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南小镇书生到泱泱大国外交官,他说只有国家发展了,个人才能讲发展
这是一位老人向我们展示他辉煌的过去,这也是一位大使向我们诉说他闪亮的人生。他是一位在外交战线上兢兢业业的老兵,也是一位在异国他乡风度翩翩的中国大使,他的名字叫查培新。
大使 · 儿子
在北京、纽约、华盛顿、渥太华度过了漫漫数十年外交征程的查培新,18岁以前一直没有离开过那个充满诗情画意的鱼米水乡——江苏省宜兴市杨巷镇,他在这里度过了整个小学和中学的幸福时光。
查培新1946年4月出生在杨巷镇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供销社的会计,粗通文墨,母亲操持家务,一家7口仅靠父亲的微薄收入养家糊口,有些时候,家里捉襟见肘,吃饭都成了问题。有一年开学,连买课本的几元钱都没法筹到,他只好向上届的同学借用旧课本。虽然家境清贫,但年轻的查培新却从未间断过学业,这很大程度上要感谢他的母亲。
我母亲是非常通情达理的一个人,她自己并没有上过学,50年代初国内搞扫盲的时候学过几个字,很有限,但她是非常支持子女读书的。
——中国前驻英国特命全权大使 查培新
▲ 杨巷中学旧址
1958年秋,查培新成了杨巷中学的一名新生,也就在这个时候,昔日的杨巷初中突然破天荒地办起了高中,这对于当今成千上万的青年学子而言毫不起眼,然而对查培新而言可是一件大事,这意味着他日后可以上高中了。40多年过去了,回首如烟往事,不得不让人感触,命运的改变往往就是在一刹那间。
因为杨巷这个镇很小,它原来就是一个公社,但是1958年办了高中,就为我上学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否则要到县城去读高中,需要住宿,开支就更大了,能不能上高中就是一个问题。
——中国前驻英国特命全权大使 查培新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乡镇,生活条件普遍较差。贫寒之家出生的查培新,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有一个同学家境尚可,居住条件相对好些,查培新和另外两位同学晚上就到这位同学家学习自修。通过几年孜孜不倦的努力,这位风华正茂的少年,在高考的拼搏中不负重望,成功考取了当时的北京外国语学院,精彩的世界向他打开了第一扇窗。
▲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
这是英国伦敦波特兰大街,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英国大使馆的所在地。查培新大使从2002年起开始在这个集现代与古典于一身的国度担任特命全权大使。
英国是世界上一个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国度,也是一个老牌强国。中国虽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却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如何使得两个国家之间增进了解、加强接触,是两个国家重要的课题。当然,这也是作为一个特命全权大使的重要工作。
▲ 1972年3月13日,首位英国驻华大使约翰•曼斯菲尔德•艾惕思爵士与中国国家代主席董必武阁下。
1972年,中英正式建立大使级的外交关系。两国人民对对方国家有巨大的兴趣,但同时要承认,彼此都还很不了解,还有很多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一些偏见、误解。驻外外交官有一个任务,就是要以驻在国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介绍国内情况。
比如西方国家对中国有一点很不了解,就是中国的民主。他们就是简单地把民主看成只有两党轮流执政,或者是直接选举才叫民主。
我就跟他们讲:“民主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概念,民主绝对不仅仅限于‘民主选举’,它还包括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每个国家的历史背景不同,每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都是历史形成的。英国至今保持君主立宪这样一个体制,是英国的历史形成的,美国这样的体制是它的历史形成的。中国也一样,中国共产党执政,也是中国的历史形成的。”
——中国前驻英国特命全权大使 查培新
查培新这次对民主问题的回答,博得了英国各界人士的大加赞扬,他充分展示了一个中国大使的外交智慧。与此同时,他还经常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教育大使馆的其他工作人员,让他们明白,自己肩上所担当的是一份神圣而艰巨的责任。
▲ 伦敦唐人街
伦敦的唐人街座落在伦敦市中心,它也是欧洲最大的唐人街。每天来这里的人络绎不绝,它早已不仅仅是华人的聚集地,许多英国本地人及世界各地的游客都喜欢到这里来,这俨然已经成为了伦敦一道别具风情的风景线。
