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抒怀 | 我的学生时代(上)
作者简介
谢君桢 曾任中国驻芝加哥总领馆副总领事、外交史研究室参赞等职。
上海市在1949年4月25日解放,当时我17岁,在一所私立中法中学高中二年级学习。这是一所由法国天主教教会办的学校,历史悠久。
▓ 1949年9月,作者在上海中法中学(现为光明中学)高中二年级时的学生照。图源:《从板门店到芝加哥》
该校最初为“法文书馆”,以教授华人法语为主,始建于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第一期招生100名,专授法语。夜间附设补习课一个班,专教法租界执勤各巡捕(即警察)初级法语。所有学生免交学杂费,书籍也由学校免费发给学生。
1911年改名为“中法学堂”,1913年(即民国2年)在今西藏南路建校舍。这是一所典型的法国学校建筑,呈法文字母“E”字形,法文词“Ecole”的意思是“学校”,“E”是该词第一个字母。
1946年它改名为“中法中学”,学校校长是马云祥,一位天主教修士,实权却由一位法国天主教神父儒勒掌控。学校的教师中有天主教修士,也有一般的教师,他们均是天主教信徒。学校内的课程安排和其他中学一样,该校只招收男生,学生需交学杂费和书费。
法国天主教教会对新中国的人民政府持对立态度,因为罗马梵蒂冈天主教当局是反共的。上海解放后,学校所在的嵩山区党委派遣一名政治课教员吴德琛老师去中法中学教政治课。
吴老师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中共地下党员。他到学校后团结爱国的师生们,推行爱国爱党教育,建立共青团组织,成立学生会,逐步清除外国教会的影响。
▓ 1949年10月25日,为庆祝中法中学第一届学生会成立,全校举行庆祝大会。作为学生会秘书长,作者主持大会并发表演说。图源:《从板门店到芝加哥》
我是第一批加入共青团的学生,还在1949年10月被同学们选为第一届学生会的秘书长。我还记得,10月25日在学校举行大会庆祝第一届学生会成立,我作为秘书长主持了大会,同学生们演出歌唱、舞蹈和民乐演奏等节目,充分表现了新中国青年学生的朝气蓬勃。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面对国民党前政权留下的一个烂摊子,百废待兴,要花费巨大的精力来治理国家。
1950年2月6日,盘踞在台湾和沿海岛屿的国民党空军的敌机在上海潜伏特务的配合下,轰炸了上海杨树浦发电厂。尽管我解放军的高炮部队进行反击,但发电厂一座发电机仍被炸毁,上海一部分地区停电,使老百姓产生了恐慌,社会不安。
人民政府面临巨大困难,如工人失业,不法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潜伏特务造谣、破坏,对敌斗争激烈。我当时是共青团员,能认清形势,相信党和政府一定能领导人民克服困难。
毛泽东主席当时提出“有困难,有办法,有希望”,给予全国人民很大的鼓舞和力量。上海市长陈毅在庆祝“五四运动”的大会上向青年人发表了长篇演讲,号召青年人要坚定信心跟党走,要团结起来克服困难。我在会场聆听了陈老总的讲话,心里豁然开朗,信心倍增。
投笔从戎,踏上革命路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9月中旬战况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十分不利,不久首都平壤失陷。“联合国军”司令、美军上将麦克阿瑟公开叫嚣把战火扩大到中国。中国和朝鲜是近邻,两国边界仅一江之隔,唇亡则齿寒。
朝鲜战况日趋危急,1950年10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举足轻重的决定,决定以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部队到朝鲜境内,对美军、南朝鲜李承晚军队作战,援助朝鲜人民。
周恩来曾于10月8日偕翻译师哲专程乘机飞往莫斯科,转道黑海海滨休假地会晤斯大林,就中国出兵援朝及请求苏联给予军事物资支援一事,与斯大林磋商。
斯大林对美军在仁川登陆后的朝鲜形势犹豫不决,对派空军掩护中国军队入朝顾虑重重。鉴此,中共中央在10月13日再次召开紧急会议,经充分讨论,一致认为出兵朝鲜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维护今后世界持久和平都是有利的。
新中国的领导人就是在敌人重兵威胁下,在斯大林犹豫不决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承担起国际主义的义务,毅然决定投入这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
1950年10月中旬,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部分部队跨过中朝边境作战。一场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运动在全国开展。
