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3岁进外交部,49岁成新闻司女司长,自律的人生到底有多厉害?

世界华人周刊 外交官说事儿 2020-09-16

1970年,华春莹出生于江苏淮安,虽然是干部家庭,但从无干部子弟的骄矜做派,更没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上高中时,华春莹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还兼任学生会主席,她不仅有极强的组织能力,而且遇事沉稳,有担当。

那时,学校经常有演讲比赛和辩论赛,凭着绝佳的口才、良好的的心态,她经常拿一等奖。回忆起华春莹,她的任课老师说:“那个时候,大家就觉得,华春莹,生来就是属于舞台的。”

自律者自由,而自由源于自我主宰。

——华春莹

高三那年,备战高考的同学们都如临大敌,她想组织一场男女足球对抗赛来舒缓一下同学们的紧张情绪,不料遭到班主任强烈反对,但她还是背地里悄悄组织了比赛。

在活力四射的男女足球对抗赛中,同学们通过激烈的交战释放了巨大的压力,这也成为他们高三学习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一幕。

1988年,华春莹以县里状元的身份,被南京大学外语系录取。

华春莹大学时期的外语老师曾说:“其实刚入校的华春莹,一度极其自卑,来自小城的她,英文发音很不标准,在外语系显然格格不入。”

因此,她为了学好外语而付出的时间经常数倍于其他同学。别人尽情娱乐时,她在跟着收音机纠正发音;别人出去花前月下,她在宿舍整理笔记。那一本本沉甸甸的笔记里,蕴藏着她厚积薄发的力量。

为了让自己的口语进步得更快,她经常与外教沟通,硬是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将自己的短板变成了优势。

到了大二时,大家就已经发现华春莹可以用流利自如的英语和外教顺畅无碍地交流了。不声不响间,她成为了外语系的一面旗帜。

23岁那年,她就在毕业志愿书上端正认真地写下:中国外交部

就这样,华春莹从一众著名高校优秀学子中,以黑马之姿杀出成为当年唯一一名进入外交部的女毕业生。

当外交部人员对她进行各方面调查与测试后,发现她不仅英语一流,而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天下大事、历史知识无所不知。

其后,华春莹从外交部西欧司科员到外交部西欧司副处长,再到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直到接棒陆慷,成为外交部新闻司司长。

有曾经和华春莹打过不少交道的媒体记者评价说,华春莹虽是女士,但工作中一点不输给男性,她特别勤奋,兢兢业业,每有重大的中欧外交、外事访问,她经常加班加点,属于典型的“拼命三郎”,以至于有时候访问一结束她就病倒了。

2012年11月19日,从事了多年外交工作的华春莹,以丰富的经验、卓越的表现成为外交部第27位发言人,她也是中国外交史上第5位女性发言人

履新之日,深感责任重大的她,坚定表达了一名外交发言人该有的担当和美好愿景:“我将竭尽全力,帮助大家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我也期待着与大家进行真诚的沟通、平等的交流、良好的合作,为增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和理解、信任和合作做出积极努力。”

外交部发言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岗位,它代表的不是个人,不是部门,而是一个国家,所以对很多原则性问题的阐述,尤其是对大是大非问题的回复,不仅要求一个外交发言人对各种国内外问题做到了如指掌,更能考验她对各种重大问题的深刻洞察和预判能力,以及对现场突发事件和刁难提问的灵活应对的机智。

每次举行例行记者会之前,她与整个团队所做的案头工作超乎想象,事无巨细,充分备案,大到立场的确定,小到细节的处理,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她度过的每一天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华春莹担任外交部发言人后多次进行的外交斡旋,每次都可谓沉稳大气,既有从容不迫的温文尔雅,也有怒目金刚的横眉冷对,在主张上寸步不让,在态度上不卑不亢,一言一行不失大国风采。

不管面对多么棘手的问题、多么富于挑战性的外交事件,华春莹都能以其鲜明立场的表达,对原则性问题毫不含糊的奉守,有力回击每一个针对中国不怀好意的刁钻问题和不实之论,成为中国态度的最好传达者之一。

华春莹一次去香港,曾有学生问她:对于一名外交部发言人来说,什么最重要?

华春莹给出的答案是:爱国,要忠于自己的祖国。要非常爱国,才能有力捍卫自己的祖国。”

当外交发言人走上前台,向世界凛然发声时,她固然需要有自己的风格和气场,有卓尔不群的才干和高屋建瓴的识见,她更需要时刻胸怀国家。

只有当国家的形象在她心中有千钧之重时,她才能让自己发出最有利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的声音,才能更加掷地有声,获得世界范围内更广泛的尊重和支持。

- end -

文字 | 荠麦青青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老江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