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布隆迪情怀(一)
作者简介
曾宪柒 曾任中国驻法国使馆公使衔参赞、中国驻布隆迪、中国驻卢森堡特命全权大使。
在我的外交工作经历中,曾有13年的非洲常驻。我热爱对非工作,好感非洲这片热土和对中国友好的非洲民众,有幸把自己成长和工作的大好年华交给了中非友好事业,我无怨无悔。
我曾两次常驻东非小国布隆迪,尽管曾遇到过子弹头都能飞进办公室的战乱,但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特别是出使三年多的岁月里同当地民众和官员,尤其是与前总统皮埃尔·恩库伦齐扎的交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
布隆迪是一个面积只有2.8万平方公里的内陆小国,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南侧,北与卢旺达接壤,东、南与坦桑尼亚交界,西与刚果(金)为邻,西南濒坦噶尼喀湖。境内多高原和山地,大部分由东非大裂谷东侧高原构成,全国平均海拔1600米,有“山国”之称。
现在人口1100万,由胡图(84%)、图西(15%)和特瓦(1%)三个部族组成。胡图族属于本地的农耕民族,勤劳简朴能吃苦;图西族属于游牧民族,个子英俊漂亮,聪明利落。
布隆迪官方语言为基隆迪语和法语,国语为基隆迪语,部分居民讲斯瓦希里语。居民中61%信奉天主教,24%信奉基督教新教,3.2%信奉原始宗教,其余的信奉其他宗教或不信教。
我第一次到布隆迪是1988年4月,这也是第二次到非洲常驻,第一次常驻是1979年9月至1984年12月在马里共和国。再次来到这片热土还是充满着好奇,亲临其境,深切体会到了中国和非洲源远流长的友好情谊。
布隆迪是典型的农牧业国家,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虽位于赤道南边,但由于多山且平均海拔较高,常年气温都不是太高,而且雨量充沛、光照充足,自然条件很好。
○ 布隆迪蕉农
走出布琼布拉国际机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青绿,机场路两旁有成片的香蕉林、棕榈树、芒果树和一望无际的庄稼地……风光旖旎,景色秀美。
放眼望去,不远的山上到处都是青翠挺拔的香蕉树和其它果树,果树旁边可看见一处处瓦楞铁房子和泥土屋,真应了当地流传的谚语“一丛香蕉树下就有一户人家”。在布隆迪民间有传说,人们都愿意把房子盖在山上,远离大湖,以免看见湖里的“水怪”招来灾祸。
使馆接机的同事告诉我,道路左边有中国援建的朗达农场,右边是英波平原。中国援建的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多年来一直为这一带的水稻种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是当地的耕作方式比较原始落后,产量收成都很低。
○ 官邸俯瞰图
大使馆位于一个山坡上,居高望远,首都布琼布拉市和市郊的坦噶尼喀湖风景尽收眼底。
坦噶尼喀湖是非洲最深的湖泊,也是仅次于俄罗斯贝加尔湖的世界第二深湖。湖面宽阔,湖水清澈,碧波荡漾。当地居民在湖滨地带种植稻米、木薯、番薯、高粱、小麦、谷子和豆子等。经济作物主要是咖啡、棉花、油棕、烟草、除虫菊、腰果、剑麻、蓖麻等,尤其是剑麻种植地区广,收获量大。
我国大使馆与总统官邸毗邻,离使馆大门约100米可看见威严的站岗哨兵。使馆占地面积不小,办公楼是很多年前的建筑,外表陈旧,馆员居住的宿舍楼也比较简陋。但经过历任大使的辛勤建设,院子里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犹如热带花园一般,常年花开飘香,小环境让人心旷神怡。
二
布隆迪历史久远,命运多舛。据资料记载,早在16世纪中叶就建立了封建王国,1890年成为德属东非的一部分,1922年成为比利时委任统治地,1946年联合国将布交由比利时“托管”,1962年7月1日宣布独立,成立布隆迪王国。1966年11月28日米歇尔·米孔贝罗发动政变废黜国王,成立布隆迪共和国。
○ 布隆迪的小镇风光
1976年11月1日让·巴蒂斯特·巴加扎发动政变成立布隆迪第二共和国。1987年9月3日皮埃尔·布约亚政变上台就任总统,成立第三共和国。
布约亚政权推行民族和解,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政策,几年里,布隆迪国内各种矛盾呈现缓解、向好的变化。随着“民主化” “多党制”席卷的浪潮,1992年布隆迪党派的数量也有增加,国内的政治局面不断发生重大变化。
1993年6月,举行多党总统和立法选举,胡图族最大政党“布隆迪民主阵线”(简称"民阵")主席梅尔基奥尔·恩达达耶当选总统,成为布第一位民选胡图族总统,民阵获议会绝对多数。
同年10月,布发生军事政变,恩达达耶总统遇害身亡(在职仅102天)。政变引发大规模民族流血冲突。1994年1月,国民议会选举民阵成员西普里安·恩塔里亚米拉为总统。