很多人都关心中国,把“吃中国饭、过中国节、学中国话”作为一种新的时尚。每年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举行的中国年活动,都是世界各族人民的一次大狂欢。他们穿上各式各样的服装,表达着自己对中国不同的印象,“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成为华人华侨庆祝的一个节日,而是成为英国各个民族共同庆祝的一个节日。
——中国前驻英国特命全权大使 查培新
每年的这些新春晚会,也成了查大使及其使馆工作人员同英国各界人士及在英的华人华侨接触和相互了解的重要手段。在出席活动的过程中,查培新充分展示了一个蒸蒸日上的大国大使所应有的气度和风采,更以他儒雅的风度和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当地各界人士的欢迎。
然而,每逢佳节倍思亲,远在大洋彼岸的查培新,也经常会想起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会想到那个对他一生至关重要的人——母亲。
我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她一辈子平平凡凡,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就个人品质方面来讲,她给我的影响是很大的。她没有担任过任何职务,并没有文化,但她非常支持子女读书,为人非常诚恳,乐于助人,非常开明,并且任劳任怨。家里面第一个起床的是她,最后睡觉的也是她。
——中国前驻英国特命全权大使 查培新
大使 · 丈夫
在查培新的许多不同场合照片中,我们发现总有这么个人,微笑着站在他的身边,不露声色,但却神采奕奕。她就是查培新大使的夫人——张小康。
▲ 与使馆人员合影
查培新与张小康是伉俪大使,张小康此前曾任中国驻爱尔兰大使,在国内曾任国际司副司长,也是非常有业务能力和领导水平的一位领导干部,可以说是大使的有力助手。
我经常同外国朋友讲,我头上有三顶帽子。他们一听就说:“你戴着三顶帽子,哪三顶?”非常好奇。
我说,前中国驻爱尔兰大使,这是第一顶帽子。他们说:“这一顶我们知道了。”
第二顶帽子,就是本使馆的公使衔参赞。他们说:“你还是在这儿工作。”我说:“是的。”
第三顶帽子,本任大使的大使夫人。
他们一听就乐了,说那这三顶“帽子”,哪一顶帽子你觉得最困难?我说主要就是把这三顶帽子放在一起的时候。”
——中国前驻英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 大使夫人 张小康
▲ 张公参(右)与外国友人
张小康本人也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官。无论在爱尔兰还是在英国,她都有着广泛的社交圈和很好的口碑。在这之前,张小康还曾短暂供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执行董事办公室,担任董事助理,也曾担任过外交部国际司副司长等职,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她都以出色的表现证明了自己。
第一,她自己也是一个高级外交官,在英国工作也有很多有利的条件。她曾任中国驻爱尔兰大使,英国跟爱尔兰很近,他们对爱尔兰还是比较了解的,所以对前驻爱尔兰大使还是承认的。
第二,她七十年代在这里留过学,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这个对英国人来讲就又接近了一层。
——中国前驻英国特命全权大使 查培新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还真和张小康颇有些渊源。1975年,当时的张小康幸运地被选中,进入这所院校就读,新中国外交界不少优秀人才都曾经在这所学校里深造过。曾任中国驻美国大使的周文重、联合国副秘书长的沙祖康都曾在此就读。
▲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而另一方面,由张小康本人积极参与筹办的伦敦商务孔子学院也座落在这所学校里。伦敦商务孔子学院意在发展中国与英国的友好关系,它增进了英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也为英国各界人士,尤其是工商界人士学习汉语提供方便。
▲ 查培新大使与四十八家俱乐部主席斯蒂芬·佩里先生
英国是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它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而伦敦也是世界闻名的金融中心。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为数众多的国际知名企业,中国和英国在世界经济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双方之间的经贸往来,也自然成了两国关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英国,有家叫做四十八家集团俱乐部的企业,它的前身就是伦敦进出口贸易公司。在50年代,它曾经是第一个来中国做生意的英国公司。公司的主席斯蒂芬·佩里先生和他父亲一样对中国充满了好感,与中国的大使也是很好的朋友。
