放时间,并采用多渠道的融媒体推广,实现了公益性与经营性的兼顾,吸引更多观众参观和体验文化,创造了新的文化消费市场,提高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也让公共文化设施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得到提升。
(三)绿色建筑和环保运营模式
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作为湖州首个获得绿建运行二星标识的典范项目,展现了博物馆在绿色建筑方面的创新和实践。通过巧妙的建筑外形设计和植物种植,让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出与自然共生的氛围。此外,引入太阳能设备和地源热泵等环保技术,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于推动绿色建筑和城市发展向更环保、可持续的方向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博物馆可以借鉴其他绿色博物馆的设计模式,以更好地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
参考文献>>
[1]张小澜.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之绿色博物馆理念解析[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0,6(Z1):149-152.DOI:10.16703/j.cnki.31-2111/n.2020.h1.026.
[2]施涵予. 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N]. 美术报,2023-05-20(004).DOI:10.28562/n.cnki.nmesh.2023.000071.[3]周慎,吕晨欣.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内涵、实践及建设路径[J].中国博物馆,2022(04):57-62+127-128.[4]王思怡,宋汉泽.博物馆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者、促进者和传播者——“博物馆与可持续发展2021国际学术研讨会”侧记[J].中国博物馆,2022(01):125-126.相关文章:
1.IIGF观点 | 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看文化艺术慈善的新内涵和新价值
3. IIGF观点 | 非营利艺术机构的发展能力探索 ——以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为例
4. IIGF观点 | 田婧:绿色文博体系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指导老师:
田 婧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艺术品金融与慈善财经研究中心主任
新媒体编辑:刘芋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