12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发布《招收青年学生、青年工人参加各种军事干部学校的联合决定》。之后,全国青年学生和青年工人积极响应,踊跃报名参加军干校。
▓ 班内有4名同学经上级批准参军,学校校长和授课老师们在1950年底为欢送参军同学在操场集体合影,4名参军同学胸戴红花。前排左6为作者(穿长袍者)。图源:《从板门店到芝加哥》
12月上旬的一天上午,在中法中学操场上,几百名学生列队集会,尽管是冬季,但天气晴朗,阳光充足。复旦大学新闻系的一批大学生来到操场,几位大学生先后上讲台演讲,表达他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热忱、赤子之心。
一位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大学生说:“我虽然眼睛近视,但在战场上我可以用身体拼掉敌人的坦克……”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着,我和其他同学们一样被这一腔热血深深感动。
在他们的感召下,我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走上讲台。我说:“还有半年我将高中毕业,毕业后我想报考复旦大学新闻系,当一名记者。现在党发出号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招收青年学生参加军干校。今天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大学生,也是我们的大哥哥,他们为了保家卫国可以放弃自己的学业,参加军干校,我要向他们学习,报名参加军干校。”我在讲台上慷慨发言,情绪激动,热泪盈眶。
受到我的影响,许多同学争相上台、报名参军。全场气氛热烈、激动,口号声此起彼伏。这一场景让我至今难忘。
50年后在北京一次中法中学校友会聚会中,一位来自南京的校友对我说:“你就是谢君桢,50年前在学校操场上,你当时的一席话让我们这批小同学好感动,很钦佩你。”
▓ 1950年年底,经嵩山区党委批准,体检合格后,中法中学共有30多个青年学生参加军干校。校长和教师们为欢送参干同学在操场拍摄集体照留念。第3排左4位作者(戴帽和围巾者)。图源:《从板门店到芝加哥》
我正式报名参加军干校,第一志愿是炮兵,第二志愿是外文。我向在宁波的女朋友袁贞迪去信,告她我将报名参干。她立即回信鼓励我,希望我为国增光。当时全国刚解放,不少老百姓对共产党政权仍持怀疑,她能有这样的觉悟是难能可贵的。我的父母亲虽舍不得儿子参军,但并未阻拦。通过了体检,最后在报上公布的参加军干校的“外文”栏中有我的姓名,我得以光荣参军。
12月31日早上,我告别父母和兄弟姐妹,到嵩山区的一所中学报到。我只带了两件行李,那是一个旅行袋和两床被子,还有一个脸盆。所有本区参加军干校的学生们都在此集合。我们小组共有十几名学生,有的家长送子女来报到。临行前,家长们叮嘱孩子们要保重身体。
只听一声哨子响,我们的领队,也是一位学生高喊“请同学们上车”。年轻的男女参干学生纷纷爬上卡车,接过行李,席地而坐。欢送的人群敲锣打鼓,卡车缓缓起动,参干的学生们齐声高唱苏联歌曲《共青团员之歌》。
当大家唱到“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站在街道两旁欢送的家长们都流下了热泪,泪水模糊了他们的视线,他们担心自己的子女可能走上朝鲜战场,不知道将来能否见面。十几辆满载着参干学生的卡车驶向上海火车站北站。
▓ 2002年11月,我和老伴袁贞迪到上海母校——光明中学参观访问。当年我上课的法式楼房作为百年建筑而保留。图源:《从板门店到芝加哥》
我坐在铺盖上,打开了冠生园食品公司送给我们的食品盒,里面有面包、鸡腿、点心和苹果,这就是午餐。食品盒内有一封致参干同学的鼓励信,向年轻的参干同学们致敬,赞扬同学们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军事知识,建功立业,为祖国和人民增光。
这一次离开家乡父老,不知何时再回来,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此我踏上革命之路,义无反顾。在我离校后不久,学校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上海市光明中学”,委派了新校长,法国天主教教会的修士们都离开了。“光明中学”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镶嵌在教学楼的正面上方。
未完待续……
文字 | 《从板门店到芝加哥》
作者 | 谢君桢
图片 | 除标注外来源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书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