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保护你,我的同胞(一)
作者简介:陈朝阳,时任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干部
北京的冬天一旦刮风,寒冷就如同刺刀一样,从脖子里穿过全身,留下如刀割般的疼痛,尤其是在加完班后的凌晨,拖着蹒跚的双腿从外交部大楼中走出来,孤零零地站在二环辅路上,焦急等待出租车能如天使般戛然停在面前。只是,天气是寒冷的,身体是疲倦的,内心却充满暖意。每一次夜归,都意味着,我们又一次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给在海外遇到困难的同胞送去了祖国的温暖。
伊拉克战争作战现场
我对伊拉克的了解,还得从2003年电视直播的“美伊战争”说起。多年后的今天,再一次同伊拉克有了“亲密接触”,也是因为战争。
萨拉赫丁燃油电站项目,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北部120公里,由中资企业承包,是伊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在士兵和高墙守护下,承建该项目的1200多名中资企业员工虽工作忙碌却也生活平静。然而,2014年5月,落入项目营地的3颗流弹,像细菌一样把不安和恐惧带给了每一位员工。
2014年以来,伊西北部局势突变,“达阿什”反政府武装占领伊第二大城市摩苏尔,并长驱直下逼近巴格达。萨拉赫丁项目营地恰好位于交火地带,不分昼夜的枪炮声在营地周围此起彼伏。
在战争面前,生命何其脆弱。营地里的员工此刻已心急如焚,归心似箭。部分工人两次试图撤离至巴格达,车辆行驶到半途被迫撤回,前方路段不断遭受炮火袭击,十分危险。120公里的路程,成为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工人求助的电话打到了领事保护中心。企业也多次找到我们,希望政府协助撤离。其实,在此之前,黄屏,这位当年直接指挥35860名中国公民从利比亚撤离的领事司负责人,以及他的助手,刚刚赴越南撤回近4000名中国公民的领事司副司长、领事保护中心主任翟雷鸣,已多次开会研究伊拉克局势。局势不断恶化,他们心里十分清楚,“伊斯兰国”来势汹汹,一场严峻的考验即将来临。
伊拉克战争中的遍地残骸
撤离中国公民行动的战斗很快打响。外交部刘建超部长助理第一时间就约见了企业负责人,商定撤离计划。
“境外中国公民和机构安全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这对很多人来说是那么陌生,却一次次在海外重大突发事件发挥重要作用的工作机制,再一次显示出它高效的决策力和强大的执行力:从最危险的地方撤离我们的同胞——用最短的时间、制定的最佳的方案,调动最大的资源。更重要的是,要确保每一位公民的安全。2011年利比亚35860名中国公民安全撤离,无一中国同胞受伤。此次撤离所处环境的艰险,不亚于当年的利比亚。
电话成为我们同中国驻伊拉克使馆最便捷的联系方式,电话中能感到身处战火中的同事们的担忧和顾虑。但听到国内部署,前方“保证完成任务”的声音又是那么坚决。
如果说在领事保护中心工作,是一次次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突发事件,是24小时不眠不休的奋战,那么在前方的同事,除了繁重工作压力外,在汽车炸弹、恐怖袭击、战火连天的环境中,随时还要面对生命危险。谁没有亲人挂念,谁不愿平安归来,外交官既有觥筹交错的光鲜亮丽,其实更多的是默默牺牲付出的艰辛。
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中国使馆正门
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一号车穿街走巷,王勇大使一次次叩开伊总理办公室、外交部、内政部及军方负责人办公室的大门,要求伊方务必确保我人员安全,并调派武装力量护送我人员安全撤离。
在中方强烈交涉下,伊方调动兵力清剿撤离道路上盘踞的反政府武装。6月24日晚,伊拉克方面传来好消息,清剿行动顺利,空中、陆地撤离行动的“机会窗口”已出现,撤离中国工人的“生命线”已经打通。
6月25日至28日,在伊拉克6架直升机、3辆武装皮卡、4辆装甲兵车、8辆军用悍马浩浩荡荡护送下,我1200多名中国员工分批次有组织乘坐大巴驶向巴格达,沿途是战后遍布的汽车残害、倒塌的房屋桥梁,车里是感慨落泪的工人兄弟。抵达巴格达,中国驻伊拉克使馆早已派人在巴格达等待同胞。一看到使馆的工作人员,工人们情不自禁地跑上去拥抱他们,激动大叫。“安全了,安全了!”
