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晓明大使 | 外交生涯中难忘的“三国故事”

刘晓明 外交官说事儿 2020-09-16

刘晓明大使简介

刘晓明,1956年生,曾任驻美利坚合众国大使馆公使,驻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甘肃省省长助理、省政府党组成员,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2009年至今任驻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特命全权大使。

驻赞比亚

参与援建坦赞铁路

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开工 

43年前,我被派往赞比亚常驻。这是我第一次常驻,最令我自豪的就是参与了中国援建坦赞铁路有关工作。中国在自身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下定决心投入巨大财力和人力去修建这条铁路。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中国当时那么穷还要勒紧“裤腰带”帮助非洲国家?我认为至少有三个原因。

首先,这是对非洲支持中国外交的真心回报。毛泽东主席说过,是非洲兄弟把中国抬进了联合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非洲国家就在联合国上提出议案,呼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尽管美国一再阻挠,但非洲国家并没有退缩,而是一年接着一年提。

1971年让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两阿提案”由23个国家共同提出,其中有11个非洲国家;在最终赞成的76票中,非洲国家投了26票,占三分之一。

1967年,中非友谊的丰碑 中、坦、赞三国工人一起劳动

第二,这是对非洲国家民族独立事业的巨大支持。赞比亚是1964年独立的,它是当时世界上第三大铜矿产地,但由于地处非洲内陆,没有出海口,所以铜矿一般经过南非德班港运出海外。但南非当时在种族隔离政权下,非常敌视新独立的“黑非洲”国家,甚至派飞机去轰炸。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坦桑尼亚有出海口,赞比亚与坦桑尼亚联合起来,计划修一条连接铜矿区与海港的铁路,摆脱对南非的依赖。

两国向当时不少发达国家寻求援助,都被拒绝了。找到中国时,我们经过认真研究,认为必须打破南非的种族隔离制裁,使赞比亚等国家真正实现独立、实现发展,所以中国毅然伸出了援手。

第三,这是我们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的生动体现。坦赞铁路修建于40多年前,但它蕴含的这种重义轻利、平等相待、合作共赢的精神,一直流淌在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血脉中。坦赞铁路通车两年后,中国踏上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驻美

入世谈判“打硬仗”

我从赞比亚回国后,就长期从事对美工作,前后两次在中国驻美国使馆工作总共近8年时间。我感觉这个阶段的中国对外开放,经历了从“走向世界”到“拥抱世界”、再到“融入世界”的转变,其中的标志性事件就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0年5月19日,中国外贸部部长石广生向欧委会贸易专员帕斯卡拉米致敬

(图片作者:杨得志/视觉中国)

第一次在美国常驻时,中国整体还处在改革开放初期,在世界上被排斥在多边贸易体制之外,不能享受多边贸易体制中的权利。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又是中国重要贸易伙伴,中美贸易关系对中国改革开放进程非常重要。当时,处理中美最惠国待遇的争端成为我们对美外交的一项重要内容。

美国在1974年出台的《贸易法》规定,未与美国缔结贸易协定的“非市场经济国家”不能自动享受美国最惠国待遇,每年必须进行年度审查,总统可提议延长,由国会批准。

由于美国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最惠国待遇上也对中国进行年度审查。最初的年度审查没遇到什么问题,每年都是自动延长。

2001年11月11日,卡塔尔首都多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字仪式现场

(图片作者:杨得志/视觉中国)

但从1989年以后,美国国会的一些反华势力开始将“最惠国待遇”作为“武器”来对付中国,他们要求总统考虑“全面的重要问题”,包括人权问题、贸易行为和武器扩散等等,把中美政治、经济中的所有问题都与是否批准最惠国待遇挂钩。因此我们每年都与美方就最惠国待遇问题争得不可开交。

第二次在美国常驻时,中国入世刚好进入最关键的实质性谈判阶段。其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是中美谈判。中美谈判范围广、内容多、难度大。美国凭借强大的实力,对中国要价非常高,立场非常强硬,对最惠国待遇美方仍是坚持年审。

我们驻美使馆打的一场硬仗就是推动美国国会通过给予中国“永久最惠国待遇”议案。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美国国会众、参两院分别于2000年5月24日和9月20日通过有关议案,给予了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这不仅为中国入世扫清了障碍,也是继尼克松总统访华以来中美关系向前迈出的又一大步。