2006年,四十八家集团俱乐部授予查培新大使“破冰者大奖”,同时他和张小康公参一起,也多次参加由四十八家俱乐部组织的各项活动,担任颁奖嘉宾。
在外人眼里,他们是一对杰出的伉俪大使,而在他们自己心中,他们也仅仅是一对普通的夫妻,也有着一段青涩的记忆。
1974年,刚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的张小康,在同学的家中第一次见到英姿勃发的查培新。当时的查培新正在驻美联络处工作,刚巧回国休假,两个年轻人一见面,相互就产生了好感。
他温和,周到,很宽厚,也很大气,会让你觉得这双眼睛不会隐藏任何事情。
——张小康
她为人非常正直,很热情,还是很谈得来的,与我有很多共同语言。
——查培新
从此,这个略显羞涩,但却满怀理想的年轻人开始进入了张小康的世界。从那一刻起他知道,无论走到哪里,这个人将是他的伴侣。之后,查培新先后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工作,和妻子张小康也经常相隔千里,但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2002年,当查培新出使英国的时候,这一对亲密的战友终于站到了一起。
大使 · 父亲
查培新夫妇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因为工作的原因,从小和父母同处的时间就很短。
三口人在一起的时间确实很有限。比如说,他曾经在上海我姑妈那儿,他的那些表兄妹就问他:“在北京好不好啊?”
他说:“不好。”
“为什么不好?”
“因为我总是在幼儿园,不能天天见到我妈妈。”
——中国前驻英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 大使夫人 张小康
哪个父母不想和自己的子女在一起,但是外交官的身份注定他们很多时候不能像其他父母一样随心所欲。英国又是一个在世界上地位极其重要的国家,作为驻英国的大使,更是一项非常艰巨而辛苦的工作。查培新在任期间工作繁忙、压力巨大,因为他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他个人。
▲ 查培新大使担任国际海事组织大会主席
除了出席各个场合的演讲之外,查培新还经常参加英国各界组织的活动。2005年,他乘直升飞机登上了英国的航空母舰,这在英国各国大使之中是不多见的。同时,他还担任了国际海事组织第二十四届主席,这是中国自1973年恢复在该组织地位以来首次担任大会主席一职。
▲ 与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合影
查培新知道,作为一个大使,同英国王室及英国政要加强联系、搞好关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担任大使期间,他多次在各种场合,通过不同方式加强同他们之间的交流,增进双方的友谊,他曾多次前往一些政要的选区或者家乡参观,从而使得双方的关系更近一层。
▲ 北京奥运景观雕塑国际巡展在伦敦开展,
查培新大使致辞
2008年,中国北京将举办第29届奥运会,而在2012年,第30届奥运会的举办地则是在英国伦敦,这无疑在两国之间架起了一个全新的合作平台,作为中国大使的查培新,也在其中起到了积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2007年1月,在泰晤士河边,伦敦塔桥附近市政厅内举行了一次中国奥运雕塑国际巡展。期间展出了许多形态各异的奥运题材雕塑,向世界宣传了中国人对奥运理想的理解和追求。
2007年4月,查培新卸任了中国驻英国大使,离开了这个他曾经战斗了五年的地方。而今,那个风度翩翩的驻英国大使不见了,但这个淡定从容的长者,却依然在我们面前。
查大使给我们看了一张纸,上面写满了英国各界人士留给他的签名,这也许是留给一个在外交战线上工作了三十几年的外交官最好的礼物。这里有着他三十多年外交生涯的点点滴滴,有着他大半辈子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信念,也有着一个外交工作人员所应得的尊重和荣耀。
从一个江南小镇的书生到一个泱泱大国的堂堂大使,这岁月的变迁见证的又岂是一个人的人生旅程。正像查大使告诉我们一样,只有国家发展了,个人才能讲发展,这是一个外交官的肺腑之言,他将激励着新一代的中国外交官在国际外交的舞台上纵横驰骋,因为他们的背后是一个将更为强大的国家。
人物名片
查培新 曾任中国驻加拿大大使,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中国驻英国大使。
- END -
文字 | 《中国大使》
图片 | 《中国大使》 网络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倾听外交
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