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眼中的吴建民大使

张国斌 外交官说事儿 2020-09-16

此文谨献给资深外交家吴建民大使,

以此纪念在其身边工作学习的珍贵时光。

前几日接到武汉大学的邀请,希望我去给同学们讲讲大国外交与国际礼仪,分享一下我多年来的工作体会与经验。接到这个邀请我非常高兴,同时也感慨良多。

随即把这一消息告诉了施燕华大使(吴建民大使的夫人),我说这次是踏着吴大使的足迹去武大讲课,希望把吴大使这堂“没讲完的课”继续讲下去,可能言语辞藻不及吴大使的魅力,但是我会带着吴大使对外交事业的赤诚之心、对青年学子的殷切期待,去讲讲我们的外交故事,向年轻人普及一下国际礼仪,我想这也是我作为一个晚辈,一名外交官应该做的事情。

2016年6月18日

吴建民大使在去往武汉大学讲学的路上

因车祸逝世,

回想起在吴大使身边工作的那些日子,

受益匪浅,记忆犹新。

从相识到相知

学习永不停歇

1996年,与吴大使第一次相识。我当时陪同李岚清副总理访问瑞士,吴建民大使出任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常驻代表、特命全权大使。第一次接触,交往不深,但他的讲话水平以及对待工作的认真细致我是领略到了。

在出任大使期间,他连续应对西方人权反华提案问题。吴大使曾回忆道,“多边外交中取胜的关键是掌握票数,人权委员会的每一个成员国都是主权国家,要想得到更多的支持,需要一国一国地做工作。”最重要的是,得想办法把反对票数降低。

“中国人不讲人权吗?那中国人为什么要革命呢?就是为了人权。1949年之前中国有近90%以上的人还解决不了温饱问题,现在十多亿人口,大家都有饭吃了,我们的人权有没有改善?”类似这样每一段有理有据的阐述我都会记到笔记里,回去后反复研读,为我以后的对外交流工作奠定了基础。

1997年,任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代表期间,

吴建民大使在日内瓦国际人权大会上发言。

1999年,我被派驻马赛总领馆任首席馆员,同年,上海提出要申办2010年世博会,这也是中国第一次提出要申办世博会,标志着我国融入世界,走向开放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2000年,调任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工作后,与吴大使一起参与了中国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全过程,和吴大使一起并肩作战的日子,对他的工作能力也愈加佩服。

与吴大使一起工作

2002年11月底,在申博大会召开前夕,围绕申博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此时,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率团来法国访问,同期来法的还有国务委员吴仪,上海市申办世博会代表团和上海市申办世博会驻巴黎的代表周汉民(现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以及外交部、经贸部、贸促会等派出的代表团组,共二百余人。

作为使馆办公室主任,吴大使给我的任务是在接待重要领导的日程安排要认真细致;在接待代表团期间,要让代表团每一顿饭都能吃上中餐。

摩纳哥国土面积只有不到2平方公里,全国只有1家中餐馆,老板还是越南人。任务很艰巨,但意义重大。经过吴大使的部署安排,我立即调动了一支精干的后勤队伍,从巴黎采购了几吨的原料,用冷藏车运送到摩纳哥,与中餐馆老板进行沟通后,这个地方我们租下来作为申博工作的“后厨”。在200多人的代表团来到摩纳哥之前,一切工作准备就绪,为代表们提供了重要的工作与生活的保障。

2002年12月3日,在摩纳哥格利马尔迪宫里,国际展览局主席庄严地宣布: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地将是中国的上海!中国驻法国使馆全馆人员与代表团相互庆祝、拥抱,激动得泪流满面。经过不懈地努力,我们把世博会带回了家!



中国驻法国斯特拉斯堡前总领事

驻法国留尼汪首任总领事张国斌先生

讲述与吴大使的故事

嬉笑怒骂

皆是外交

谈判是一门双方妥协的艺术,“外交,就是要为国家争取朋友。”这是吴大使经常说的一句话。

2002年1月,《巴黎竞赛画报》主编布奇邀请吴建民大使和法国卫生部长贝纳特·库什纳到报社总部出席午餐辩论会。

自1998年上任中国驻法国大使以来,吴大使从未与贝纳特.库什纳打过交道。人称“法国人权斗士”的库什纳,是一位外科医生。他常常在人权问题、西藏问题上对中国进行指责。

午餐辩论会上,吴大使从双方对人权看法的异同开始讲起,他首先承认人权的价值观有普遍性,以纠正西方长期存在的一种观点,即中国是不承认有人权的。

“人权是人类文明和进步带来的成果,我们中国人是赞成人权的。中国人革命是为了人权;中国人搞现代化也是为了人权;总之人权就是让中国人生活得更好。”