2001年11月11日,卡塔尔首都多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字仪式现场

(图片作者:杨得志/视觉中国)

二是自身发展与全球贡献的平衡。中国入世不仅惠及自身发展,也使世界受益更多。中国不仅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大量优质商品,更提供了一个巨大市场。

三是维护权威与有序改革的平衡。中国作为负责任、讲道义的大国,入世后自觉维护世贸组织权威,绝不允许有关国家随意践踏世贸组织规则和权威。当然我们对世贸组织存在的问题也并非视而不见,中国支持对世贸组织进行必要改革,主张在完整保持世贸组织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下,通过渐进式方式推进改革。

驻英

每到一地都要演讲


驻英大使刘晓明回击BBC连续尖锐提问


我在英国常驻已逾8年,这不仅是我外交生涯中驻外最长的一次,也使我成为中国历史上任期最长的驻英使节。有人问我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事情,我的回答是“讲好中国故事”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国际体系正在经历四百年来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是国际新秩序的最大变量。”在这样的大变局中,如何讲清楚中国这个“最大变量”对世界到底意味着什么,如何消除国际舆论存在的各种误解和偏见,让世界了解一个真正的中国,是当代中国外交人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如何对外国民众讲好中国故事?我将其总结为12个字,“听得到,听得进,听得懂,听而信”。

驻英大使刘晓明在英国牛津剑桥俱乐部演讲

(图片来源: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网站)

所谓“听得到”,就是要用好公共外交平台,多发声、广发声,让更多的外国民众听到中国声音。英国是国际舆论中心,拥有一批世界级媒体,英国广播公司(BBC)节目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英国《金融时报》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8年来,我充分利用英国这个平台,积极投书撰文、接受采访、发表演讲。我的足迹遍及英国各地,每到一地都要演讲。

8年来共演讲600多场,在英国主流报刊撰文70多篇,接受英国各大电视台、电台采访20多次,被英国舆论界和外交界誉为上镜最多、被媒体引用最多的驻英使节。我一方面“借船出海”,利用英国媒体的世界影响来讲中国故事,另一方面也推动“造船出海”,积极在中国海外媒体撰文、发声,助其做大做强,不断扩大影响力。

2011年2月17日,驻英大使刘晓明在48家集团俱乐部春节晚宴演讲

所谓“听得进”,就是要转变传播思维,从“宣传思维”向“故事思维”转变。外国民众喜欢听故事,所以让故事自己说话,让故事来传递观点,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听得懂”,就是要尽量使用当地民众的话语体系,让人“听得懂”,才能“记得住”。我在准备演讲稿和撰文中都非常注意要有“金句”。金句就是用简洁精辟的词句去找到“精神的共通点、思想的共享点、情感的共鸣点”。

比如我在英国主流大报《每日电讯报》发表揭批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的文章。我写道:“如果把军国主义比作日本的伏地魔,靖国神社无疑是藏匿这个国家灵魂最黑暗部分的魂器。”由于小说《哈利·波特》的反面人物伏地魔在英国家喻户晓,读者很快就对“军国主义”“靖国神社”有了生动的认识。很多英国评论认为,这个比喻通俗易懂,既鲜明表达了中国立场,在传播上也非常具有强大的穿透力。

所谓“听而信”,这是公共外交的最高境界,是一个不断尝试、持续参悟、逐步实现的过程。要让世界认可当代中国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必须用“公共的道”讲“公认的理”。

讲好中国故事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中国心”,关键时候要敢于发声、善于发声。作为外交官,维护祖国尊严和国家利益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因此,只要遇到抹黑中国的情况,要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敢于亮剑。

2016年5月20日,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演讲

在钓鱼岛争端激化时,我在BBC旗舰节目“新闻之夜”中与日本驻英大使激辩钓鱼岛问题,揭批了日方的错误立场,赢得国内外舆论的理解与支持;“南海仲裁案”前后,我分别在英国两大智库——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和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发表演讲,在《金融时报》《每日电讯报》等英国主流大报撰文,接受路透社主编采访,举行中外记者会等,深入揭批仲裁案的非法实质,重申中国政府不接受、不承认的鲜明态度,表明中方和平解决有关争议的立场。

- end -


文字 | 参考消息网 刘晓明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老江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