不少人忙着拍照留念,数月来的恐惧和不安一扫而尽。
傲立雪中的12308热线广告牌
然而,1200多人的成功撤离并未让我们如释重负。早在伊拉克局势动荡初期,黄屏就要求领事保护中心想尽一切办法了解我们在伊拉克人员的情况。2014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人次首次破亿,在对外开放大潮流下,中国公民成千军万马之势涌出国门,走向世界。保守估计出的数字让我们冒出一身冷汗,在如此动荡的伊拉克,竟然有1万多名中国员工在此坚守。
如何保护我们在伊拉克的上万同胞?黄屏此刻并无太多成功撤离的喜悦。他眉头深锁,一脸严肃,“既然不能全部撤回,那么就派人去伊拉克,指导他们做好安保工作!”黄屏有了新的想法,多年来亲历的各类重大领保案件让他深知预防性领事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每年发生的数万起案件,一半以上是因自身原因或缺乏安全防范意识造成,“海外有风险,采取措施能规避风险,避免或减少损失,”成了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即便是在伊拉克这样局势动荡的地区,如果我们的企业能切实加强营地安保工作,提高员工安全防范意识,并做好当地政府工作,是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安全风险的。”翟雷鸣与黄屏不谋而合。
主意拿定,刻不容缓,翟雷鸣立即回到领事保护中心组建前往伊拉克的工作团队。郝宁,领事保护中心副主任;李鑫晔,中心优秀的阿拉伯语干部,临危受命,立即参加工作组,奔赴已被战火摧残多年的伊拉克。
在领事保护中心办公室的一角,整齐地放着一排行李箱,里面是中心同事们紧急出差所需要的一些生活必需品,箱子上面贴满的各航空公司小行李条以及在各个机场辗转留下的印痕,记载了它们一次次使命光荣的旅途:东帝汶、黎巴嫩、也门、乍得、泰国、吉尔吉斯斯坦、埃及、利比亚、海地、加纳等。
工作组从办公室出发前往机场,大家都默默无语。郝宁副主任妻子刚刚怀孕,鑫晔的孩子不到3岁,他们一走,家人小孩无人照顾。多年来,领保中心的人出外执行工作任务,许多人都会习惯性地默默在办公室抽屉里留下一封给家人的信。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使命在身,舍小家,顾大家,领事保护中心每一个人责无旁贷。而这,不就是领事保护中心每位同志们的工作生活常态吗?
在领事保护中心工作,彻夜不归是家常便饭。办公室里每个人都准备了张小行军床,实在累得不行,就支张小床睡觉,一旦电话响起,又立刻满血复活投入“战斗”。
在多少个深夜值守的晚上,家里老人生病了,不忍心打扰参加应急处置工作的儿子,自己悄悄地打120急救上医院。
妻子怀孕了,妊娠期高血压高血糖,百般遭受身体和心理折磨,丈夫却在领事保护中心参加24小时值守,一干就是2个多月。
一位同事长期高血压,不得不带着血压检测仪坚守在工作岗位。
一位女同事随着工作组赴前方工作1个多月,最后累倒在回国中转机场上,才知道已经怀孕。
这个集体,多年来有太多太多的付出和心酸。老百姓给领事保护中心送来的锦旗也放满了整整一间储藏室。
- end -
文章摘自《外交官在行动——我亲历的中国公民海外救助》
文字 | 陈朝阳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老江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