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尼克松访华那些鲜为人知的“逸事”

北京青年报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2002年11月21日,《让世界了解你》节目录制现场。图中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尼克松·艾森豪威尔(图左二)、尼克松访华时的中方翻译冀朝铸(图左三)和章含之(图左四)。

在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30周年时。中央电视台《让世界了解你》邀请了几位特殊嘉宾——尼克松的小女儿朱莉·尼克松·艾森豪威尔,时任毛主席、周总理翻译的冀朝铸、章含之。他们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周总理是否穿了大衣”

老外交官冀朝铸是第一个有幸听到尼克松与周恩来总理对话的人。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走下著名的“空军一号”飞机,与前来迎接的周恩来总理亲切握手,这一场景被定格为中美领导人冰释前嫌的经典镜头。在照片之外为两位领导人担任翻译的就是冀朝铸。

谈到这段历史,冀老难抑激动的心情,走下座位讲解:“尼克松总统走下舷梯,他还没有踏上中国的土地手臂就伸了出来,总理马上迎上去,我也跟上去。我知道自己不能站得太近,也不能站得太远。”

冀老说:“我直到现在都记得很清楚,尼克松总统当时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是跨越太平洋与中国人民握手’。”尼克松女儿朱莉女士马上接着说,“您可能不知道我父亲在飞机上问了些什么,他问身边的工作人员周总理是否穿了大衣。反馈回来的消息是周总理穿了大衣,所以我父亲也穿了大衣走出飞机,这可能也是为了体现平等吧!”

“空军一号”专机

1972年2月26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尼克松总统在赴杭州的飞机上。访问杭州后,尼克松一行飞往上海。

40年前中美合作的诚意处处都可以体现出来。几位嘉宾介绍,尼克松的“空军一号”到达上海后,换上了中国的导航员,由这位导航员引导飞机飞抵北京。尼克松结束在北京的访问后飞往杭州时乘坐的是周总理为他准备的俄罗斯生产的螺旋桨飞机。美国总统没有乘坐自己的“空军一号”专机,这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尼克松访华以前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多次来华进行前期会谈,全程参与这些会谈的章含之女士说,双方在尼克松访华的专机等礼宾问题上很快达成一致,就是因为双方都有强烈的合作诚意。

只有总理听出来的翻译错误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的专机落地后,乔冠华与章含之登上美国总统专机,与美国官员交流。

熟悉尼克松访华这一历史事件的人都会发现,尼克松总统及夫人身边总是跟随着一位漂亮的中国女翻译,她就是章含之,她也是我国前外交部长乔冠华的夫人。

她说:“我当时是为尼克松夫人做陪同翻译以及担任尼克松夫妇外出参观的翻译。其实我在翻译中犯过一个错误,把中美之间距离的单位‘公里’翻成了‘米’,当时只有总理听出来了,他和蔼地对我说‘好像太近了吧’,我的脸一下子就红了。”

尼克松总统想和夫人换翻译

章含之和冀朝铸在节目录制现场还透露了一段尼克松总统换翻译的逸事。

冀朝铸(右三)

章含之说:“尼克松的翻译一直都是由冀朝铸担任,晚宴的翻译也是他。突然有一天尼克松总统向周总理含蓄地提出想和尼克松夫人换翻译,说冀朝铸虽然工作出色,但是‘个头和我差不多高’,不如女翻译有助于总统的‘公众形象’。我本不知道这件事,一天冀朝铸对我说,‘今天晚上的晚宴你上’。我一听就急了,我的经验不如他丰富,出了错可就麻烦了。

为了这事我们俩一直把官司打到总理那里,总理笑着说让我们自己决定。后来我们俩很严肃地商定,北京的宴会翻译还是冀朝铸,离开北京就换成我。所以大家看到后来在杭州和上海的宴会翻译就成了我。尼克松访华签了《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我们俩也签了这个协定,就叫《北京协定》吧!”老外交家的幽默引来一阵掌声。

说完,章含之女士饶有兴味地向朱莉介绍她的父亲尼克松总统在杭州八角楼是如何用小榔头敲碎“叫花鸡”的。朱莉也说,父亲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特别是怎样用筷子。后来父亲每次出访中国归来,总统家里都会多几瓶从中国带来的茅台酒。

主席会见外宾破了例

《让世界了解你》节目录制现场

在录制现场的还有多位在各个岗位服务过的特约嘉宾,他们当中包括:当年尼克松访华纪录片的拍摄者李华、当年钓鱼台的服务员刘馥敏、当时为尼克松表演的中央芭蕾舞团一级演员宋琛琛等。

章含之说:“尼克松访华宴会上播放美国音乐也是周总理的意见,当时中国根本没有这些音乐,我走访了很多当时在北京的美籍教师才选中了美国传统音乐《红磨房》,总理听了很满意。”

冀朝铸回忆说,谈判基本结束后美国一位高级官员因为受到冷落不太高兴,总理在宴会上走到这位官员跟前说:“我想请你喝杯茶。”一句话消除了所有的不快。“总理就是有那种本事,让好相处的和不好相处的人都感到愉快。”

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

据李华介绍,尼克松总统抵达北京的当天毛主席就会见了他。当时毛主席身体很不好,脸色也不太好看。“我当时很担心拍摄效果。但是没想到双方谈得特别投机,主席的脸色也红润起来。平常主席会见外宾的片子只拍3分钟,可这段片子我破例拍了7分钟,创了历史纪录,还为美国三大电视网提供了图像。”

-end-

文章来源 | 北京青年报

记者 | 马宁

图片 | 网络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