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第一课
作者简介
王嵎生,1954年毕业后,同年入外交部,历任新闻司处长,曾任中国驻斯里兰卡使馆三等秘书、驻科威特使馆政务参赞、驻尼日利亚和哥伦比亚大使。
中国APEC高官,外交部特邀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南开大学教授,外交笔会国际时评小组成员,国际评论自由撰稿人。
1954年7月14日,外交部调我到礼宾司工作(当时外国语学院尚无毕业制度,只根据工作需要分配和调动)。我开始步入了外交部的大门,但情绪并不高,不大愉快。
原因很简单,一是觉得不合志趣,我很想到情报司(现在新闻司的前身)工作;二是觉得“大才”被“小用”了,想我在学校作了几年学生会主席,好像可以呼风唤雨似的,现在却让我搞什么外交优遇,整天填写外交官证、办理免税申请表和汽车“使”字牌照,多么单调和没出息。
▲ 学生时代的作者
但我毕竟是个要求进步的青年。我想,既然组织上把我放在这里,就应该在这里生根、开花和结果,从具体工作一步一步做起来,而且组织上把我安排在礼宾司工作也并非没有道理,因为我长期搞学生会工作,社会活动较多,可能容易适应礼宾交际工作。
司里的老同志也热情、耐心地帮助和启发我,向我介绍礼宾工作的重要性。表面上看来是一些迎来送往和礼遇等琐事,实际上以不同的方式体现着我国的方针、政策和策略,以及新中国的外交风格。有几个事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 周恩来总理
一是周总理宴请外宾。因客人是穆斯林,他生怕出错,亲自审查菜单,结果发现有一道菜是猪肉。他把主管科长狠狠批评了一顿,说这不仅是常识问题,更是个是否尊重别国人民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问题。
二是周总理访问蒙古。蒙古领导人以马奶酒招待贵宾。我国汉族人多数不习惯喝马奶酿的酒,在筵席上大多表现犹豫。可是这时周总理端起杯来一饮而尽,随行人员马上也都跟着干杯,使现场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三是周总理会见几位外国驻华大使。因为有一位大使临时有重要事情要谈,多占了半个小时,下一位大使因此不得不在会客室等待。周总理获悉后,亲自向这位大使道歉,说由于安排不当,不了解情况,耽误了他宝贵的时间。
周总理还耐心地对外交部同志说,大使是国家元首的代表,耽误大使达半个小时之久是很不礼貌的,也是很不应该的,今后应该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可以提醒他下面还有同另一位大使的约会,或设法改变约会的时间,不能让人家苦等。
▲ 初次任驻外大使时的作者
这几件事可以说是对我外交工作的启蒙教育,启迪我要学会尊重别国的风俗习惯,要认真守时守约。在以后的四十多年外交生涯中,不论是当翻译还是当大使,我十分注意尊重别国的民族生活习惯和传统,有时硬是强制自己做不习惯和违愿的事。
有一次某国前总统请我吃饭,主菜是烧在一起的山羊肉和鹅肉。按习惯我实在难以下咽,但还是几乎一扫而光,主人问我是否好吃,我说好。主人说,那就再来一点。我只好咬牙又吃下去,而毫不形之于色。这也可以说是外交上的一点“过硬”本领。
在约会中,我总是十分守时,在同小国外交官的约会中,要提前两三分钟到达,以示尊重。
- End -
文字 | 《一个大使的成长与思考》
作者 | 王嵎生
图片 | 《一个大使的成长与思考》 网络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