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视界 | 出访先行官(下)

胡中乐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作者简介   


胡中乐 研究生学历,军旅生涯23年(其中第38军11年,总后勤部12年);外交工作20余年,先后在外交部机关党委、驻泰国使馆、驻香港特派员公署、驻印尼使馆工作;现任外交笔会理事。



点击阅读 往期精彩

外交视界 | 出访先行官(上)

前言

古老中国的《西游记》,记述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2010年元宵节期间,我随从章启月大使一行五人前往印尼西加里曼丹省访问,却有幸来个《西加游记》。追忆起来,感慨颇多,令人兴奋、回味,甚至新奇轶事频频……

04

正宗的潮州海鲜面

26日一早,西加省工商总会总主席华人张德良就把钟瑞明参赞和我叫醒,说带我们去尝尝正宗的潮州海鲜面——当地人称之为“腌面”的佳肴。他开着车,把我们带到一家临街不起眼儿的简陋小饭馆——“乌记”腌面铺。

我们找好饭桌坐下闲聊,我把《赤道飞翔》初稿让张徳良先生看,他对我歌颂印尼的诗句颇为赞赏。蓦然间,面食店玻璃柜前用中文字书写的《人生十四最》吸引了我——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人生最大的失败是自大

人生最大的无智是欺骗

人生最悲哀的是嫉妒

人生最大的错误是自弃

人生最大的罪过是自欺欺人

人生最可怜的性情是自卑

人生最可佩服的是精进

人生最大的破产是绝望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

人生最大的债务是人情债

人生最大的礼物是宽恕

人生最大的缺欠是悲智

人生最大的欣慰是布施



以上文字内容暂且不论,单单为什么“十四”呢?13、14数字密码充满了玄机。一般来说,中国人喜欢13,什么13太保、13陵、13字经等等;而西方人喜欢14,英国驻香港总领馆的门牌号码恰恰是14号。

坤甸的潮州人为什么也对《十四最》情有独钟呢?我在沉思……

不一会儿,热腾腾的三碗海鲜面,夹带着酸、辣、甜、香的佐料,送了上来。啊!一丝丝整齐划一的金黄色的面条里,有虾、鱼丸、大蟹夹。我第一时间用相机拍照后,早已垂涎欲滴了,认真地吃了起来。坦率地讲,确实好吃!当然啦,以前我在广东潮州吃过,也记不清是什么味道了,但有一条,坤甸的潮州面从制作的种种工序来说够得上“原汁原味”了。

至于价钱吗,每碗3万印尼盾,折合人民币20元。

05

观看14条龙的演练

吃完早餐,我们穿过繁华的街道,向着舞龙演练场奔去。这时,大街小巷里中文字画、标语比比皆是,到处张贴着“元宵佳节”、“万事如意”、“新年快乐”、“虎年大吉”等红纸巨幅大字。大街小巷尽是穿着中国传统的“唐装”、喜笑颜开的人群,一条条色彩陆离斑驳、灿烂绚丽的巨龙整装待发。

我们的车在“张氏宗亲会”祠堂前停下了。张德良主席热情地带我们进去。里面一条巨龙昂首挺立,四处墙上有用金字书写箴言警句的一些牌匾。善男信女们在贡桌前虔诚地祈祷,香烟缭绕。张主席敬拜后,问我是否也敬香,我立时想到自己的夫人也姓张,她跟随我南征北战、风风雨雨30多年了,何不就此“借光献佛”呢?我从张主席手中接过三柱香,默默地祈福远离万里之外的亲人……

后来,我们到了舞龙的主大道。原来这里正在举行“龙开眼”仪式。大舞台上和道路上人山人海、欢笑如潮。在一家关帝庙前,一只硕大无比的组合年糕,金光灿灿,香味扑鼻。关帝庙前的通道两侧排满了人,他们在等待着一睹“龙”的归来。我们见到庙主,老人家看到中国来的客人时格外兴奋,还与我们合影留念。

(视觉中国 图)

我们到了舞龙表演的主会场——体育场。四周看台上已经坐满观众,绿荫场地有几条巨龙在仰卧着,舞龙者三三两两的在休息、吃饭。我看到一个年轻妇女抱着儿子在龙前照相,我用华语和她交谈,没想到她也用华语对答,原来她已是第六代华裔了。

这时,舞龙主办单位的负责人气喘吁吁地跑过来,他听说中国使馆的客人来了,便急忙地来见我们。钟参赞和他一会儿用潮州话,一会儿用印尼语交谈。此时,我突然想到明日的舞龙是14条龙时,不解地问起负责人其中的缘由,他说“这是华人的传统做法”,并说整个舞龙活动结束后,还要把这14条巨龙焚烧掉。我们因另有活动,不能观看演练了,只好让他以依依不舍,遗憾万分的眼神送别我们……

06

探访贫穷的“华人村”

华人下南洋

做领事工作,不能光接触上层,也要掌握底层的情况。我们听说坤甸市郊靠海边有个“华人村”,便想去那里看看。据说,这些贫穷的华人,衣衫褴褛、食不裹腹,居室简陋,而最让人揪心地是他们长期以来没有印尼“户籍”,异常贫困。

前些年,华人议员傅志宽先生四处奔跑,大声疾呼,联络了数十名印尼国会议员,自费租车去“华人村”视察。议员们深受触动,结果促成印尼国会通过了将这些华人转为“印尼公民”的议案,享受国民的平等待遇。