4月6日,恩遇空难身亡。9月,民阵同原执政党、图西族政党“民族进步联盟”(“乌普罗纳党”或“乌党”)等反对党达成权力分配"政府契约",国民议会选举民阵成员西尔韦斯特·恩蒂班通加尼亚为总统。
1996年7月25日,由图西族控制的军队发动政变,废黜恩蒂班通加尼亚,推举前总统布约亚为总统。
○ 布隆迪是内陆国家,境内也多高原和山地。
2000年8月,在国际社会和周边国家调解下,布政府与各政治派别签署《阿鲁沙和平与和解协议》。2003年11月,最大的反政府武装“保卫民主全国委员会-保卫民主力量”(CNDD—FDD)与过渡政府签署一揽子停火协议,并加入政府。
2005年6月至8月布顺利举行地方、立法和总统选举。CNDD-FDD一举赢得所有选举,成为执政党,其领导人皮埃尔·恩库伦齐扎由议会间接选举当选总统。
2006年9月,布政府和最后一支反政府武装“全国解放阵线”签署停火协议。2008年“全国解放阵线”与政府再次签署全面停火协议,并于2009年注册为合法政党,布隆迪实现全面和平。
○ 皮埃尔·恩库伦齐扎
2010年6月28日,布举行总统选举,恩库伦齐扎作为唯一候选人蝉联总统。
2015年初,布各方因恩库伦齐扎“第三任期”问题产生严重分歧,国内局势紧张, 5月13日发生未遂军事政变。7月21日,布举行总统选举,恩库伦齐扎以69.41%的得票率胜出。8月20日,恩库伦齐扎宣誓就职。
2018年5月17日,举行修宪公投并通过新宪法。2020年5月20日,布隆迪举行总统、国民议会和地方选举,在7名总统候选人中,执政党保卫民主全国委员会-保卫民主力量总书记恩达伊施米耶赢得68.72%的选票当选总统。
由于政局多变,部族冲突不断导致民众生产生活遭受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缓慢,一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最穷国。
三
在长久的历史和传承中,布隆迪有着自己独特而丰富多彩的文化、民俗,诗歌散文和口传文学里颂扬的是和平和勤劳的社会民风,不同地区的文化艺术甚至舞蹈形式也各具特色,称得上是千姿百态。
传统上,有的文化习俗只属于女性,有的则只属于男性,充分反映出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布隆迪人认为他们的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对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
○ 布隆迪鼓舞队在表演。图源:作者供图
布隆迪大鼓舞风格独特,久负盛名,也是布隆迪人引以为傲的民族文化遗产,2014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球最优秀的打击乐团体之一。
布隆迪大鼓表演队曾多次应邀赴中国演出,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6年北京“大爱无国界”国际义卖活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重要活动期间,向中国观众奉献了精彩的演出。
鼓在布隆迪文化中不仅仅是一件乐器,更有着传奇般的含义,被视为圣鼓。隆隆的鼓声代表着权威,象征着布隆迪的主权、皇族的正统和王国的延续。
早在沦为殖民地前的王权时期,人们便在破晓时分击打圣鼓以致敬祖先,在夜幕降临时鸣鼓以宣告一天的结束。
鼓声不但划分昼夜,也表达了人们对伊马纳(IMANA)神的敬意。在皇家法庭举行的会议上,鼓声还能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时至今日,布隆迪鼓依旧声名远扬,鼓手们(当地人称他们为Abatimbo)在国内外演出不断,备受欢迎,我国很多观众领略过他们的风采。
○ 布隆迪鼓舞队在表演。图源:作者供图
人们看到的圣鼓可不是一般的鼓,全部是用布隆迪中部所产的一种圆木制成,木质坚硬结实。他们将圆木锯成一米多长一段,从一头将其掏空蒙上牛皮,另一头是实心的,鼓壁厚度和皮子的大小决定鼓的声音,老艺人凭经验可以进行调整。
这样一个鼓制成以后由于是实木的,重量很沉。表演用的大鼓重量可达45公斤,最小的鼓也有3公斤。当十几位鼓手头顶40多公斤重的大鼓、在手持狩猎长矛的长者带领下赤足从草丛中走来时,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古老乡村艺术就展现在人们面前。
表演者有老、中、少,但皆为男人。他们身着红白或绿白相间的袍式民族服装,头、臂佩带珠带,头顶大鼓,边敲边小跑着上场。头顶大鼓仍然能做出踢腿、跳跃等高难度动作,阵势甚为壮观。接着他们围成半圆,放下大鼓,开始表演。
首席鼓手以有力的身体动作,带领众鼓手敲击出洪亮、浑厚、令人震撼、富有强烈穿透力的鼓声。随着鼓点的节奏,鼓手以各种不同的动作、姿态时而轮番亮相表演、时而旋转鼓舞。鼓声节奏复杂、音乐热情激烈,犹如雷声隆隆,震天动地。
○ 布隆迪鼓舞队在机场迎宾表演。图源:作者供图
