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马间的“管理合作”
作者简介
蒋本良 江苏常州人;曾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后派往罗马尼亚留学学习欧洲语言文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外交工作,是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主要罗语翻译之一,多次陪同出访;曾任驻摩尔多瓦代办、使馆馆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外交史学会理事等。
马里曾经是中国在非洲经济合作的重点国家,中国援建的糖厂、制药厂和纺织厂,在整个西非地区都是同类最大的工厂。但是,由于中国最初执行的援非政策是所谓的“交钥匙”的方式,也就是帮驻在国建起工厂,把钥匙交给他们,就算完成任务,这种方式的不良后果日益显露出来:因经营管理不善,这些工厂亏损的亏损,倒闭的倒闭,到头来每年补贴大量的机器零部件不说,工厂本身也变成了沉重的包袱。
为了扭转这种状况,在中、马之间开创了一种崭新的经济合作形式——“管理合作”,即由中国派人管理这些濒临倒闭的援建项目,救活这些企业,使之扭亏为盈。为此,中国从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中选派了一批既精通业务,又有胆识的管理干部,来实现这一新的合作。当时我作为使馆的领导成员之一,也参与了这项工作。
“糖联”总经理钱善积(左一)和另一位中国专家陪同我参观该企业所属的甘糖田。
“糖联”是一个大型制糖联合企业,原先是四川省负责援建的项目,所以仍由四川省派干部来管理这个企业。总经理钱善积是位有着丰富管理经验的领导干部,在如此复杂的条件下,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个大型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蒸蒸日上。
钱总经理十分勤奋、有责任心,他既管农业(甘蔗种植),又管工业(甘蔗生产),销售、财务等工作更不能不管。这位在四川落户的江苏人,眼镜背后总是闪烁着沉稳的目光。他认为马里具备了制糖业所需要的气候、土壤、人力、市场等各种条件,不可能搞不好!在他的领导下,工厂很快扭亏为盈,利润额年年增长。
在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钱总又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扩建工厂,把糖年产量从2万吨提高到2.5万吨,此外,再生产100万升的无水酒精。由于“糖联”生产经营不断改善,每年不但不需要中国补贴机器零配件,而且还有足够资金通过外贸途径购置中国的机器设备,以发展生产,从而也繁荣了两国贸易。
1986年9月7日,我参观了这个制糖联合企业,我为它的宏大规模和欣欣向荣感到兴奋和骄傲。那一望无边、年产23万吨甘蔗的甘蔗田,显示出一个庞大的工农联合企业的气派和雄姿。当时正值榨糖季节的高峰期,除了常年辛勤工作的职工外,还雇了不少临时工。看着榨糖机大口大口地吞噬着甘蔗,粗大的管子最后流出一袋一袋的白糖时,我不得不佩服中国专家的管理能力,并为这种管理合作的方式叫好。
马里皮革厂也是因管理合作而起死回生的例证之一。由中国援建的这个厂到1984年已经是山穷水尽的地步。世界银行代表无可奈何地干脆给它判了死刑:除了解散,别无他法!
为了救活这个企业,中国派出了最有经验的得力干部许仁正去担任总经理。许仁正原是湖北最大的皮革加工厂厂长,30多年以来一直工作在皮革加工战线。他到任后,通过艰辛的努力,很快扭转了亏损局面,还改善了职工的生活,每天提供免费牛奶早餐。马里职工欣喜之余,从心底喊出了“中、马友谊万岁!”赞美这是“马里的共产主义!”
中国援建的塞古纺织厂曾经是马里纺织业的龙头企业,后来也在濒临破产的边缘上挣扎。实行管理合作后,不仅经济效益不断改善,而且还在此基础上进口了一台荷兰圆网印花机,印制出适合非洲人欣赏的大花图案。新产品一经问世,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全国各地,使其销量大增,一天竟能销售一万米,而且人们还都夸这种印花布不褪色,缩水小。中国设计师还按马里的中译名称“马里”设计了“骏马鹏程万里”的图案,印成的花布在马里广受欢迎。
中、马管理合作创造的奇迹震动了马里朝野,赞扬声不绝于耳。马里总统特拉奥雷说:“管理合作是中马合作史上的里程碑,应该成为与外国合作的方向!”
中、马经济合作的丰硕成果,凝聚了中国专家的血汗乃至生命。在“糖联”大门口的一角,有一块用花铁链围起的庄重肃穆的陵墓,这里安息着三位援马中国专家,他们不远万里来到马里援助建设,为援非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考究的大理石墓碑上,镌刻着马里人民对他们的永远怀念。
-End-
图文 | 《多瑙河之波》
作者 | 蒋本良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