我们的车从大路到崎岖的小路中行驶,终于到了靠海边的“华人村”。立时,一幕幕景象进入眼帘:一间间破旧不堪的木板房,一条条脏黑流淌的水沟,令人悲怆、心酸不已。

在走到一块篮球场地时,我们停住了脚步,四周是住户。一些人在打台球,有的人在抽烟。住家中,有的妇女在做饭,海鲜味随风飘来。

这时,两个小女孩跑到我们面前,活泼可爱,蹦蹦跳跳,忽隐忽闪,其中一个尾随我们。这小女孩大概四岁左右,苗条玲珑的身材,圆脸庞,飘逸黑黑的短发,明亮的眼睛,上穿白短背心,下穿带小动物图案的浅蓝裤,粉红鞋,不难看出是广东潮州人的后裔。她形影不离地一直跟随我们,望着我们远去的车子,小女孩挥手送别……是缘分的原因,还是中国人血缘关系的因素呢。

2019年2月3日,实拍印尼华人过春节,舞龙、舞狮、扎花灯,比国内还热闹。(视觉中国 图)

华人村的人们也在欢庆元宵节。敲锣打鼓声由远而近,只见一条简陋不长、红黑黄颜色构成的“龙”,由几位舞龙者陪伴着,欢天喜地,好生热闹。他们一户一户去住家“拜年”,以求平安,同时也获取“红包”。令人费解的是领头人也身穿“14”号衣服,“14”到底神奇在何处呢?我至今不解。

钟参赞和我带着相机,在兴奋地抢着镜头。一群群男女小孩,围在我们身边。此时,一块墓地使我驻足观看沉思,一桩桩墓碑记录一个个华人的历史,虽然他们的祖籍国在遥远的北方,但他们能够安然地葬在印尼的大地上,也是上天的造化。

从我们实地了解中得知,“华人村”居民的生存条件在逐步改善,生活也有所提高,虽说他们依然贫穷,但确实在“惬意的活着”。

07

“华校之光”——振强学校

离开华人村,我们要赶在中午11点前去参加“振强学校校友会新会所启用暨民望华文补习班揭牌仪式”活动。振强学校已有103年历史,几经起伏与磨难,是西加里曼丹乃至印尼的著名华侨学校。

20世纪初,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号召华侨资助革命,得到广泛响应。在“兴学救国”思想指引下,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华侨学校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振强学校应运而生,其办学精神是“振作奋斗、自强不息”。振强学校桃李满天,60年来为祖国和当地社会培养输送了上万名人才。中国原国侨办副主任、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印尼归国华侨张伟超先生称赞振强学校是“华教之光”。

“振强学校”111周年校庆

(美篇-春天(老何)图)

振强学校1907年创办,1966年被封校,她一百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西加华人艰苦奋斗的缩影。在2007年庆祝振强学校百年华诞时,由雅加达校友会主席许志先生总策划、广州校友黄新聪先生主编的《百年振强》纪念特刊(全套五卷),汇集了大量的文章、照片和历史资料,翔实地纪录了西加华社和华校的百年沧桑,是研究近代西加华社和华教的“百科全书”。

我们来到振强学校校友会新会所。这里早已人头涌涌,欢声雀跃,期待着中国使馆客人的到来。校友会的领导、校友们穿着节日盛装,喜气洋洋,列队迎候来自中国使馆的客人。印尼潮州乡亲会主席、振强学校校友曾国奎先生也在欢迎的队列中,他和我们热情地握手、拥抱。曾国奎主席年过六旬,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大老板”——印尼慕利亚集团的董事长,他为人处事低调,圆圆红晕的脸庞,大眼睛,憨厚、幽默,凸现了他的精明才智和进取精神。我们最初相识是在一次乒乓球友谊赛。他在雅加达成立了潮州会馆乒乓球队,前段时间还组织了印尼全国乒乓球友谊赛,邀请广东乒乓球队参赛,促进了中国和印尼的民间交往。

骤然间,鼓乐齐鸣!两只金灿灿的大狮子,跳上了红椅架上,犹如牡丹花朵争相斗艳。舞狮者们美妙绝伦的精彩表演,比之中国大陆的醒獅贺岁表演毫不逊色。在进行一系列的讲话、致辞、剪彩等仪式后,我们步入大楼参观振强学校的《史展》,有书刊、相片、实物、杰出人物等等。服务员还分给大家潮州特色的小吃品尝。

离开新会所后,我们又来到“振强学校春节联欢会”会场。宽敞的大礼堂内已密密麻麻地坐满了人,舞台上校友们载歌载舞。一首首中国大陆及港台歌曲,唱得十分标准,汉字普通话发音规范,真听不出是土生土长的印尼华裔所演唱。

一群女校友身穿精美的“唐装”吸引了我,红绸缎配金边及花图案,完美无瑕地保持着中国古代人们的装束习俗,使我感受到仿佛是回到了盛唐时期的“贞观之治”年代。

许志先生坐在我旁边,他身躯肥大壮实,谈笑风生、诙谐幽黙,显得十分自信。我们轻松欢愉地聊天,使我惊奇的是他的夫人庄玉兰女士热衷于中国书法,是雅加达小有名气的书法家。她拿着画册让我看,庄女士的书法自成一格,笔锋强劲且有动感。此时,我感慨道,没想到海外老华人、华侨仍然保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

— END —

作者 | 胡中乐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书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