谈了这一点后,库什纳表示赞同。他同意吴建民说的发展权、生存权也是人权的一部分,但他认为最根本的是政治权,而政治权主要体现在多党制上。

对于这一观点,吴大使讲到:“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发展中国家,强调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发达国家强调政治、公民权。中国的经济和政治改革也是齐头并进的,我们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在政治领域也采取了一项非常重要措施——人民公社解散了。如果保持人民公社,中国农村改革就没办法进行。”

吴大使说,改善人权是一个长期的、渐进性的过程。以法国为例,他反问道:“法国在大革命期间提出‘自由、平等、博爱’,那时的法国人真有自由、平等、博爱吗?就说您不断提及的选举权吧,当时谁有选举权?只有有钱的纳税人有选举权!后来很长时间里,只有男性公民有选举权。什么时候给妇女以选举权的?在1945年,法国大革命156年之后,而且是男人来决定妇女是否应该有选举权。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自诩其人权纪录是完美的。所以法国人权状况的改善也经过了一个长期的过程。

库什纳的态度平和,但言辞很尖锐,吴大使摆事实、讲道理,针锋相对但又不失“理”。吴大使觉得向对方展现外交智慧,目的是合作。虽有斗争,但是要强调“斗而不破”。外交官的能力与智慧,不在于拍桌子、举拳头,而在于讲出道理。因为时代已经变了,和平发展才能共同进步,谁举起“战争”的旗帜,将会走向衰落。

吴大使旧照

吴大使说人权是全面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文化权利,一样都不能少,否则就会“站不住脚”。

为了阐述“站不住脚”,吴大使用了法语中的一个习惯用语,意为“瘸腿”,在场的法国人不由得脸上浮现笑意。因为那天库什纳是拄着拐杖来的,不久前他滑雪时,一条腿摔坏了,还未痊愈,走路一瘸一拐的。法国人佩服吴大使的幽默感,库什纳也很有风度,对这段“小插曲”并没有介意。

午餐很丰盛,

但双方只能在对方讲话时抽空品尝几口,

主要精力集中于“品味”对方话中意味。

通过辩论,双方增进了了解,

库什纳被吴大使的睿智与幽默所感染的同时,

更是增加了一份敬重。

他们最后也成为了朋友,

很多人说,这是一份“打”出来的友谊。

锻炼与学习

一个也不能少

吴大使是中国驻联合国第一批代表团工作人员。当时代表团宿舍的房顶上面有一块空地,每天早晨能看到一个年轻人在那儿锻炼身体。很多当地的报纸曾经报道过,还发了照片。他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坚持倒立3分钟,他说:“年轻的时候觉得运动就要打破常规,倒一倒挺好的。”这个习惯他一直坚持到70多岁。

不仅是身体好,吴大使也将学习进行到底。这位“外交麻辣烫”,精通法语、英语,还能讲一点西班牙语,知识渊博、思维敏捷、视野开阔,带着儒雅的风度,传达出强硬的立场。

有一次一个省代表团参加使馆举办的宴会活动,吴大使有个习惯就是有代表团过来他都会了解一下其所在省的基本情况,拿着笔做一下记录。当问到省领导一些具体数据时,几位省领导讲得不是很准确。

于是吴大使委婉地提出来,说我们做对外工作,出来要“做好功课”,了解所在地区的特点与优势,才能更好地宣传自己,为开展合作打下基础。如果有可能的话,对国家有深入地理解就更好了。我觉得这是一种提醒,每一个人都要不断地学习,武装自己,作为一个外交官更不能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

想对

青年说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作为一名外交官,一定要了解中西方文化是有差异的,要知道每个国家与地区间的文化与历史、习惯与礼仪,才能更好地同他们打交道。

有理,有利,有梦想

吴大使是位儒将,对涉及到国家利益的问题也有怒点,但这种强硬不是通过拍桌子、高声调来体现,而在于说理,在于让中国更好地与世界交流,以此推动中国自身的发展。

关于梦想,吴大使曾讲到:“刚开始工作,梦想是做个好翻译;1971年到联合国工作,是希望能够把稿子写好;投身于外交事业时希望能为国家做出贡献。”这位外交儒将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对国家的期待在其外交生涯中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

学会交流

“造物所忌者巧,万类相感以诚”,吴大使很赞赏于佑任先生的这两句话,并以之为“交流”准则。

他认为,人与人进行交流时,首先要“诚”。交流需要知识内化,更要有胆识与能力,要以一种率真的态度去与人沟通,哪怕面对一些尖锐的问题,也应该认真地去倾听、回答。如果把握得好,“语言的魅力”将是外交场合中最亮眼的名片。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战略合作伙伴

别去电影院了——

让家变成你的私人影院 

Cine More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