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身穿防弹衣的中国驻外大使

李玲 外交官说事儿 2020-09-16



杨洪林,汉族,男,1951年3月生,河北省人,大学毕业。中国外交官,伊战后中国首任驻伊大使;

1974年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进入外交部工作;

2003年10月,杨洪林结束中国驻巴林大使任期,奉调回国,并被正式提名为中国驻伊拉克特命全权大使;

2007年11月27日抵利雅得履新,担任驻沙特大使;2011年10月离任。


1990年代,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发了第一次海湾危机。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中国外交部成立了危机小组,帮助中国在科威特近5000名劳务人员撤离,杨洪林任危机小组的负责人,从头至尾参与了这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海外最大规模的撤侨行动的全部工作,并为此度过了许多个不眠之夜。

一是要追踪形势,研究对策;二是要和国际司协调处理安理会涉伊拉克决议;三是要处理我驻科威特、伊拉克使馆撤馆和从这两个国家撤出5000多名劳务人员和侨民,具体组织实施工作量非常大;四是接待与海湾危机有关的外国来访团组,参加紧急出访任务也很重。几乎天天加班,忙了就睡在办公室。”

 

外交事务尽管千头万绪、艰难险阻,他依然不怕吃苦、排除万难,圆满地完成各项任务,最终,全体中国人平安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反响。

 

2003年6月,杨洪林在波斯湾美丽的海湾岛国巴林当大使已两年多,一份突然的任命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他被任命为战后中国首任驻伊拉克特命全权大使。

中国驻伊拉克大使杨洪林向伊拉克总统递交国书

“战后的伊拉克改朝换代,正处于一种重大而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变革之中,面临着全新的局面,中国和伊拉克的关系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出使伊拉克,深感光荣,责任重大。”

 

今天,当他再一次提起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和惊心动魄的时刻时,他只是用近乎平淡的语言娓娓讲述过去,但即便如此也难掩昔日那惊心动魄的战火里这位中国大使外交斡旋的风采。

 

这是杨洪林第二次前往伊拉克。1999-2001年萨达姆还执政时,他第一次作为驻伊拉克使馆政务参赞、首席馆员到任伊拉克,他亲历了伊拉克因入侵科威特受到联合国最严厉制裁,食品奇缺,电力供应严重不足,“石油换食品”计划的实施才让伊拉克人有饭吃,使得社会得以基本稳定。

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

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中伊双边关系受到影响。战后,随着伊拉克政治重建的发展,中伊双边交往逐渐恢复。这一次,杨洪林作为战后首任中国驻伊拉克大使赴任,但此时刚刚结束战争的伊拉克还没有消除战乱的不断侵扰,核污染严重、缺电、水污染,安全得不到保障。美军直升机低空飞行,美军坦克车、装甲车风驰电掣。爆炸、袭击、抢劫和劫持人质事件频频发生。

 

在这种极其恶劣的情况下,杨洪林和夫人陈珍美身负祖国交予的使命收拾起了行装,在父母和女儿的担忧中于2004年中秋正式踏上了局势动荡的伊拉克。

 

不同以往,这次迎接他们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沉甸甸的防弹衣。


按照国际惯例,新任大使到任,驻在国外交部礼宾司都要派人到机场迎接。但当时的伊拉克不安全,事前伊外交部告知,礼宾司不派人到机场迎接,迎接他的是使馆人员和全副武装的中国武警。到达巴格达机场后,武警第一时间帮他们穿上了防弹背心,戴上了头盔。

 

然而这只是个开端,枪炮声中入睡、爆炸声中惊醒成为了日后的家常便饭。

 

危险无处不在,我国政府派武警赴伊拉克保卫我国驻伊使馆的人员安全,外交部给每人上了人身意外险。使馆驻地几次遭到误击,杨洪林在外出时曾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特别是2005年1月,为救8名被劫持的中国同胞,他亲赴劫持组织大本营做工作,面临了生死严峻考验。

 

巴格达时间2005年1月18日下午2时30分,杨洪林在电视新闻中得知8名在伊拉克务工的中国福建公民被挟持。在证实这一消息后,他第一时间展开了争分夺秒的紧急营救:首先将此事报告国内,同时向伊拉克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情况,要求提供帮助;第二是组织力量,尽快核实这8人的身份;第三是召开使馆紧急会议,展开营救工作。

8名中国人伊拉克遭绑架,被威胁48小时内处死

18日下午和晚上,他紧急动用一切外交和民间资源,吁请伊各界朋友帮助营救被挟持人员。18日晚上,杨洪林联系影响较大、收视率较高的阿拉伯电视台、伊拉克电视台以及当地报纸,接受采访,宣读使馆营救声明。他的办公桌上同时放有6部电话,以便及时和外界联系。

 

21日晚上,杨洪林的一位伊拉克朋友打电话告诉他,挟持者已经看到了他的两次电视讲话。考虑到伊中友好关系,他们准备放人。得知此消息,杨洪林决定亲自穿越危险重重的“死亡之路”前往接人地点营救劳工。


临行前,他做了最坏打算,把使馆人员召集在一起,宣布他不在期间由政务参赞、夫人陈珍美负责,安排8名同胞食宿和回国机票等事宜,特别强调不得向外透露任何救人信息。分离时大家心情都很沉重,因为谁都不知道在救人过程中会发生什么。

 

最终,不辱使命,杨洪林等人在战乱的伊拉克冒着生命危险成功营救8名被劫持的福建同胞。外交部给驻伊使馆记集体一等功。

 

就在营救8名被挟持同胞最紧张的时刻,杨洪林的母亲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夫人陈珍美怕他知道后会影响营救工作,便与女儿商定暂时不把这一消息告诉他,由她和女儿协商处理母亲后事。当年9月12日,杨洪林83岁的老母亲最终因癌症去世。

 

杨洪林写道:“我爱我的母亲,但更爱我的祖国,更爱我从事的外交事业。母亲养育了我,国家培养了我,我应该坚守我的岗位。自古以来忠孝难两全。噩耗传来,无限悲痛。”


杨洪林就是以这样的热情和敬业精神,在肩负重责的情况下,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为中伊两国的友谊,续写篇章。


往期回顾

周总理曾指出他的翻译错误

一个人唱国歌、升旗、思乡

外交官们与中山装的二三事

从上海走向世界的“民国第一外交官”

文字 | 李玲     排版 | 杨杨      图片 | 网络      

原创作品


<<  购书请联系小编 (请向左滑动) >>



联系我们



战略合作伙伴

别去电影院了——

让家变成你的私人影院 

Cine Mor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