鼓手们表演的舞台通常为一块平地,有时地面上会有很多石头子,但他们赤脚蹦跳、空翻、腾挪,欢快利落的节奏感和扎实的基本功让这些动作看起来大方刚劲、奔放有力,将非洲原野的粗犷与豪爽体现得淋漓尽致。
每逢重要节日、盛大活动或迎宾仪式圣鼓舞都必不可少,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置身其中,载歌载舞,尽情欢乐。据说真正的布隆迪圣鼓手只能是布隆迪人,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生活在布隆迪,懂当地土语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圣鼓的旋律。年轻人们经过遴选组成鼓队,要经过长期、艰苦的专门训练,才能成为合格的鼓手。
我喜爱布隆迪的鼓舞,每每亲临现场领略这舞蹈的刚劲和激越,或听到从远处传来那雄浑和震撼的鼓声,心里都激荡出深深的撼动。
○ 当地民众
我在使馆从事行政外勤和对外文化工作,当时年轻,坐不住,总喜欢到处跑跑颠颠,尤其对学习驻在国文化及做文化交流工作有较高的热情。事实证明,领导的这样安排也正合我意。
布隆迪人淳朴开放,对外来文化也乐于接受,且各个阶层都喜欢中国文化。我们可以到大学去与学生们交流,向学校赠送书刊和文化用品。每年国庆节前夕,到当地的博物馆或文化中心观看反映我国建设成就展览和电影的观众络绎不绝。
我印象最深的是到外地去给老百姓放电影。布隆迪素有山国之称,到处都是山。山路弯弯,大都是人工开出来的土路,有的崎岖难走,有的狭窄险峻,汽车勉强能够通行,遇到两车迎面而来要错车时就比较费劲。出于安全的考虑,我们一般选择离首都不远或道路相对好走的地方去放映。
大使馆庭院比较大,环境卫生和花草树木的维护管理任务很重。我们一直雇佣6-7名当地雇员来从事这些工作。说是当地,其实他们都是翻山越岭徒步而来,一般离使馆都有二三十多里地,需要翻过七八个山头。
雇员们都很珍惜在大使馆的这份工作,有的连续干了很多年,迎来一任一任的大使,送走一批一批老馆员。他们对使馆很熟悉,与使馆的工作人员相处和睦,大家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听说我们要到外地放电影,他们争先恐后地要求去自己家乡放映。
○ 当地人有事没事都喜欢坐在公路边
放电影是一项技术活,我是在第一次驻外的时候学会的。这次放映,我们准备从国内发给使馆的影片中,挑选一些有法文字幕、对白不多、容易看懂的,尤其是反映农村生活或一些故事情节比较简单的武打功夫片。去放映前,让雇员同当地负责人打好招呼。将需要的设备准备好后,当天下午顶着西下的太阳出发。
布隆迪的山区都比较偏远,没有通电,我们需要自带汽油、电影放映机、小型发电机、银幕、影片等,由雇员司机开一辆小皮卡车拉着,在前面带路,我和使馆三名工勤馆员开着办公室一辆小车紧随其后。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跋涉,来到山沟之间一片漆黑的空旷地。当地老百姓早已从四面八方赶来,热切的期盼着我们的到来。
我们立即按分工开始工作,工勤人员安顿好发电机后就送电照明、播送中国音乐,雇员们飞快地把放映的银幕架起来。我和前来迎接的当地负责人寒暄后,通过喇叭用法文向大家介绍我们来自中国大使馆,并简要讲解了中国和影片的内容。
老百姓们接受过文化教育的不多,大都不懂法语,只能通过负责人翻译成当地的基隆迪语。放映时几乎鸦雀无声,大家都屏住呼吸好奇的观看。当影片进入高潮,特别是武打片打斗激烈,正义战胜邪恶时,全场欢声雷动,有鼓掌狂叫的,有吹口哨、高喊欢呼的,欢声笑语在山谷里久久地回荡着……电影散场时,人们久久不愿离去。
○ 山路崎岖
放映结束,我们抓紧收拾设备开车原路返回大使馆。由于走的是唯一的一条山路,常常是遭遇大雾,能见度有时只有十几米,只能两车保持安全距离往前开。有的路段很窄,路面长着草,加上大雾根本无法看清。说实话那时候是有点恐惧,也害怕有大型动物冒出来。我们沿着曲曲弯弯的山路硬着头皮走了不知道多少时间,到了山下才走出雾区,回到使馆常常是凌晨了。
每次出去放电影都觉得很富有挑战性,尽管有后怕,但是心里都很高兴,很有成就感。最高兴的是使馆的雇员,说家乡的人们都夸赞他们,觉得特有面子。
○ 2009年4月10日,曾宪柒大使与布隆迪现任总统恩达伊施米耶(时任总统军事办公厅主任、军队副总参谋长)合影。图源:作者供图
布隆迪与中国距离遥远,当地的民众除了喜欢本国的民族文化,他们还乐于接受外来文化,包括边远山区的农民也表现出对文化的热爱。
如果说观看武打电影是出于看热闹,那么观看我们的展览和反映农村的影片,他们能看得懂、明白其中的意思并表现出他们的喜怒哀乐。
此外,还经常有大学生和社会青年不辞辛苦,远道而且大都是徒步来大使馆索求书刊,除了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我想这里面也包含着中华文化的魅力吧。
未完待续……
文字 | 曾宪柒
图片 | 除标注外来源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书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