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论谈 | 通过翻译准确传播“国家关键话语”
赵启正 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物理专业,后从事科研、设计工作20年。曾历任上海市副市长、浦东新区管委会主任、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委和外事委员会主任等职。
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有新的“国家关键话语”产生。越是社会变革快的国家,越有大量的重要词汇不断涌现。“国家关键话语”是对外说明中国的关键。在对外表达的时候,这些关键话语的翻译尤其重要。
当代中国“国家关键话语”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应运而生的,很多具有中国时代特色的、原创的“关键词”,如“四项基本原则” “发展才是硬道理” “自主创新” “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等,这些新词汇如果对外表达不畅,我们的社会制度和基本国情就难于被世界理解,我们的文化和政治就传播不出去。
以“自主创新”这个词为例,当下我们对“自主创新”的多种翻译都与中文原意不甚贴切,不同的译者将“自主创新”译成“independ-ent innovation”(独立创新)或“indigenous innovation”(本土创新)或“self-innovation”(自我创新)等,就理解得各有侧重。
美国一位研究中国的教授提出,independent innovation 意味着不与外国人合作的创新,而现代科技创新是需要国际合作的。
2010年,美国国会甚至以中国实行自主创新政策影响了美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为由,要求中国修改这项政策。事实上,中国政府鼓励中国人进行自主创新,这一政策其实包含了欢迎和谋求与外国合作的内容。而事实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拒绝以各种形式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
再以“不折腾”一词为例,在纪念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提出未来两大目标之后说:“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之后关于“不折腾”的翻译,产生了许多版本,但一直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标准。
一些译法如:don't flip flop(别翻来倒去,朝三暮四),don't get sidetracked(别走岔路),don't sway back and forth(别反复),no self-consuming political movements(不搞自我消耗的政治运动),avoid self-inflicted setbacks(避免自己造成的退步),甚至直接翻译成汉语拼音buzheteng。这些翻译均在不同程度上难以准确地传达出中文原意。
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获知有一首英文歌曲叫《Don't Rock The Boat》,觉得don't rock the boat在含义上与“不折腾”最为接近。这一译法后来也得到了几位美国大学教授的赞同。
英文歌曲《Don't Rock The Boat》的部分歌词如下:
Don't rock the craft dear,We're not on a raft dear,Love before and aft dear,Don't rock the boat dear,Keep our love afloat dear,Strike that happy note dear dear,Just for the likes of you and me……
中央编译局作为我国编译水平极高的权威机构,曾为我们成功翻译了大量马列主义原著,并且也负责翻译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领导人著作等。但近年来,由于时政性报道时效性的要求,新出现的“国家关键话语”往往由中国几家大媒体对外翻译,翻译都是严肃的,也都是合理的,但是由于时政性报道时效性的要求,有时并不能集中统一。至于众多学者翻译的不一致,则是屡见不鲜,并难以避免。
“国家关键话语”的翻译之重要性,通过当代中国语境下“韬光养晦”一词的翻译即可见一斑。
案例
以“韬光养晦”看国家关键词的翻译
“韬光养晦”一词源于清代郑观应于1893年出版的《盛世危言·自序》,其词本义为:主张应隐藏才华,不使外露,本质上反映的是中国在做人、做事、做学问方面的价值取向,告诫人们即便再有声名、有才华,但在待人接物的行为举止上,仍应收敛、低调,不要锋芒毕露,动辄张扬。
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世界局势的全面把握,提出了包括“韬光养晦”在内的外交战略思想。这里的“韬光养晦”强调的是在“冷静观察” “沉着应对”急剧变幻的国际风云之时,“不当头” “不扛旗”,低调行事,趋利避害,以期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多年来在解读“韬光养晦”一词时,存在着翻译不准确,甚至曲解的现象。这些错误的译法和解读又往往被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所利用,以此来攻击、抹黑中国,鼓吹“中国威胁论”。
例如,美国国防部在2002年首次公布的《中国军力报告》中,将该词译为“hide our capabilities and bide our time”,意即“掩盖自己的能力,等待时机东山再起”。此后,美国政府在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09年等六个年度的《中国军力报告》中都采用了同样的英文表述。
另外,国外还有一些英文书籍或文章将“韬光养晦”译为“hide one's ability and pretend to be weak”(意即“隐藏能力、假装弱小”);“conceal one's true intention”(意即“隐藏真实目的”)等等。这些错误翻译的潜台词无外乎:“韬光养晦”是“隐蔽自己的真实意图” “等待时机成熟再出手”。
毋庸置疑,以上这些解读不仅完全与“韬光养晦”一词的本意是相悖的,而且严重歪曲了中国和平外交战略方针的内涵和实质,给我们的正常对外交往造成了不应有的负面影响。
- END -
文字 | 《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
作者 | 赵启正
图片 | 网络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倾听外交
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