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记忆 | 我给周总理当翻译
01
和陈老总换座位
1964年春节,我从工作了四年的驻尼泊尔使馆回国。我做梦也没想到,回国后竟能给周总理做翻译。1965年8月,尼泊尔王国大臣会议副主席兼外交大臣基尔提·比斯塔,应陈毅副总理兼外长的邀请首次访华,外交部礼宾司通知我去担任翻译。一听说要给周总理当翻译,我心里不免打起鼓来。事关重大,我全力以赴地准备起来。
8月27日上午11时,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在接见厅门口迎接了比斯塔一行。周总理和比斯塔虽是初次见面,但两人如同老朋友一样亲切。入座时我按礼宾司的安排坐在周总理身边,没想到细心的总理一落座就察觉到陈老总的座位没安排好,便和蔼地对我说:“你请陈老总坐过来挨着我,你坐在陈老总身边。”我赶紧起身和陈老总换了个座位。周总理态度平易、可亲,顿时使我紧张的心情消失了大半。
02
经援讲究求实
周总理这次接见比斯塔,主要谈的是对尼泊尔的经援问题。当时尼泊尔国内正在进行建设,电力不足是个大问题。尼泊尔水力资源丰富,争取经援为的是修建一些小型水电站。
交谈中周总理得知比斯塔一行要去参观新安江水电站,便当场就对陪同的方毅同志说:“新安江工程项目比较大,不适合尼泊尔的实际情况,应给客人们安排参观一些小型水电站工程项目,以便今后的援建项目工期短、见效快。”周总理满怀对尼泊尔客人的真诚友谊,在经援问题上掌握着求实精神。总理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我早有耳闻,这一次是亲身体会到了。
03
宴会餐桌上的插曲
会谈后,周总理设午宴款待比斯塔一行,同时也一起宴请当时正在我国访问的以尼泊尔国务会议常委会委员康·巴斯尼亚特为团长的尼泊尔友好代表团,仍由我担任翻译。宴请时双方都比较轻松,话题也较广泛。席间我专心翻译,很少吃东西,周总理看到后便很风趣地对客人们说,他的几位翻译在宴席上都很少吃东西,只有一位英文翻译本事很大,可以一边吃一边翻,吃饭翻译两不误。客人们听后都笑了。宾主谈笑风生,宴会气氛很活跃。
但有一件事使周总理有些纳闷,那就是巴斯尼亚特团长一直坐着没吃东西。周总理问团长是否身体有所不适,还是吃不惯中国菜。团长回答说:“他是素食者,桌上没有一道菜适合他吃。”周总理听后立即向团长道歉并把有关人员叫到身边说:“你们怎么没有为团长准备素食呢?”后来才得知代表团是另一单位负责接待的,由于事先“通气不够”,他们没有把团长的这一情况告诉礼宾司,结果出了这样的纰漏。
不一会儿,服务员给团长端来一盘素菜和一盘蛋炒饭。周总理看后却不满意,马上对有关人员说:“你们搞得太简单了。团长是我们友好邻邦的尊贵客人,远道而来,素食也应做得像个样嘛!要是我去安排,我能为团长做出既有花样又很可口的素食。”比斯塔和巴斯尼亚特都为周总理这种诚恳待客、对下级耐心教诲的作风所感动,连声说:“我们是近邻,是好朋友,没有关系,没有关系。”
△ 基尔提·尼迪·比斯塔
宴会中,周总理还不时亲自给比斯塔和客人们夹菜,使他们像在自己家中一样过得很愉快。午宴中有一道菜是北京烤鸭,它也自然成为话题之一。
烤鸭上来后,周总理就拿了一张薄饼为比斯塔夹鸭肉,同时把葱和酱也夹在饼中,请他品尝这道北京名菜。不料周总理手松了一下,夹好的薄饼掉到桌上的甜酱盘上,他连声说:“糟糕糟糕,这怎么能给客人吃呢!”这时客人也有点发愣了。我一看立即对周总理说:“给我吧,我来吃。”周总理笑了笑说:“只好给你吃了。”周总理又重新给比斯塔夹了一张饼请他品尝,这时比斯塔不经翻译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连声向周总理表示感谢,并说:“我会了,我知道怎样吃北京烤鸭了。”
04
“只会一两种外语是不够的”
从那年第一次给周总理当翻译到1971年的六年间,我曾先后给周总理当过七次翻译,这几年凡是有尼泊尔代表团来访,我都被派去当翻译。
我最后一次给周总理当翻译是在1971年的3月。这次我看到周总理明显比前几年老了,脸上的老人斑也多了,但精神依然非常好。那时“文革”已进行了五年,大批干部被下放到五七干校,我到江西五七干校也一年多了。
尼泊尔全国评议会代表团抵华前夕,部里连夜发电报把我从干校叫回北京。这个代表团包括了尼泊尔全国各地的评议员代表共20多人,也是尼泊尔全国评议会首次派团访华。
周总理对这次来访很重视。在代表团到京后的次日晚上,他就接见并宴请了他们,十分亲切地和他们畅叙中尼友好,请他们在中国各地多看看,把中国人民的友谊带回给尼泊尔人民。当时参加会见和宴请的有郭沫若副委员长、李先念副总理和韩念龙副外长。
周总理的国际知识十分渊博,对各国情况很了解,但他仍利用一切机会不倦地追求新的知识,以实际行动实现自己的名言“活到老学到老”。席间,他向夏尔玛议长详细了解了尼泊尔评议会制度和它的作用,以及总会和各地分会的情况,还询问了议长和评议员的任期等。夏尔玛也了解了我国人大的情况。
△ 周恩来与郭沫若合影
在夏尔玛问及郭沫若副委员长的年龄时,有一段十分有趣的插曲。周总理听到郭老的回答后就惊异地问他:“你怎么把自己的年龄向客人说大了一岁?”郭老说:“我把在娘胎中的一年时间也计算在内了,因自那时起我就有了生命,应该算上一岁,这样计算年龄是科学的。”周总理听后连声说:“此话有道理,有道理。”夏尔玛议长也说,郭副委员长的话很科学,尽管他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
周总理还向夏尔玛询问了尼泊尔国内的语言情况。夏尔玛说:“尼泊尔的国语是廓尔喀语,此外还有尼瓦尔族讲的尼瓦尔语,许多文学著作是用尼瓦尔语写的,英语只有知识分子懂,在老百姓中并不流行。”这时周总理说:“外语是桥梁,各国都要有些懂外语的人才,才能进行国际往来和互相交流,才能建立各国人民间的友谊。没有桥梁就过不了河。”
这时李先念副总理插话说:“搞外交工作的同志只会一两种外语还是不够的。”并随即向坐在他身旁的韩念龙同志说:“你是副外长,应该多会几种语言。周总理表示同意,并说外事工作的领导干部在学习外语上也要带头。
周总理有非凡的记忆力。虽然我两年多没有给周总理做译员了,但他仍然认识我并还记得我的名字,也了解我的情况。宴席间他很关心地问:“你去干校一年多了,尼文有没有忘掉?”我回答说:“没怎么忘,只是干校没有专门安排学习外语的时间,得靠自己晚上挤点时间复习一下。”周总理听后马上对韩副部长说:“外交部的干校还是应该注意抓干部的外语学习,他们将来还是要做翻译工作的嘛!”果然不久,江西干校的领导宣布,今后每天上午八到九点为学习外语的时间。
当时“文革”还正在进行,许多正常的事情都被当做“四旧”扫掉了,外语学习也不例外。正是由于周总理的关心,使许多外事干部不致在干校几年荒废了外语。周总理在当时为外交战线保留了大批的外语干部。
05
用对象国的语言翻译
周总理还一贯重视和倡导用各国本国的语言做翻译,只要有会对象国语言的翻译,他决不用英语或其他通用语种的翻译。尼泊尔语是如此,缅甸语、印尼语等都是如此。
在1965年8月我给周总理做翻译时,他就说:“我们要有一些会各国语种的翻译,用对方本国的语言来翻译,客人就会感到友好和亲切,就会认为这是对他们国家及个人的尊重,双方感情容易接近。”周总理十分讲究这一点。
△ 1960年4月,陈毅副总理兼外长陪同周恩来总理访问尼泊尔。图为柯伊拉腊首相(左四)陪同游览博克拉湖。
1968年5月,比斯塔副主席第二次访华。在为他举行的宴会上,礼宾司安排了一位英语译员。比斯塔副主席在致词时用尼语念讲稿,而那位不懂尼语的英语译员竟仍在那里翻中文。周总理感到实在奇怪。待客人致词完毕,他就把礼宾司负责人叫到身边询问究竟,回答说译员是按事先得到的英文稿在翻译。
周总理听后一再摇头,十分严肃地说:“客人没有讲英语嘛,人家讲的是尼泊尔语,你们怎么不安排尼语翻译呢!做礼宾工作要懂得尊重客人!要尊重客人的民族感情嘛!”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周总理在外事工作中用情之深,用心之深。我认为这正是周总理作为一位举世公认的大外交家的光彩之处。
-End-
文字 | 《总统请来的客人》
作者 | 张正纲
图片 | 除标注外来源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